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洪程 1 ; 吴桂成 2 ; 吴文革 3 ; 戴其根 1 ; 霍中洋 1 ;
作者机构: 1.扬州大学农学院
2.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3.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关键词: 水稻;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0 年 43 卷 13 期
页码: 2645-266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寻求水稻稳定超高产的栽培模式。【方法】以早熟晚粳品种武粳15、常优1号为供试材料,其它栽培措施统一在最佳技术指标前提下,就氮肥运筹与穗肥施用叶龄期,设置了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和促前控中3种栽培模式,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大面积生产上的常规栽培模式为CK,对产量及其结构、群体生长发育动态以及根系活力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同时,在江苏东海、兴化、高邮、常熟等地,以徐稻3号、常优1号、陵香优18、武粳15等品种为材料,进行(15—50)×667m2连片的稳前优中强后超高产栽培综合试验与扩大到100×667m2连片试验田上的生产性验证试验。【结果】2品种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2模式的实产均达到了超高产水平(≥750kg/667m2)。与CK相比,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2模式每穗粒数多、群体颖花量大,单位面积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则与之相当;2模式的群体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准时够苗,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且数量适中(适宜穗数的1.3—1.4倍),此后群体平缓消减,至抽穗期基本稳定,最终成穗率显著高于CK;其群体LAI动态与茎蘖动态趋势基本一致,最大LAI均出现在孕穗期,为8.0—8.5,成熟期仍保持3.5—4.0;群体光合势与干物质积累,2模式在生育前期(移栽—拔节期)较CK低,中期(拔节—抽穗期)与CK相当,后期(抽穗—成熟期)显著高于CK;2模式在拔节期的根系干重与CK相当,抽穗期和成熟期则显著高于CK,而这3个时期的根冠比均显著高于CK,其抽穗后(抽穗—腊熟期)的根系平均伤流量与颖花根流量均显著高于CK。同时,连续2年多地的稳前优中强后超高产综合栽培试验以及后3年扩大到100×667m2连片试验田上的生产性验证试验,实产均达800kg/667m2左右。【结论】揭示了水稻超高产栽培的根本在于"强支撑、扩库容、促充实";提出了水稻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的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
- 相关文献
[1]双季北缘地区水稻补偿超高产栽培研究. 吴文革,孔令娟,杨惠成,李泽福,陈周前,刘春盛,方兴龙. 2006
[2]超高产杂交粳稻育种研究与实践. 张培江,付强,占新春,吴爽. 2007
[3]沿淮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大面积超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 曹承富,肖扬书,武际,曹军,高峰,李学章,牛泉清,杨剑波. 2014
[4]超高产小麦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及其品质特性分析. 乔玉强,曹承富,赵竹,杜世州,张耀兰,刘永华,张四华. 2011
[5]夏大豆MN413单产4726kg/hm~2高产栽培技术. 李杰坤,张磊,戴瓯和,黄志平. 2001
[6]超高产杂交粳稻育种研究与实践. 张培江,付强,占新春,吴爽. 2007
[7]基于6000kg·hm-2以上籽棉产量水平的高产高效理论. 陈兵林,周治国,陈德华,刘瑞显,郑曙峰,张志刚,李蔚. 2018
[8]基于6000kg·hm~(-2)以上籽棉产量水平的高产高效理论. 陈兵林,周治国,陈德华,刘瑞显,郑曙峰,张志刚,李蔚. 2018
[9]安徽省8个小麦推广品种产量因素结构特点的研究. 未文良,汪建来,张文明,赵莉,姚大年. 2007
[10]沿江稻——麦两熟模式下水稻机械化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季一胜,杨飞,吴晓鹏,陈刚,许用尊,夏海生,孙雪原. 2017
[11]重穗型杂交中稻组合的特点及其超高产栽培技术. 吴文革,沈绪波,陈周前. 2000
[12]晚粳新品种M1148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 吴敬德,吴跃进,童继平,郑乐娅. 2001
[13]不同机插株距对徽两优5号群体结构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GAO Shang,高尚,LI Shengqun,李胜群,CHEN Gang. 2015
[14]沿江平原稻麦轮作系统维持钾素平衡和作物高产的钾肥运筹研究. Liu Feng,刘枫,Wu Chuanzhou,吴传洲,Zhu Kebao. 2012
[15]江淮水稻钵苗机插生育特性与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WU Wenge,吴文革,张健美,ZHANG Jianmei,ZHOU Yongjin. 2015
[16]水稻氮高效品种的初步筛选. YU Youling,余友玲,WU Wenge,吴文革,CHEN Gang. 2015
[17]水稻强耐热材料筛选及抽穗期高温处理对生理和品质指标的影响. 马廷臣,夏加发,王元垒,唐光勇,李泽福. 2011
[18]安徽省两种不同类型中低产田成因分析. 许有尊,吴文革. 2011
[19]安徽省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 黄义德,杨惠成,陈周前. 2007
[20]安徽省水稻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张培江,姜福建,占新春,张明,耿少军,李安林. 200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堆肥替代化肥还田配施菌悬液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作者:刘静文;刘秋蒙;张满;闵宏志;黄星晨;任永淇;吴文革;郝冰;任兰天
关键词:堆肥还田;微生物菌悬液;水稻;产量;品质;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
-
不同润糙时间对糙米碾米特性及蒸煮品质的影响
作者:陶澍;曹磊;宋玉;刘超;吴文革;习敏;周永进;洪莹;邵子晗;梁修山;龚勋
关键词:糙米;润糙;碾米特性;蒸煮特性
-
沿淮地区不同小麦品种灌浆期耐渍性评价与鉴定
作者:王荣圆;陈娟;闫素辉;周永进;吴文革;李文阳
关键词:小麦品种;灌浆期;渍水胁迫;耐渍系数;隶属函数;沿淮地区
-
氮素穗肥对粳米淀粉特性和结构的影响及其与食用特征的关系
作者:蒋岩;赵灿;陈越;刘光明;赵凌天;廖平强;王维领;许轲;李国辉;吴文革;霍中洋
关键词:氮素穗肥;粳稻;食味品质;淀粉理化特性;淀粉精细结构
-
机械有序机抛秧栽培在双季早稻上的应用
作者:吴晨阳;程驭;张晓红;夏慧婷;潘志军;周兵;许有尊;周永进;吴文革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地区;机械化栽培;有序机抛秧;双季早稻
-
早熟籼稻低留桩机收再生丰产优质增效栽培技术
作者:习敏;涂德宝;周永进;李忠;胡润;程太平;孙雪原;许有尊;吴文革
关键词:再生稻;早熟籼稻;低留桩机收;丰产高效栽培技术
-
不同类型水稻对镉(Cd)吸收、转运与富集的差异分析
作者:冯凯璇;杨亚春;李江遐;吴文革
关键词:水稻;镉吸收;镉转运;基因型差异;生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