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国审新品种皖南黄兔的选育研究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 2025
摘要:试验旨在全面了解皖南黄兔的生长性能、育肥性能和选育进展。在皖南黄兔新品种培育过程中,采用BLUP(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方法评估遗传力和育种值,并对皖南黄兔每一世代4周龄的体重,12周龄体重,10月龄体重、体尺,4~12周龄日增重、料重比和成活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皖南黄兔12周龄的体重和4~12周龄的日增重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五世代皖南黄兔4周龄、12周龄和10月龄的体重分别为539.57、2 464.84和3 660.36 g,比一世代分别提高了17.54%、15.54%和13.69%(P<0.01);五世代皖南黄兔10月龄的体长和胸围分别为52.37 cm和31.55 cm,较一世代分别提高了15.63%和12.64%(P<0.01);五世代皖南黄兔4~12周龄的日增重、料重比和育肥成活率分别为34.31 g/d、3.61∶1和96.43%;五世代皖南黄兔的生长性能和育肥性能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在11%以内,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可见,经过系统选育,皖南黄兔的生长性能和育肥性能均获得了较大的遗传进展,且皖南黄兔具有早期生长速度快、育肥产肉性能强、适应性强、肉质优良等特点。


安徽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及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安徽作为我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拥有丰富的茶树资源,这些资源在农业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安徽的茶树资源展现出多样的生态类型、生长习性和产量品质特征,为茶树的遗传育种提供了物质基础。鉴于茶树资源的特性直接关系到茶叶的品质和茶农的经济收益,深入研究和挖掘这些资源的特性与潜力,对于提升茶叶品质、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有效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种质资源,安徽省在资源的收集、保存以及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并成功建立了完善的种质资源保护圃(区),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遗传育种领域,相关科研团队不断创新育种技术,并对茶树的遗传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通过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克隆和测序等,已成功发掘出与茶叶品质、抗逆性等相关的重要基因。这些基因的发现和利用为茶树的品种改良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满足茶产业持续发展的需求,未来的研究应当聚焦于种质资源管理和利用机制创新、茶树重要性状鉴定能力的提升,进而加速特色优异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此外,加强科研机构间的合作以及人才培养也十分重要,这将为茶叶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举将积极推动安徽省茶树育种和茶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产增收、乡村振兴及农业现代化进程。


短季棉品种皖棉1331S的选育与育种技术创新
《中国棉花 》 2024
摘要:皖棉 1331S 是 2022 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早中熟常规短季棉品种.其综合性状优良,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 32.4 mm,断裂比强度 34.7 cN·tex-1,马克隆值 4.1,纤维品质达到安徽省审定棉花品种Ⅰ型品种标准;2015 年、2016 年安徽省短季棉品种区域试验中,皖棉 1331S 皮棉单产分别比对照(参试品种平均值)增产 4.86%、7.57%.介绍了皖棉 1331S 品种的特征特性,回顾了皖棉 1331S 从育种目标确定、亲本材料创制与选择到杂交选育历时 20 年的育种过程,总结了皖棉 1331S 选育过程中创新采用的短季棉连续春夏轮播聚合育种技术和经验.
关键词: 短季棉 皖棉1331S 品种选育 春夏轮播 纤维品质 抗病性


香型温敏核不育系皖香22S的选育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皖香22S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1892S为母本、湖南湘穗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的香型籼稻亲本常香39S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的香型温敏核不育系,2023年8月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皖香22S株高85.0 cm,平均每穗总颖花数193.5粒,千粒重24.0 g,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叶片直立内卷,有香味,冷水池育性鉴定在14.5 h、23.5℃、6 d条件下,花粉不育度99.95%,套袋自交结实率0.25%。皖香22S在合肥5月20日播种,播始历期为84 d,比近似品种常香39S短5 d左右,主茎叶龄13.2叶。柱头外露率和异交结实率较高。稻瘟病、稻曲病和白叶枯病抗性较好;米质较优;所配组合杂种优势强,其中皖香22S/银月丝苗在2023年的小区优势鉴定中,较丰两优4号增产9.35%,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