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48条记录
藏猪肝X受体(LXRs)基因PCR-RFLP多态性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LXRα和LXRβ基因是猪肌肉发育和脂肪沉积的重要候选基因。本研究利用PCR-RFLP技术测定了112头藏猪的LXRα-BslI和LXRβ-AciI多态性。结果显示,藏猪群体中LXRα-BslI有CC、CG和GG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286、0.4643和0.1071;LXRβ-AciI有TT、TC和CC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964、0.5179和0.2857;与瘦肉型猪基因型分布差别较大。推测可能与藏猪肌肉和脂肪发育遗传特点有关。

关键词: 藏猪 LXRα基因 LXRβ基因 PCR-RFLP 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饲喂方式对肉牛育肥效果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饲喂方法对肉牛育肥的影响,为肉牛育肥方法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40头体重相近的育肥公牛,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试验组使用TMR饲喂方式,对照组使用先粗料后精料的饲喂方法,进行两种饲喂方法对育肥牛产肉性能、饲料报酬和经济效益的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试验全期增重和日增重极显著高于试验组(P<0.01),试验组每增重1 kg消耗干物质10.76 kg,对照组仅为8.35 kg,对照组头均多收益为383.24元。[结论〗采用先粗料后精料的饲喂方式对肉牛育肥更合适。

关键词: 肉牛育肥 全混合日粮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旱地土壤杂草种子库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长期施肥对旱地土壤杂草种子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我们在安徽蒙城地区的一个长期肥料试验定位监测点开展了相关研究。采用镜检法对旱地土壤表层(0~15 cm)中土壤杂草种子的种类进行鉴定并计数,记录杂草种子22种,隶属15科。不同施肥处理区杂草种子丰富度以NP1/2K区最高(14.7种),PK区最低(10.7种);其中陌上菜(Lindernia procumbens)、栗米草(Mollugo pentaphylla)、醴肠(Eclipta prostrata)、泽星宿菜(Lysimachia candida lindl)四种杂草的种子密度较大,分别在不同的处理区占据优势;从整个试验区来看,烟台飘拂草(Fimbristylis stauntoni)在所有处理中的密度都比较大,处于优势地位。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农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差异:PK区Shanon-Wiener指数大于其他处理区,但是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低;NPK区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高;PK、CK区Pielou均匀度指数大于其他处理区。田间杂草种子库的群落结构及其物种组成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Whittaker指数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较,半量的P和缺N的影响最显著,缺P次之,缺K和平衡施肥则没有显著影响。Sorenson群落相似性指数和Bray Curtis指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较,长期施用N、P、K肥能显著改变旱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组成。本研究表明长期平衡施肥处理更有利于维持和保护旱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生物多样性。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杂草种子库 生物多样性 农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6%多·酮SC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试验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进一步明确36%多·酮SC对安徽省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以及施用安全性。[方法]于2009和2010年在安徽省凤阳县进行了36%多·酮SC对小麦赤霉病防效的大田示范试验,设置5个处理,并对总效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36%多·酮SC用量1 800~2 100g/hm2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优于50%多菌灵WP,病穗率防效和综合病指防效均在75%以上。[结论]36%多·酮SC是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替代高效农药的首选药剂。

关键词: 36%多·酮SC 小麦 赤霉病 大田示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添加剂对樱桃谷种鸭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选取40周龄的樱桃谷SM3父母代种鸭2400只,随机分成5组,在1~4组的基础日粮中分别加入0.5%、0.2%、0.2%和0.2%的4种复合添加剂,第5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期为42 d。研究4种复合添加剂对樱桃谷种鸭的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复合添加剂可以提高樱桃谷种鸭产蛋率,第1组和第4组产蛋率分别高出对照组1.04%(P<0.05)和1.97%(P<0.05);4个试验组的平均蛋重均低于对照组(P<0.05)。第2组的蛋形指数和蛋黄比率分别比对照组高0.05(P<0.05)和13.33%(P<0.05)。对照组与第1、2和4组的蛋壳厚度之间差异显著(P<0.05),与第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的哈氏单位与第4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第1、2、3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在种鸭日粮中添加复合添加剂可以提高种鸭的产蛋率和改善种鸭的蛋品质。

关键词: 樱桃谷鸭 生产性能 蛋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稻资源研究与育种应用进展

