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粳稻光敏核不育系皖2312S的选育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介绍光敏核不育系皖2312S的选育过程、育性表现、抗病性和农艺性状。[方法]以粳稻光敏核不育系7001S为母本,与双九杂交,经6年11代选择育成了粳稻光敏核不育系皖2312S。[结果]2007年8月1日至31日,皖2312S表现雄性不育,镜检花粉败育率为99.72%~100.00%,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0.43%,稳定不育期为31 d;9月3日至14日表现雄性可育,镜检花粉败育率为74.80%~99.47%,套袋自交结实率为1.43%~9.54%。2008年7月31日至9月1日,皖2312S表现雄性不育,镜检花粉败育率为99.91%~100.00%,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0.48%,稳定不育期为33 d;9月3日至21日表现雄性可育,镜检花粉败育率为69.99%~99.91%,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33%~42.75%。田间种植皖2312S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较强。[结论]该不育系的稳定不育期在30d以上,较适宜选配中粳组合。


高产杂交中籼稻新组合K优52
《杂交水稻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K优52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K17A与恢复系OM052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早熟、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长江流域作一季中稻栽培。2004年3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6年8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国审稻2006037)。


猪育种中DNA标记辅助选择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DNA标记辅助选择(简称MAS)为猪的育种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性方法,作者将从MAS的原理和实施方案、猪的基因图谱、猪育种中的若干重要DNA标记、MAS应用效果的理论研究和MAS应用实践等方面,综述其在猪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皖稻181号
《杂交水稻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稻18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籼型温敏核不育系2301S与从四川农业大学引进的三系恢复系蜀恢527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稻瘟病抗性较强等特点,2006年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降低协优57的直链淀粉含量
《中国水稻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克服产量高、适应性广的中籼组合协优57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蒸煮食味品质较差的缺点,对其父母本较高的直链淀粉含量特性进行了改良。先前利用PCR-Acc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其父本057进行改良,育成了直链淀粉含量改良型057,简称057(TT)。本研究以ND42为优质基因的供体,利用PCR-AccⅠ分子标记对协青早B[母本协青早A的保持系,简称协青早B(GG)]进行改良,得到直链淀粉含量改良型协青早B,简称协青早B(TT)。然后用改良前、后的各亲本分别配组,分析各组合的基因型(GG、GT、TT)和食味品质。结果表明,改良单亲的GT型组合协青早B(GG)/057(TT)、协青早B(TT)/057(GG)杂交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由原组合协青早B(GG)/057(GG)的26.1%分别降到19.3%和19.2%,但均一性较差。改良双亲的TT纯合型组合协青早B(TT)/057(TT)的杂交稻米,不仅直链淀粉含量降到中等偏低水平(12.5%)、胶稠度变得更软,而且直链淀粉含量的均一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 育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杂交水稻 稻米品质 直链淀粉含量


论转基因技术与家蚕新品种的选育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家蚕转基因方法、国内家蚕品种选育的现状及国内外转基因家蚕品种选育进展,并指出转基因技术是家蚕品种选育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