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DNA指纹建立农作物品种身份证的方法探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种子生产、经营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农作物品种身份证及建立品种身份证制度。在借鉴人类身份证建立模式基础上,将品种的商品信息、指纹信息及特异基因信息相结合,构建农作物的品种身份证。农作物品种身份证由3部分构成:第1部分称为商品码,反映作物及品种类别、品种选育(或审定)的区域和时间等,预设14位阿拉伯数字(或字母);第2部分称为指纹码,反映品种的DNA指纹信息,依据作物类型不同预设20~40位阿拉伯数字(或字母);第3部分称为补充码(特异基因识别码),反映品种的特异基因信息,设计为字母"T"(转基因育种)、"S"(分子育种)和"M"(诱变育种)等,加上被导入、渗入或诱变的基因名称;身份证总位数约50位。采用本方法编码的农作物品种身份证,具有准确性高、通用性强及可追溯性等特点,对我国农作物品种的科学识别和管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品种身份证 商品码 指纹码 特异基因识别码 条码表述


淮北地区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组装
《农学学报 》 2014
摘要:为了建立淮北地区不同生态点和不同播期条件下的栽培技术模式,采用正交设计和多年多点稳定性评价相结合,研究了安徽省淮北地区北部、中部和南部区域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组装。结果表明,稳产性较高的处理有:品种为‘烟农19’和‘皖麦52’,施氮量240 kg/hm2,基追比例5:5~4:6,密度120~180万苗/hm2,促控措施以中耕划锄和美洲星叶面肥为主;‘周麦22’则以施氮量300 kg/hm2,基追比例5:5,密度180万苗/hm2的稳产性较高。早播和晚播条件对产量有减产效应,以10月15日播种较为适宜。早播条件下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应该选择冬性、半冬性品种,适当减低密度,返青期以镇压和化控为主。晚播条件下的小麦高产栽培应该选择半冬偏春性品种,适当增加密度,增加施肥量,生长后期喷施叶面肥增强籽粒灌浆强度,有利于产量提高。


穴基本苗对机插杂交中籼稻群体构建及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两系杂交稻为对象,设置1、2、3和4苗·穴-1等4个处理,研究每穴栽插苗数对机插杂交中籼稻群体构建及产量的影响,探明杂交中籼稻机插秧适宜的每穴栽插苗数。结果表明,在拔节及抽穗期,随着每穴栽插苗数的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随之增加,但抽穗期以后由于3、4苗·穴-1处理的群体叶面积衰减较快,致使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减少,成熟期时以2苗·穴-1处理最高。随着每穴栽插苗数的增加,有效穗数随之增加,每穗粒数逐渐减少,但单穴超过2苗时,穗数的增加不再显著;结实率除4苗·穴-1处理显著降低外,其余各处理无显著差异;千粒重受每穴栽插苗数的影响较小,各处理差异不显著。群体颖花量及产量均随着每穴栽插苗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均以2苗·穴-1最高。综合来看,机插杂交中籼稻以单穴2苗最为适宜,能使水稻在生育中后期形成高光效群体,保持较高LAI及较强的干物质积累能力,增大群体颖花量从而获得高产。每穴栽插苗数过多不利于群体颖花量的增加,反而易导致减产。
关键词: 水稻 每穴栽插苗数 群体质量 叶面积指数 干物质积累量 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