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省7个小麦品种的产量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5
摘要:[目的]筛选适合安徽省种植的高产小麦品种,了解安徽省目前小麦产量表现,对产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以便制定适宜的小麦栽培方法。[方法]2009~2011年选取安徽省主推小麦和最新选育的小麦新品系在阜南、龙亢两点种植,研究3年来小麦品种丰产稳产性及产量三要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分析制约安徽省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气象因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较大,不同年份间小麦产量差异明显,干旱是制约小麦高产的主要因子。[结论]①产量三要素协调易获得小麦高产。②2011年度的干旱是制约小麦千粒重的主要因素,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③不同品种的丰产稳产性不同,该试验中皖科06290和烟农19表现出较好的稳产性,新福麦1号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④对不同特性的小麦品种,产量三要素对不同品种的产量重要性不同。在小麦推广过程中充分了解品种特性,根据小麦品种特点配套栽培措施,使小麦达到高产。


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快速检测辣椒疫霉菌
《植物病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是一种重要植物病原菌,能造成植株坏死、果实腐烂,严重影响产量[1]。辣椒疫霉侵染植物的早期病症并不明显,易被忽视。因此,对辣椒疫霉早期快速、准确检测显得尤为重要。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为动植物病原物检测的重要方法,但需要较昂贵的仪器、试剂与耗材,后期的电泳检测也费时费力,致使这一技术很难在生产一线普及推广。Notomi等2000年研发了环介


籼型安全两系不育系徽敏S的选育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徽敏S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广占63S为母本与含苯达松敏感基因的农林8号m系为父本杂交,利用系谱选育法,从杂交后代群体中筛选出来的籼稻温敏核不育系。2015年8月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徽敏S株高67.0 cm,每穗总颖花数148个,千粒重26.5 g,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剑叶宽而挺、叶片平展,叶色深绿,稃尖和柱头无色,团粒型,不育株率100%,花粉败育率和套袋自交不实率均为99.99%;柱头外露率和异交结实率较高,播始历期比广占63S短7 d左右,且含有对苯达松除草剂敏感基因。徽敏S稻瘟病中抗5级,稻曲病中抗5级,白叶枯病感7级;米质优;所配组合杂种优势强,其中徽敏S/13C138在2014~2015安徽省品种比较试验中表现突出。


番鸭胚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分离与培养研究
《动物医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的体外培养、传代和冻存技术,选用11胚龄番鸭胚,2.5g/L胰蛋白酶消化,原代MDEF于含100 mL/L血清的DMED培养液中培养;研究热、冷两种消化方法对MDEF消化密度及活率的影响,探讨不同血清浓度对MDEF生长、冻存活性的影响,以及离心对MDEF传代和复苏时细胞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胰酶消化法获得了MDEF,细胞贴壁紧密,生长良好;冷消化得到的原代MDEF密度和活率均高于热消化;血清浓度在20mL/L~100mL/L范围内,浓度越高MDEF生长速度越快;血清浓度显著影响MDEF复苏的活率;MDEF冻存液中DMSO∶血清∶培养液比例为1∶2∶7冻存效果良好;在MDEF传代和复苏过程中去除离心操作,不仅可简化操作,细胞活率也有一定提高。本研究建立了MDEF的原代分离和培养方法,为适用于番鸭相关研究的体外细胞培养体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 MDEF 消化方式 血清浓度 冻存 离心 细胞活率


红芽芋的丛生芽诱导和再生体系建立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红芽芋球茎的顶芽或侧芽为外植体,采用MS培养基,附加不同的植物激素,进行组织培养试验,采用正交设计对影响红芽芋组织培养的丛生芽诱导进行优化,并建立红芽芋离体再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初代培养过程中MS+6-BA 1.5~2.0 mg/L+NAA 0.05 mg/L为丛生芽诱导最佳培养基;MS+6-BA2.0 mg/L+NAA 0.05 mg/L为理想的继代增殖培养基;1/2MS+IBA 0.1~0.3 mg/L是最佳的生根培养基适于诱导生根获得再生植株。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户技术选择——基于安徽省小麦种植户的调查数据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在对安徽省农户实地调研微观数据基础上,分析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以及在感知气候变化条件下影响其选择农业生产技术的因素。结果显示: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种植规模、技术选择偏向指数、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村地形情况、农户对气象服务满意度;而农户在感知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其技术选择则受户主年龄的平方、户主受教育程度、人均农业补贴、技术选择偏向指数、种植年限的平方、是否接受过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培训、农户对气象信息的满意度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水稻品种在皖南地区对稻瘟病的抗性鉴定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调查了位于皖南休宁县商山镇的稻瘟病圃带有不同抗稻瘟主效基因的31个单基因系的叶瘟病情。结果表明,含Pi-ta,Pi-ta2,Pi-kp的品系表现抗病。在病圃中鉴定了293份长江中下游水稻生产品种的抗瘟性,其中77份连续2年均表现抗病,适合在皖南稻瘟病流行区进一步试验推广。


发酵菜籽饼用作肥育猪饲料的营养价值评定
《养猪 》 2015
摘要:为研究微生物混菌固态好氧发酵菜籽饼并评价其在肥育猪上的营养价值,选择植物乳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混菌固态好氧发酵菜籽饼,制得发酵菜籽饼,选择3头(75±1.34)kg健康回肠末端安装"T"型瘘管的杜长大杂种阉公猪,采用指示剂法进行氨基酸回肠末端消化率试验;试验期共3期(27 d),每期试验包括4 d预试期、3 d粪尿收集期和2 d回肠食糜采集期,在3个时期内依次饲喂普通菜籽饼、发酵菜籽饼和酪蛋白为唯一蛋白质来源的半纯合饲粮,在各试验期内3头猪饲喂相同饲粮,酪蛋白用于测定内源氮损失,对发酵菜籽饼进行营养价值评定。结果显示,最优发酵条件下测得硫苷、异硫氰酸酯和唑烷硫酮的降解率分别为67.26%、60.38%和53.24%,粗蛋白质和小肽含量分别提高2.74和2.4个百分点。发酵菜籽饼组的消化能和代谢能分别为12.11和10.99 MJ/kg,显著高于普通菜籽饼组。发酵菜籽饼组的干物质和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比普通菜籽饼组分别显著提高7.67%和13.66%;回肠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和真消化率分别为79.38%和86.67%,均显著高于普通菜籽饼组。除缬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和胱氨酸外,发酵菜籽饼组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回肠表观和真消化率均显著高于普通菜籽饼组(P<0.05)。说明混菌固态发酵有效地改善了菜籽饼的饲用品质,显著提高了菜籽饼养分消化利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