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省部分稻区稗草抗药性初探
《杂草学报 》 2021
摘要:稗草是安徽省稻田主要的恶性杂草之一,近年来安徽省多地区稗草对市面上常用除稗剂均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为初步探明安徽省稻田稗草的抗性分布及机制,采集安徽省主要稻区稗草种群样本51份,通过室内生测法,施用二氯喹啉酸、双草醚、■唑酰草胺和五氟磺草胺4种常用除稗剂,对稗草种群抗药性进行初筛。结果表明,安徽省主要稻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频率最高,已达34.8%,对双草醚、五氟磺草胺、■唑酰草胺的抗性频率则分别为21.7%、13.7%、9.8%。其中,有2个种群(2016B2和B24)对4种除稗剂都表现出明显抗药性,4个种群(B6、B7、B9、2015B1)对3种除稗剂均表现出抗药性,5个种群(B4、B11、B26、B27、2016B3)对2种除稗剂表现抗药性,有8个种群仅对1种除稗剂表现出抗药性(其中有6个种群仅对二氯喹啉酸表现出抗药性),其余32个种群没有检测到抗药性。
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研究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倒春寒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籽粒品质。降低倒春寒危害,采取农业防御技术费时费力且减害效果不明显,培育抗倒春寒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途径。而抗寒育种依赖于科学、准确、快速、系统的倒春寒抗性鉴定评价体系。本文从鉴定方法、鉴定时期、鉴定指标、评价标准等方面对小麦春季抗寒性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目前倒春寒抗性鉴定研究现状,并解析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提出应以产量性状为评价指标,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进行倒春寒抗性评价,筛选综合抗性强的优异种质资源,解析其分子遗传机理,通过创新再利用,为选育抗倒春寒小麦品种提供新材料。
安徽省水稻品种稻曲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作物研究 》 2021
摘要:为明确安徽省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整体抗性水平,为品种审定、抗病品种选育、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以2017-2020年间659份水稻区试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自然诱发方法,进行抗性级别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表现为抗性的品种42份,占比6.37%,其中高抗品种17份;感病品种高达255份,占比38.69%。2017—2020年这4年内品种对稻曲病的抗病率分别为5.81%、27.56%、18.45%、22.09%。比较分析表明,籼稻、粳稻类型间抗性水平无显著差异。两个自然诱发鉴定圃的抗性鉴定结果差异较大。安徽省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总体抗性水平较好,但感病品种比例较高。
106份水稻材料稻瘟病抗性鉴定及Pi9基因的分子检测
《安徽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采用苗期喷雾接种鉴定方法并利用Pi9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分析106份水稻材料的稻瘟病抗性水平及Pi9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06份水稻材料对供试菌株ZB-1、ZB-2、ZB-3、ZA-0、ZA-1、ZA-2的抗病率分别为94.3%、92.4%、92.4%、87.7%、59.4%、62.3%;27份水稻材料(占25.5%)含有Pi9基因,其对供试菌株ZB-1、ZB-2、ZB-3、ZA-0、ZA-1、ZA-2的抗病率分别为100%、100%、100%、96.3%、88.9%、92.6%.可见,Pi9基因在安徽省水稻抗病育种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14种高效低风险农药在水稻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提高农药对水稻上靶标生物的活性,延缓抗药性,降低其生态风险性,研究了14种高效低风险农药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毒性大小及使用后稻米中的残留水平.[方法]参照《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开展14种农药田间残留试验,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开展田间药效试验,采用HPLC-MS/MS、GC等仪器检测残留试验中稻谷、糙米等样品中的农药残留水平.[结果]2%阿维菌素水乳剂、70%噻嗪酮水分散粒剂、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悬浮剂、25%噻虫嗪可湿性粉剂、10%烯啶虫胺水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25%杀虫单·毒死蜱可湿性粉剂等9种杀虫剂和50%苯醚甲环唑水乳剂、5%稻瘟灵展膜油剂、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75%肟菌酯可湿性粉剂、20%噻森酮悬浮剂等5种杀菌剂在水稻上使用后,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良好,大米、稻谷和糙米中上述14种农药的残留水平均低于我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值.针对水稻生产结构特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14种高效低风险农药的作用方式、持效期等关键因素,构建了水稻安全生产中高效低风险农药准入谱.[结论]上述14种农药均可作为水稻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推荐药剂.高效低风险农药是今后水稻病虫害防控的关键技术支撑,对促进水稻病虫害可持续控制、延缓农药抗性产生、提高农药利用率、保障稻米质量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水稻 病虫害防治 高效低风险农药准入谱 抗药性 农药残留
鸡爪槭ApMYB306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基因克隆的方法获得鸡爪槭金陵黄枫R2R3-MYB转录因子基因,经同源比对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其命名为ApMYB306.通过组织表达特性分析发现ApMYB306在茎中表达量最高,叶中表达量次之,根中表达量最低.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瞬时表达分析结果显示ApMYB306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ApMYB306对于高温、低温、干旱和盐胁迫均有明显的响应,受胁迫诱导后表达量显著上升.冷冻处理后,转ApMYB306基因株系成活率较野生型升高.ApMYB306超表达拟南芥株系较野生型开花延迟,表明ApMYB306可能通过抑制拟南芥FT基因启动子的表达调控花期.