杂交水稻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野生稻发掘有利基因可以提高现代栽培品种的产量、抗性及品质,综述了野生稻有利基因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野生稻 有利基因 育种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籼糯N-2的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介绍了中籼糯N-2的选育经过及该品种的特征与特性,分析了其产量、品质和抗性表现,并提出了相关配套栽培技术。

关键词: 中籼糯N-2 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IRAP反应体系的建立和指纹图谱构建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已获得的苹果Ty1-copia类逆转座子LTRs建立了苹果逆转座子间扩增多态性(IRAP)技术体系,对影响IRAP-PCR扩增结果的若干因子进行了研究。优化的反应体系包含:2.5μL10×buffer,50 ng模板DNA,2.5mmol.L-1Mg2+,0.2 mmol.L-1dNTPs,0.4μmol.L-1引物,1 UTaqDNA聚合酶,反应体积为25μL;优化的PCR扩增程序为:94℃2 min;94℃1 min,退火1 min,72℃2 min,循环35次;72℃延伸10 min;退火温度根据引物温度设定。该IRAP体系分别用于‘元帅’和‘富士’的短枝和着色芽变指纹图谱的分析,构建的指纹图谱可以作为芽变鉴定的依据,表明这些突变可能系逆转座子转座插入或逆转座子间重组所致。

关键词: 苹果 逆转座子 IRAP-PCR 指纹图谱

祁红毛茶初制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的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DE-GC/MS法对祁红毛茶初制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进行了跟踪分析。结果表明,各工序样品中共检测到7类物质,包括醇类、醛类、酮类、酯类、酸类、饱和烷烃类、不饱和烷烃类,其中主要成分是醇类、醛类、酸类。在揉捻过程中香气成分中的醇类成分和醛类成分大幅度增加,而酮类组分和烷烃类组分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变化不明显;同时发现,香叶醇、正十六酸、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反-2-己烯醛、苯乙醛、植醇、顺,顺,顺-7,10,13-十六碳三烯醛、亚油酸、苯乙醇、苯甲醇和水杨酸甲酯等香气成分占红毛茶香气物质总量的83.78%,是祁红毛茶的主要香气成分,对构成其特征风味成分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祁红毛茶 加工 SDE-GC/MS 微波固样 香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寻求水稻稳定超高产的栽培模式。【方法】以早熟晚粳品种武粳15、常优1号为供试材料,其它栽培措施统一在最佳技术指标前提下,就氮肥运筹与穗肥施用叶龄期,设置了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和促前控中3种栽培模式,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大面积生产上的常规栽培模式为CK,对产量及其结构、群体生长发育动态以及根系活力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同时,在江苏东海、兴化、高邮、常熟等地,以徐稻3号、常优1号、陵香优18、武粳15等品种为材料,进行(15—50)×667m2连片的稳前优中强后超高产栽培综合试验与扩大到100×667m2连片试验田上的生产性验证试验。【结果】2品种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2模式的实产均达到了超高产水平(≥750kg/667m2)。与CK相比,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2模式每穗粒数多、群体颖花量大,单位面积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则与之相当;2模式的群体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准时够苗,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且数量适中(适宜穗数的1.3—1.4倍),此后群体平缓消减,至抽穗期基本稳定,最终成穗率显著高于CK;其群体LAI动态与茎蘖动态趋势基本一致,最大LAI均出现在孕穗期,为8.0—8.5,成熟期仍保持3.5—4.0;群体光合势与干物质积累,2模式在生育前期(移栽—拔节期)较CK低,中期(拔节—抽穗期)与CK相当,后期(抽穗—成熟期)显著高于CK;2模式在拔节期的根系干重与CK相当,抽穗期和成熟期则显著高于CK,而这3个时期的根冠比均显著高于CK,其抽穗后(抽穗—腊熟期)的根系平均伤流量与颖花根流量均显著高于CK。同时,连续2年多地的稳前优中强后超高产综合栽培试验以及后3年扩大到100×667m2连片试验田上的生产性验证试验,实产均达800kg/667m2左右。【结论】揭示了水稻超高产栽培的根本在于"强支撑、扩库容、促充实";提出了水稻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的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

关键词: 水稻 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 超高产 定量化栽培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