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967条记录
国际水稻所水稻品种在安徽的表现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CSCD

摘要:对国际水稻所 196 4~ 1995年育成的 2 8个水稻品种的农艺、产量、品质性状在安徽的表现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IR44产量最低 ,PSBRC 0 4最高 ,多数参试品种的糙米率和整精米率较高 ,米粒细长 ,糊化温度低或中等 ,但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较高 ,胶稠度硬 ,其结论为更好地利用国际水稻所的稻种资源提供依据

关键词: 国际水稻所 水稻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茶区生态茶业建设模式浅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1 CSCD

摘要:简述了安徽省茶区茶园生态环境与茶业生态经济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分析了该省不同海拔高度(>500m与<100m)茶园分布密集的3种不同类型生态茶业建设模式综合效益。

关键词: 生态茶业 模式 综合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性信息干扰素防治棉红铃虫、棉铃虫试验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CSCD

摘要:用大区对比法 ,对PB ROPEL和AB ROPEL防治棉花害虫的效果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PB ROPEL和AB ROPEL对棉红铃虫、棉铃虫成虫干扰效果分别为 98.5 5 %~ 10 0 %和 99.7% ;AB ROPEL应用区蕾铃受害下降 0 .73 %~ 10 .2 0 % ;PB ROPEL控制虫害花效果为 5 3 .2 8%~ 87.79% ;控制青铃受害效果为 44.0 0 %~ 75 .3 1% ;控制单铃虫道效果为 5 1.6 1%~ 77.78% ;同时 ,2种药剂应用区害虫天敌总量较对照增加 1.3 3~ 1.98倍 ;化防次数减少 5~ 10次 ;防治总费用下降 9.72 %~ 5 2 .0 8% ;产量增加 16 .90 %~3 4 .85 %。

关键词: 棉红铃虫性信息干扰素(PBROPEL) 棉铃虫性信息干扰素(ABROPEL) 棉花 棉铃虫 棉红铃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大豆超高产种质MN413创新研究

大豆科学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利用当地推广的优良品种皖豆 16号 (MS8118)经等离子处理后的突变高产株系为母本与豫豆 10号有性杂交 ,育成具有特异株型的夏大豆超高产种质MN4 13,有效地把等离子诱变技术应用在大豆育种上 ,在黄淮地区获得 315 .0 8kg/ 667m2 的籽粒产量。其植株形态表现为 :根系特别发达 ,高抗倒伏 ;株形收敛紧凑 ;植株繁茂 ,主茎节数适中 ,有效节数多。其高产栽培的技术核心是 :生育前期抓构健壮苗匀植群体 ;中后期抓生长调节和营养运转 ,促进有效积累提高单产

关键词: 大豆 等离子诱变 超高产育种 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沿淮贫困地区农业系统诊断模型及发展对策研究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简要分析沿淮六个贫困县农业发展的现状、系统分析影响该区农业持续发展的障因素基础上 ,建立了沿淮贫困地区持续农业系统诊断模型 ;提出了该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图 1,表 1,参 3。

关键词: 安徽省 沿淮贫困地区 农业系统 诊断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审合豆1号大豆新品种选育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CSCD

摘要:合豆 1号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用蒙 84 2 0为母本 ,油 88 8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 1997~ 1999年参加国家黄淮片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 2 390 .6kg/hm2 ,比CK中豆 19增产 8.0 4%。 1999年参加国家黄淮片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2 417.1kg/hm2 ,比CK中豆 19增产 13 .86 %。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均表现抗病、耐旱、抗倒伏、高产稳产。蛋白质含量41.0 5 % ,脂肪含量 2 0 .38% ,生育期 10 0d ,是黄淮地区较理想的夏大豆品种

关键词: 大豆 合豆1号 品种选育 特征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河蟹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CSCD

摘要:依据河蟹生物学特性 ,结合河蟹养殖科研与生产的实践 ,针对当前河蟹养殖生产实践的现状 ,就当前河蟹养殖生产中存在的种质资源利用与保护、养殖技术的普及与提高、病害防治的途径和适度发展规模等问题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河蟹养殖 种质资源 养殖技术 病害防治 发展规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中籼稻皖稻77的选育及其应用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CSCD

摘要:皖稻 77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利用籼粳复合杂交 ,通过系谱选择和混合选择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的中籼稻新品种 ,具有优质、高产、抗病、熟期适中、稳产性好等优点。米质好 ,在 12项米质检测指标中 ,有 7项达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 ,3项达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 1997~ 1999年省观察组试验、省区试和省生产试验 ,产量 7.77~ 8.10t/hm2 ,比对照扬稻 4号增产 7.6 %~14 .9%。抗逆性强 ,中抗白叶枯病 ,抗稻瘟病 ,纹枯病轻 ,耐旱性较强 ,耐肥抗倒。适宜在我省沿江及其以北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最适播种期为 5月上旬

关键词: 水稻 皖稻77 选育 优质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多元多熟种植栽培技术的经济评价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CSCD

摘要:介绍了 4种多元多熟高效种植模式 ,系统分析了各模式的人工调控措施及经济效益 ,并对 4种模式作出了综合评价

关键词: 多元多熟 种植模式 栽培技术 经济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三系配套及强优组合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CSCD

摘要:通过栽培大豆品种间杂交育成的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 ,雌雄育性稳定 ,农艺性状优良 ,可在黄淮地区直接使用。W931A的雄性不育是属配子体不育类型 ,用它作亲本育成 3个增产幅度达 2 9%~ 46 %的强优组合

关键词: 大豆 质核互作 雄性不育 三系配套 强优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