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优质高产杂交籼稻新组合绿优1号
《杂交水稻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绿优1号(皖稻121)是安徽省农科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用绿3A(皖稻123)与优质常规稻皖稻99配组育成的迟熟中籼杂交稻新组合,2004年3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3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6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05027)。该组合在鄂、豫、皖、苏、浙、赣、闽等省种植,均表现高产、优质。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绿优1号(皖稻121) 优质 选育


丝胶蛋白质利用与高纯度天然丝胶蚕品种选育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丝胶蛋白特性与功能开发利用的意义,概述了高纯度天然丝胶蛋白质利用素材与品种选育现状,并阐述了其选育的技术方案。


优质两系杂交晚籼两优3401的选育与应用
《中国稻米 》 2007
摘要:两优3401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温敏核不育系2301S与优质父本3401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晚籼新组合。2006年1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定名皖稻199号。本文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作双季晚籼稻种植的栽培技术要点。


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皖稻153
《杂交水稻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稻153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光敏核不育系1892S与恢复系RH003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抗倒性好、适应性广和易制种等特点,于2005年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转Xa21基因杂交水稻选育和评价
《分子植物育种 》 2006 CSCD
摘要:通过基因枪转基因方法和双质粒共转化体系将Xa21基因转入优良恢复系明恢63,得到转基因系M12和M22,并进一步做田间试验、新品种选育和食用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M12和M22对中国的所有白叶枯病小种都表现出高度抗性,但与原受体品种明恢63相比,农艺性状上有许多变异,主要表现在:结实率、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变差,与珍汕97A的配合力显著降低;但与温敏不育系(X07S、056S)配组的F1有较好的田间表现。通过多代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成功地将Xa21基因从M12株系转到保持系80-4B和不育系80-4A中,得到抗白叶枯病的皖21B和皖21A。并利用皖21A不育系选育出优良杂交组合抗优97(皖21A×R-18),该组合在两年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中产量表现突出,米质优良。对不同世代和不同遗传背景的转基因品系进行白叶枯病鉴定和Southern分析表明:Xa21基因都能稳定遗传和正常表达,连续16代的种植并没使其白叶枯病的抗性减弱或丧失,而且不论Xa21基因是纯合的还是杂合的都有相同的抗性表现。对大鼠和小鼠的饲喂试验表明:转基因大米实质上等同于非转基因大米,是安全无害的。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Xa21 白叶枯病抗性 田间试验 育种 食用安全


皖稻17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稻179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采用系谱法选育成的耐寒早籼新品种。2年安徽省区试平均产量6 562.5 kg/hm2,比对照竹青增产0.45%;苗期耐寒性强,全生育期107 d;适宜播种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