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器官发生途径再生植株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科技导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述了植物组织离体培养过程器官发生途径所经历的3个阶段的分子机制,包括已分化器官脱分化、根器官再生和芽器官再生。重点概述了禾谷类作物组织培养再生途径中的细胞遗传学机理。分析了当前植物再生性状分子基础研究存在的3个主要问题,即具有稳定表现的高再生性能植物品种有限,再生性状相关主效基因发掘不足,已鉴定的再生相关基因功能不明显。提出应加强高再生性能植物品种选育,为发掘、控制植物离体组织培养再生关键基因提供丰富的基因资源,推动植物再生性状的分子机制研究。
安徽长江流域黄鳝6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研究
《四川动物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为分子标记,研究了安徽长江流域黄鳝6个地理种群(当涂、无为、繁昌、贵池、怀宁和望江)共180尾个体的遗传变异关系。结果显示,在1087 bp序列中共检测到变异位点101个,单倍型68个,碱基组成中A+T的含量大于G+C的含量。6个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0.623~0.940)较高,核苷酸多样性(0.001 78~0.019 04)较低。群体分化指数(Fst:0.026 12~0.947 07)、基因流(Nm:0.027 94~18.6400)和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表明,安徽长江流域黄鳝一些地理种群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分化。单倍型系统进化树和进化网络图表明:6个地理种群分为2个大的进化支,当涂与繁昌种群为一支,其余4个种群为另一支。地理隔离和黄鳝有限的迁移能力可能是造成种群遗传分化的原因。


油菜秸秆、紫云英绿肥及其不同比例配施还田的腐解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以油菜秸秆和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为研究材料,通过盆栽模拟稻田条件,研究了油菜秸秆、紫云英绿肥及其不同比例混合处理腐解及养分释放动态。结果表明,腐解过程均呈现出前10~20 d分解较快,后期分解较慢并逐渐趋于平稳的规律。不同处理各养分的释放快慢不同,表现为钾>磷>氮>碳,在翻压90d时钾的累积释放率为95.09%~97.17%,磷的累积释放率为62.65%~87.14%,氮的累积释放率为70%~76.48%,碳的累积释放率为39.53%~64.69%。翻压90 d后紫云英腐解率达到60.07%,油菜秸秆仅40.8%,混合紫云英后,混合处理的腐解程度加快,且腐解程度随紫云英量的增加而增加。
红花槭新品种‘橙之梦’
《园艺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橙之梦’是由红花槭实生苗选育而出的新品种。10月上旬叶片开始逐渐转色,完全变色时呈橙红色,颜色亮丽,红叶期30~35 d,3年生树即开花结果。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最佳观叶期为11月上旬,花期在4月上旬,翅果于6月中旬逐渐成熟。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及经验
《商 》 2015
摘要: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管理方式还需要更新和丰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是公共财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要加大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监管,科学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方式,构建健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通过对于现今国内外政府资产管理现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学习其他国家好的方面,抛弃不好的方面,丰富、完善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确保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不同耕作措施对苕子养分吸收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目的]针对砂姜黑土区绿肥恢复和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免耕和翻耕不同耕作方式对苕子生长、养分吸收特性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旨在为苕子简化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2年定位试验,研究砂姜黑土水旱轮作不同耕作措施对苕子产量、养分吸收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翻耕利于苕子的生长,促进氮磷钾养分的累积。翻耕处理返青期、现蕾期和开花结荚期2年平均鲜草产量分别较免耕处理增产3.89%、5.34%和4.23%,差异不显著;免耕和翻耕对不同时期苕子养分含量差异较小,但各期对氮、磷、钾的累积吸收量有一定的差异,开花结荚期翻耕处理比免耕处理分别提高10.17%~11.90%、10.84%~16.60%和3.99%~14.05%。翻耕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免耕处理,且存在一定的年际间差异,但不同年份不同处理差异都较小。[结论]在砂姜黑土利用冬闲田免耕栽培苕子是适合大力推广的模式。


基于MHC分子的新型DNA疫苗研究进展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15
摘要:DNA疫苗相对于传统疫苗,具有安全、方便、成本低等优点,但大多数MHC分子介导的DNA疫苗免疫途径不能够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是影响DNA疫苗免疫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MHC分子特殊的免疫学功能,将其与抗原表位偶联,形成稳定抗原肽-MHC分子复合体,使"裸DNA"成为专业的抗原呈递分子的目标,并直接呈递给T细胞,能更有效地诱导机体免疫应答,无疑将成为改善DNA疫苗效率的有效途径。介绍了基于MHC分子开发新型DNA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新型核酸疫苗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DNA疫苗 MHC分子 抗原肽-MHC分子复合体