关键词: 鸡爪槭 ApMYB306基因 抗逆性
江淮中北部适宜钵苗机插栽培的杂交中籼稻品种筛选及特性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 2020
摘要:为筛选适宜江淮中北部地区钵苗机插的中籼稻品种,以丰两优4号为对照,50个产量潜力大的中籼稻品种为参试品种,对品种生育进程、产量和抗病性表现开展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综合生育期、产量、抗病性等表现,望两优511等12个品种生育期适中,产量水平较高,抗病性强,综合表现优异,适宜作为江淮中北部钵苗机插栽培的品种;隆两优华占等24个品种产量潜力较大,但需注意防控稻曲病或细菌性条斑病.
野生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13的抗性遗传和基因定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MV,soybean mosaic virus)病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豆产区的大豆主要病害之一。SMV株系SC13是我国北方大豆产区广泛分布的株系之一。为拓宽大豆对SMV的抗病种质,研究了中国大豆核心种质材料野生大豆ZYD03715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13的抗性遗传方式,确定与栽培大豆抗源对同一株系的抗性位点间的等位性关系,并对抗性基因进行了标记定位。结果表明:野生大豆抗源ZYD03715对SMV株系SC13的抗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广谱抗源科丰1号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且两个抗源携带的抗性基因是不等位的。采用分离群体组群分析发现,野生大豆ZYD03715对SC13的抗性位点(r~ySC13)位于大豆14号染色体(B2连锁群)上,处于2个SSR标记Satt416和Satt083一侧,与其距离分别为4.1 c M和0.9 c M。利用科丰1号×南农1138-2的F_2群体,将科丰1号所携带的抗性基因(R~k_(SC13))定位在大豆2号染色体(D1b连锁群)上的Satt558和Sat_254标记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3.7 c M和16.1 c M。以往发现大豆对SMV不同株系的抗性都分别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本研究在野生大豆中鉴定出隐性抗病基因,并标记定位了该隐性抗病基因,它将为大豆抗病性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基础。
2008-2018年黄淮南部审定大豆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大豆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黄淮南部高产优质大豆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文章从产量、品质和抗病性方面对黄淮南部2008-2018年审定的187份(次)大豆品种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1年来黄淮南部审定的大豆品种生产试验最高产量达到3 783.00 kg·hm-2,平均产量为2 854.05 kg·hm-2,山东省审定品种的平均产量可达3 121.05 kg·hm-2的高产水平.187份(次)大豆的品质整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多数地区平均蛋白含量、脂肪含量和蛋脂总量均在40.00%、20.00%和60.00%以上,且不同年份间差异不显著,其中安徽省、江苏省品质较优.抗病性方面以抗病、中抗和中感大豆花叶病毒为主,尤其近5年,抗病和高抗的品种数明显增多,而中感和感病不断下降,未见高感品种出现.综上分析,2008-2018年黄淮南部审定的大豆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性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不同坡向油茶枝叶主要化学成分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以安徽省舒城县晓天镇海拔200 m左右的40年生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林为研究对象,选择4个坡向,分别采集当年生油茶枝条和叶片,测定枝条与叶片的综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以及苯-醇抽提物含量,比较不同坡向油茶枝、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坡向油茶枝、叶中综纤维素、纤维素含量、木质素、苯醇抽提物含量均为南坡>东坡>西坡>北坡.油茶的内在抗逆性为南坡>东坡>西坡>北坡,这是油茶在环境压力选择下长期适应的结果.在以追求产量为目的的油茶林以营建在南坡、西南坡和东南坡为宜;在育苗基地的选择上应当选择朝阳南坡最为适宜.
关键词: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 坡向 化学成分 抗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