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626条记录
基于DNA指纹建立农作物品种身份证的方法探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种子生产、经营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农作物品种身份证及建立品种身份证制度。在借鉴人类身份证建立模式基础上,将品种的商品信息、指纹信息及特异基因信息相结合,构建农作物的品种身份证。农作物品种身份证由3部分构成:第1部分称为商品码,反映作物及品种类别、品种选育(或审定)的区域和时间等,预设14位阿拉伯数字(或字母);第2部分称为指纹码,反映品种的DNA指纹信息,依据作物类型不同预设20~40位阿拉伯数字(或字母);第3部分称为补充码(特异基因识别码),反映品种的特异基因信息,设计为字母"T"(转基因育种)、"S"(分子育种)和"M"(诱变育种)等,加上被导入、渗入或诱变的基因名称;身份证总位数约50位。采用本方法编码的农作物品种身份证,具有准确性高、通用性强及可追溯性等特点,对我国农作物品种的科学识别和管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品种身份证 商品码 指纹码 特异基因识别码 条码表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地区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组装

农学学报 2014

摘要:为了建立淮北地区不同生态点和不同播期条件下的栽培技术模式,采用正交设计和多年多点稳定性评价相结合,研究了安徽省淮北地区北部、中部和南部区域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组装。结果表明,稳产性较高的处理有:品种为‘烟农19’和‘皖麦52’,施氮量240 kg/hm2,基追比例5:5~4:6,密度120~180万苗/hm2,促控措施以中耕划锄和美洲星叶面肥为主;‘周麦22’则以施氮量300 kg/hm2,基追比例5:5,密度180万苗/hm2的稳产性较高。早播和晚播条件对产量有减产效应,以10月15日播种较为适宜。早播条件下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应该选择冬性、半冬性品种,适当减低密度,返青期以镇压和化控为主。晚播条件下的小麦高产栽培应该选择半冬偏春性品种,适当增加密度,增加施肥量,生长后期喷施叶面肥增强籽粒灌浆强度,有利于产量提高。

关键词: 正交设计 稳定性评价 栽培技术组装 播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理施肥对宜宾烟区烤烟根系发育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摘要:[目的]为优质烟生产的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调节施肥水平和控制基追肥中氮素比例,研究对烤烟根系发育和产质量的影响。[结果]在烤烟成熟期后,提高基肥施氮量,有利于根系干物质积累。宜宾烟区烤烟在施氮量90 kg/hm2情况下,控制基肥施氮量为总施氮量的70%左右时,更符合烟株在生长对营养需求规律,有利于提高烟叶产质量。[结论]烤烟根系发育与施氮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烤烟 施肥 根系发育 经济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茶树良种引种状况与思考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摘要:分析安徽省茶树引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就当前安徽省茶树引种工作需要注意和思考的几个问题分别进行阐述。

关键词: 无性系良种 引种 现状 问题 思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熟黄桃——徽黄

农家顾问 2014

摘要:徽黄是从NJC83黄桃单枝变异中选出的早熟黄桃新品种,成熟期比NJC83黄桃提前7~10天。果实近圆形,稍有果尖,缝合线中深,两半部较对称,果柄粗短,梗洼深广。平均单果质量156克,最大210克。果实成熟后果皮金黄,果尖及向阳面有红晕,果肉纯黄、无红色纤维,粘核,肉质弹性好,不溶质,具有香味,可溶性固形物10.3%,果实去皮硬度7.1千克/平方厘米,酸甜适中,适于加工和鲜食。果实发育期83天左右。丰产,适应性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水稻主要病害的识别与防御措施

农业灾害研究 2014

摘要:安徽省水稻栽培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气候较为复杂,病害发生严重。该文就安徽省水稻主要病害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病毒病(条纹叶枯病、水稻矮缩病)以及部分后期病害(稻粒黑粉病、稻曲病、叶尖枯病、云星病)等危害症状识别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旨在为安徽省水稻病害防御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安徽 水稻 病害 识别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蔬菜栽培中药害的发生与防治

农业灾害研究 2014

摘要:介绍蔬菜药害的类型、症状及其诊断方法,从蔬菜自身、药剂、环境3个方面分析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预防和补救措施,供广大菜农参考。

关键词: 蔬菜 药害 成因 预防 补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穴基本苗对机插杂交中籼稻群体构建及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两系杂交稻为对象,设置1、2、3和4苗·穴-1等4个处理,研究每穴栽插苗数对机插杂交中籼稻群体构建及产量的影响,探明杂交中籼稻机插秧适宜的每穴栽插苗数。结果表明,在拔节及抽穗期,随着每穴栽插苗数的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随之增加,但抽穗期以后由于3、4苗·穴-1处理的群体叶面积衰减较快,致使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减少,成熟期时以2苗·穴-1处理最高。随着每穴栽插苗数的增加,有效穗数随之增加,每穗粒数逐渐减少,但单穴超过2苗时,穗数的增加不再显著;结实率除4苗·穴-1处理显著降低外,其余各处理无显著差异;千粒重受每穴栽插苗数的影响较小,各处理差异不显著。群体颖花量及产量均随着每穴栽插苗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均以2苗·穴-1最高。综合来看,机插杂交中籼稻以单穴2苗最为适宜,能使水稻在生育中后期形成高光效群体,保持较高LAI及较强的干物质积累能力,增大群体颖花量从而获得高产。每穴栽插苗数过多不利于群体颖花量的增加,反而易导致减产。

关键词: 水稻 每穴栽插苗数 群体质量 叶面积指数 干物质积累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涝害胁迫研究综述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涝害是棉花生产中面临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制约了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为了研究涝渍灾害对棉花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本研究从棉花的形态生长、生理特性及植物激素变化等方面概述了涝害胁迫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分析了涝害对棉花生理机制造成的影响,以及涝害胁迫下棉花通气组织的形成及酶代谢适应性变化,并就棉花耐涝性鉴定方法、评价指标及其品种选育等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建议。

关键词: 棉花 生理 耐涝性 涝害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小麦旱、涝(湿)、(霜)冻及冰雹灾害的预防与补救

农业灾害研究 2014

摘要:旱灾、涝(湿)灾、(霜)冻灾害是安徽省小麦的主要灾害,冰雹灾害也时有发生,故着重介绍了小麦的旱、涝(湿)、(霜)冻及冰雹灾害的预防与补救措施,对提高安徽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其稳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小麦 旱灾 涝(湿)灾 (霜)冻害 冰雹灾害 预防措施 补救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