圩猪与大约克猪的肌肉品质比较
《养猪 》 2015
摘要:为比较圩猪和大约克猪的肌肉品质,选取圩猪和大约克猪各10头,屠宰后取背最长肌,按照肉质性状测定标准对部分肉质性状和16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肉色,圩猪比大约克猪高12.86%(P<0.05);粗蛋白质,圩猪比大约克猪低6.34%(P<0.05);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含量,圩猪比大约克猪分别高84%(P<0.01)和150%(P<0.01)。背最长肌谷氨酸含量、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圩猪比大约克猪分别高11.08%(P<0.01)、5.51%(P<0.01)、4.67%(P<0.01)和7.54%(P<0.01);脯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圩猪比大约克猪分别高9.33%(P<0.05)、5.14%(P<0.05)和3.06%(P<0.05);其他指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圩猪具有较好的肌肉品质。


水稻氮高效品种的初步筛选
《中国稻米 》 2015
摘要:在盆栽条件下,设计施氮量10 kg/667 m2和15 kg/667 m2两个水平,以10个超级稻和10个超高产籼稻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水稻不同时期茎蘖动态、单株叶面积、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农艺性状,根据产量和产量增幅大小初步筛选出氮高效品种和氮低效品种,并且比较它们的茎蘖动态和干物质积累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高N水平下各品种产量均显著大于低N水平;Ⅱ优602、两优6326、Y两优2号等6个品种为氮高效品种,新两优6号、Y两优1号、春光1号等8个品种为氮低效品种;整个生育期过程中氮高效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大于氮低效品种,茎蘖数差异不显著。


砂姜黑土小麦根系性状与冠层光合对不同灌水方式的响应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小麦前期不同灌水方式对中后期根系性状、冠层光合及产量影响的潜在机理,揭示小麦根系性状与冠层光合间的关系。【方法】在人工玻璃防雨蓬下,设置以下10种灌水处理CK(生育前期水分充足)、W120d(苗后20 d灌水50 mm)、W240d(苗后40 d灌水50 mm)、W360d(苗后60 d灌水50 mm)、W480d(苗后80 d灌水50 mm)、W5100d(苗后100 d灌水50 mm)、W6120d(苗后120 d灌水50 mm)、W720d+60d(苗后20 d灌水25 mm+苗后60 d灌水25 mm)、W840d+80d(苗后40 d灌水25 mm+苗后80 d灌水25 mm)和W960d+100d(苗后60 d灌水25 mm+苗后100 d灌水25 mm)。研究前期不同灌水方式对小麦中后期根系性状、冠层单叶面积、叶绿素密度、光合速率、光合有效辐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小麦生育前期适当延迟灌水日期有利于增加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平均直径、总根尖数和总分叉数,其中W5100d与CK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两者显著高于W120d和W6120d。CK孕穗期和开花期的倒1、倒2和倒3叶的单叶面积最大,但与W5100d差异不显著,且总灌水量相同下灌水次数对冠层单叶面积的影响不显著。生育前期灌1水下冠层叶绿素密度随灌水日期的推迟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并以W5100d最高,W120d最低。W5100d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中期的冠层光合速率显著高于CK,分别增加了7.5%、8.9%和8.9%,但冠层光合速率受灌水次数影响不明显。灌1水下,W5100d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中期的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最高,分别比W120d和W6120d显著增加了18.7%、9.7%、11.0%和5.7%、4.9%、4.3%。W5100d孕穗期和开花期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Fm、Φps II和ETR值最高,灌水次数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不显著。W5100d的产量和收获指数与CK差异不显著,两指标分别比W120d和W6120d显著增加了15.4%、22.1%和3.2%、9.2%。【结论】生育前期过早和过晚灌水对小麦中后期根系生长、冠层光能利用及产量形成不利,适当延长前期灌水日期可获得优于或相当于小麦生育前期水分充足处理的根系性状、冠层光合及产量,灌水次数在灌水量相同下的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 根系性状 叶绿素密度 光合能力 光合有效辐射 叶绿素荧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