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resistance(模糊匹配)
104条记录
安徽省水稻区试品种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摘要:旨在明确2017—2020年安徽省参试水稻品种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情况。用人工喷雾接种和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测得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用剪叶接菌方法测得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659个水稻品种中,48.10%表现为中感稻瘟病,其次为中抗、感、高感,表现为抗病的品种仅占1.06%,没有高抗品种。51.59%表现为感白叶枯病,其次为中感、中抗、抗、高感,没有高抗品种。籼稻的抗稻瘟病率(42.78%)大于粳稻(17.89%),籼稻的抗白叶枯病率(4.81%)小于粳稻(22.81%)。参试品种抗稻瘟病率逐年下降,抗白叶枯病率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兼抗两病的品种占比为1.16%~3.07%,逐年上升。可见,参试品种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水平一般,籼稻和粳稻的抗病性存在差异,年度间抗病率变化较大。

关键词: 稻瘟病 白叶枯病 抗性 安徽省 区域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部分稻区稗草抗药性初探

杂草学报 2021

摘要:稗草是安徽省稻田主要的恶性杂草之一,近年来安徽省多地区稗草对市面上常用除稗剂均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为初步探明安徽省稻田稗草的抗性分布及机制,采集安徽省主要稻区稗草种群样本51份,通过室内生测法,施用二氯喹啉酸、双草醚、■唑酰草胺和五氟磺草胺4种常用除稗剂,对稗草种群抗药性进行初筛。结果表明,安徽省主要稻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频率最高,已达34.8%,对双草醚、五氟磺草胺、■唑酰草胺的抗性频率则分别为21.7%、13.7%、9.8%。其中,有2个种群(2016B2和B24)对4种除稗剂都表现出明显抗药性,4个种群(B6、B7、B9、2015B1)对3种除稗剂均表现出抗药性,5个种群(B4、B11、B26、B27、2016B3)对2种除稗剂表现抗药性,有8个种群仅对1种除稗剂表现出抗药性(其中有6个种群仅对二氯喹啉酸表现出抗药性),其余32个种群没有检测到抗药性

关键词: 安徽省 稗草 除稗剂 二氯喹啉酸 抗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研究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倒春寒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籽粒品质。降低倒春寒危害,采取农业防御技术费时费力且减害效果不明显,培育抗倒春寒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途径。而抗寒育种依赖于科学、准确、快速、系统的倒春寒抗性鉴定评价体系。本文从鉴定方法、鉴定时期、鉴定指标、评价标准等方面对小麦春季抗寒性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目前倒春寒抗性鉴定研究现状,并解析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提出应以产量性状为评价指标,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进行倒春寒抗性评价,筛选综合抗性强的优异种质资源,解析其分子遗传机理,通过创新再利用,为选育抗倒春寒小麦品种提供新材料。

关键词: 小麦 倒春寒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水稻品种稻曲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作物研究 2021

摘要:为明确安徽省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整体抗性水平,为品种审定、抗病品种选育、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以2017-2020年间659份水稻区试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自然诱发方法,进行抗性级别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表现为抗性的品种42份,占比6.37%,其中高抗品种17份;感病品种高达255份,占比38.69%。2017—2020年这4年内品种对稻曲病的抗病率分别为5.81%、27.56%、18.45%、22.09%。比较分析表明,籼稻、粳稻类型间抗性水平无显著差异。两个自然诱发鉴定圃的抗性鉴定结果差异较大。安徽省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总体抗性水平较好,但感病品种比例较高。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稻曲病 抗性鉴定 安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烟草青枯病抗性突变体'486-K'的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快速评价烟草青枯病抗性的室内鉴定体系,并为烟草青枯病抗性突变体遗传规律的研究和选育优质抗性品种奠定试验基础。本研究选用EMS诱变烤烟品种‘翠碧一号’获得的烟草青枯病抗性突变体‘486-K’为研究对象,以野生型品种‘翠碧一号’、感病品种‘红花大金元’和抗病品种‘岩烟97’作为3个对照品种。在安徽和福建病圃开展病情调查,室内接种鉴定采用伤根浸泡法接种烟草幼苗,探究5种青枯菌液接种浓度(OD600=0.1, 0.2, 0.3, 0.4, 0.5)的烟草幼苗的发病情况,确定最适的青枯菌液接种浓度。结合田间病情调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室内伤根浸泡法在研究烟草青枯病抗性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田间与室内病情鉴定发现突变体‘486-K’的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岩烟97’(P<0.05),认为抗性高于抗病品种‘岩烟97’,室内接种鉴定的最适青枯菌液浓度为3.8×108 cfu/m L (OD600=0.3)。安徽和福建病圃的发病率与室内接种鉴定结果相比,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915和0.933,说明室内鉴定采用伤根浸泡法能够准确判定材料的抗性水平。研究结果为其他烟草青枯病抗性材料的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烟草 青枯病 突变体 抗性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6份水稻材料稻瘟病抗性鉴定及Pi9基因的分子检测

