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Rice grain(模糊匹配)
203条记录
晚粳新品种M1148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CSCD

摘要:介绍了晚粳M114 8的产量水平、稻米品质、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晚粳M114 8于 2 0 0 0年 11月通过省级审定 ,命名为“皖稻 60”。

关键词: 水稻 晚粳 M1148 产量 品质 栽培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际水稻研究所的育成品种及其在我国的利用

植物遗传资源科学 2001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际水稻研究所成立近40年来育成品种的主要特性及IRRI 品种在中国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 国际水稻研究所 水稻 育成品种 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际水稻水稻品种在安徽的表现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CSCD

摘要:对国际水稻所 196 4~ 1995年育成的 2 8个水稻品种的农艺、产量、品质性状在安徽的表现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IR44产量最低 ,PSBRC 0 4最高 ,多数参试品种的糙米率和整精米率较高 ,米粒细长 ,糊化温度低或中等 ,但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较高 ,胶稠度硬 ,其结论为更好地利用国际水稻所的稻种资源提供依据

关键词: 国际水稻所 水稻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中籼稻皖稻77的选育及其应用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CSCD

摘要:皖稻 77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利用籼粳复合杂交 ,通过系谱选择和混合选择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的中籼稻新品种 ,具有优质、高产、抗病、熟期适中、稳产性好等优点。米质好 ,在 12项米质检测指标中 ,有 7项达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 ,3项达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 1997~ 1999年省观察组试验、省区试和省生产试验 ,产量 7.77~ 8.10t/hm2 ,比对照扬稻 4号增产 7.6 %~14 .9%。抗逆性强 ,中抗白叶枯病 ,抗稻瘟病 ,纹枯病轻 ,耐旱性较强 ,耐肥抗倒。适宜在我省沿江及其以北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最适播种期为 5月上旬

关键词: 水稻 皖稻77 选育 优质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离子注入水稻诱发当代损伤效应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CSCD

摘要:籼型转基因水稻种子为材料 ,用不同的离子种类、能量和剂量进行辐照 ,采用 3因子 3水平 9个处理的正交试验 ,调查离子束注入对诱变当代幼苗存活率及幼苗生长速度起主导作用的物理因子 ,以研究离子注入水稻诱发当代损伤的效应。结果发现 ,影响存活率效应最大的是注入离子的能量 ,以低能量 (15kev)的离子注入效果最佳 ;影响苗期生长的主效因子是注入离子的种类 ,以Ar+ 为最佳

关键词: 离子束 诱变因子 损伤效应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中籼新组合协优559生育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CSCD

摘要:协优 5 5 9在 1999~ 2 0 0 0年的省区试中均表现出高产、抗病、适应范围广等特点。与汕优 6 3相比具有 :每穗总粒数多 ,结实率高 ,但有效穗少 ,千粒重低。因此在栽培上应注重采用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等方法 ,以增加有效穗和千粒重 ,从而使其达到高产、稳产

关键词: 水稻 协优559 生育特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粒形状与稻米品质相关性研究

杂交水稻 2001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 17个水稻品种 (组合 )进行粒形分类 ,并对谷粒形状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供试品种 (组合 )的粒长多属短粒形 ,长宽比多为短圆形。谷粒形状 (粒长、粒宽、长宽比 )与加工品质 (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 )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与蒸煮品质中的碱消值呈显著相关 ;千粒重对各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并提出水稻品质育种只有做到粒长、粒重兼顾 ,才有可能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达到改良米质的目的。

关键词: 水稻 谷粒形状 稻米品质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米味度计测定值与食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CSCD

摘要:采用日本 5 7个水稻品种较为系统地分析鉴定了味度计测定值与食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味度计测定值与食味综合值 ,米饭粘性、柔软性和光泽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 (γ)分别为 0 .64 5 、0 .967 、0 .688 和 0 .92 1 ,且与直链淀粉含量无明显相关。从而提出利用现代化测试仪器味度计是准确、快速、有效地鉴定稻米食味品质优劣的一项重要手段。

关键词: 水稻 味度计测定值 食味综合值 直链淀粉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中籼协优57群体性状与氮密效应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CSCD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 :杂交中籼协优 5 7群体性状及产量随着施氮量和栽插密度而异。施氮量与栽插密度两因素的交互效应大于因子简单效应之和 ,其作用极显著地影响着群体性状量的变动。处理组合的平均穗谷重、穗数和稻谷产量的变幅依次为 2 .60~ 3 .91g、2 3 0~ 3 0 1个 /m2 和 811.9~ 969.0g/m2

关键词: 水稻 杂交中籼 群体性状 交互效应 协优5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灿14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CSCD

摘要:早灿14是采用离子束诱变方法选育成功的第2个旱灿稻新品种.其突出特点是来质优良,有8项指标达部颁1、2级优质来标准,该品种的推广有利于旱灿稻米结构的调整.旱灿14已通过省级审定,命名为"皖稻71".

关键词: 旱熟14 生物学特性 栽培技术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