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36%多·酮SC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试验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胡飞 1 ; 王学峰 1 ; 谷春艳 1 ; 苏贤岩 1 ; 李瑞雪 2 ;

作者机构: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

关键词: 36%多·酮SC;小麦;赤霉病;大田示范

期刊名称: 安徽农业科学

ISSN: 0517-6611

年卷期: 2010 年 38 卷 36 期

页码: 20651-2065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目的]进一步明确36%多·酮SC对安徽省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以及施用安全性。[方法]于2009和2010年在安徽省凤阳县进行了36%多·酮SC对小麦赤霉病防效的大田示范试验,设置5个处理,并对总效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36%多·酮SC用量1 800~2 100g/hm2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优于50%多菌灵WP,病穗率防效和综合病指防效均在75%以上。[结论]36%多·酮SC是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替代高效农药的首选药剂。

  • 相关文献

[1]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乔玉强,曹承富,赵竹,杜世州,张耀兰,刘永华,张四华. 2012

[2]小麦抗(耐)赤霉病新品种选育的研究. 杨赞林,甘斌杰. 1999

[3]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不同生育期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任学祥,苏贤岩,范富云,王友定,迟雨,李钊,叶正和. 2023

[4]江淮地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张彩丽. 2014

[5]7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比较. 谷春艳,潘锐,白杨,杨雪,王学峰,臧昊昱,陈雨,高同春. 2020

[6]小麦新品系赤霉病抗性鉴定及基因效应分析. 张琪琪,刘方方,万映秀,曹文昕,李炎,李耀,张平治. 2024

[7]安徽沿淮麦区赤霉病防治对22个小麦品种产量和产值影响. 何贤芳,赵莉,刘泽,汪建来,吴子峰. 2020

[8]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 乔玉强,曹承富,赵竹,杜世州,张耀兰,刘永华,张四华. 2013

[9]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系. 刘方方,张琪琪,万映秀,曹文昕,李耀,李炎,张平治. 2023

[10]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响应及其对千粒重的影响. 何贤芳,赵莉,刘泽,汪建来. 2018

[11]小麦新品种荃麦725选育与体会. 赵莉,何贤芳,刘泽,朱全贵,葛勇,汪建来. 2019

[12]番茬麦品种的选育和利用. 杨赞林,甘斌杰. 2001

[13]稻茬麦品种的选育和利用. 杨赞林,甘斌杰,汪建来,王瑞,汪芝寿,曹承富,孔令聪,赵斌. 2001

[14]基于导数光谱与主成分分析的小麦籽粒赤霉病识别. 琚书存,汪志存,林芬芳,谷春艳,潘正高,张东彦. 2020

[15]基于荧光成像系统小麦病害叶片异质性分析. 杜世州,曹承富,袁琳,廖钦洪. 2012

[16]沿江平原稻麦轮作系统维持钾素平衡和作物高产的钾肥运筹研究. Liu Feng,刘枫,Wu Chuanzhou,吴传洲,Zhu Kebao. 2012

[17]氮肥基追比例对江淮丘陵水稻土小麦生长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Wang Jiajia,王家嘉,Li Lujiu,李录久,Zhao Xianyou. 2012

[18]传统耕作方式下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紧实度和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Guo Zhibin,郭志彬,Wang Jing,王静,Guo Xisheng. 2012

[19]氮素运筹对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杜世州,曹承富,张耀兰,赵竹,乔玉强. 2010

[20]铵饱和沸石—磷灰石释放土壤磷的作用和应用. 李录久,殷雄,张琳,陈勇,李国,吴兰云,谢儒章. 199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