安徽农业科学 2020

摘要:采用苗期喷雾接种鉴定方法并利用Pi9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分析106份水稻材料的稻瘟病抗性水平及Pi9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06份水稻材料对供试菌株ZB-1、ZB-2、ZB-3、ZA-0、ZA-1、ZA-2的抗病率分别为94.3%、92.4%、92.4%、87.7%、59.4%、62.3%;27份水稻材料(占25.5%)含有Pi9基因,其对供试菌株ZB-1、ZB-2、ZB-3、ZA-0、ZA-1、ZA-2的抗病率分别为100%、100%、100%、96.3%、88.9%、92.6%.可见,Pi9基因在安徽省水稻抗病育种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关键词: 稻瘟病 Pi9基因 抗性鉴定 分子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4种高效低风险农药在水稻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提高农药对水稻上靶标生物的活性,延缓抗药性,降低其生态风险性,研究了14种高效低风险农药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毒性大小及使用后稻米中的残留水平.[方法]参照《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开展14种农药田间残留试验,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开展田间药效试验,采用HPLC-MS/MS、GC等仪器检测残留试验中稻谷、糙米等样品中的农药残留水平.[结果]2%阿维菌素水乳剂、70%噻嗪酮水分散粒剂、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悬浮剂、25%噻虫嗪可湿性粉剂、10%烯啶虫胺水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25%杀虫单·毒死蜱可湿性粉剂等9种杀虫剂和50%苯醚甲环唑水乳剂、5%稻瘟灵展膜油剂、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75%肟菌酯可湿性粉剂、20%噻森酮悬浮剂等5种杀菌剂在水稻上使用后,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良好,大米、稻谷和糙米中上述14种农药的残留水平均低于我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值.针对水稻生产结构特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14种高效低风险农药的作用方式、持效期等关键因素,构建了水稻安全生产中高效低风险农药准入谱.[结论]上述14种农药均可作为水稻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推荐药剂.高效低风险农药是今后水稻病虫害防控的关键技术支撑,对促进水稻病虫害可持续控制、延缓农药抗性产生、提高农药利用率、保障稻米质量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水稻 病虫害防治 高效低风险农药准入谱 抗药性 农药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爪槭ApMYB306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基因克隆的方法获得鸡爪槭金陵黄枫R2R3-MYB转录因子基因,经同源比对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其命名为ApMYB306.通过组织表达特性分析发现ApMYB306在茎中表达量最高,叶中表达量次之,根中表达量最低.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瞬时表达分析结果显示ApMYB306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ApMYB306对于高温、低温、干旱和盐胁迫均有明显的响应,受胁迫诱导后表达量显著上升.冷冻处理后,转ApMYB306基因株系成活率较野生型升高.ApMYB306超表达拟南芥株系较野生型开花延迟,表明ApMYB306可能通过抑制拟南芥FT基因启动子的表达调控花期.

关键词: 鸡爪槭 ApMYB306基因 抗逆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中北部适宜钵苗机插栽培的杂交中籼稻品种筛选及特性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20

摘要:为筛选适宜江淮中北部地区钵苗机插的中籼稻品种,以丰两优4号为对照,50个产量潜力大的中籼稻品种为参试品种,对品种生育进程、产量和抗病性表现开展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综合生育期、产量、抗病性等表现,望两优511等12个品种生育期适中,产量水平较高,抗病性强,综合表现优异,适宜作为江淮中北部钵苗机插栽培的品种;隆两优华占等24个品种产量潜力较大,但需注意防控稻曲病或细菌性条斑病.

关键词: 品种筛选 产量 抗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13的抗性遗传和基因定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MV,soybean mosaic virus)病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豆产区的大豆主要病害之一。SMV株系SC13是我国北方大豆产区广泛分布的株系之一。为拓宽大豆对SMV的抗病种质,研究了中国大豆核心种质材料野生大豆ZYD03715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13的抗性遗传方式,确定与栽培大豆抗源对同一株系的抗性位点间的等位性关系,并对抗性基因进行了标记定位。结果表明:野生大豆抗源ZYD03715对SMV株系SC13的抗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广谱抗源科丰1号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且两个抗源携带的抗性基因是不等位的。采用分离群体组群分析发现,野生大豆ZYD03715对SC13的抗性位点(r~ySC13)位于大豆14号染色体(B2连锁群)上,处于2个SSR标记Satt416和Satt083一侧,与其距离分别为4.1 c M和0.9 c M。利用科丰1号×南农1138-2的F_2群体,将科丰1号所携带的抗性基因(R~k_(SC13))定位在大豆2号染色体(D1b连锁群)上的Satt558和Sat_254标记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3.7 c M和16.1 c M。以往发现大豆对SMV不同株系的抗性都分别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本研究在野生大豆中鉴定出隐性抗病基因,并标记定位了该隐性抗病基因,它将为大豆抗病性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基础。

关键词: 野生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 隐性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