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Rice grain(模糊匹配)
203条记录
皖稻101产量构成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皖稻 10 1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中籼新品种。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 ,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贡献的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产量 9.0t/hm2 的合理穗粒结构为 :有效穗( 3 0 0± 15 )万 /hm2 ,每穗总粒数 ( 15 5± 5 )粒 ,结实率 ( 85± 5 ) % ,千粒重 2 6.0g左右。高产栽培的主攻目标是在确保足够有效穗数的前提下适度促大穗 ,协调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稳定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关键词: 水稻 皖稻101 产量构成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稻85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皖稻 8 5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采用复合杂交和系谱选择法育成的优质早籼稻新品种。米质好 ,在 12项米质指标中 ,有 8项达到部颁 1级优质米标准 ,被评为安徽省市场畅销的优质米品种。 2年省区试 ,平均产量 713 5 .5kg/hm2 ,较对照竹青减产1.7% ;1年省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 6774.0kg/hm2 ,较对照竹青增产 4.3 %。中抗稻瘟病 ,苗期耐寒性较强。全生育期 10 9d ,适宜播期为 3月下旬至 4月上旬。

关键词: 水稻 优质 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肥大米销售市场调查及提高安徽稻米市场竞争力的建议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对合肥市大米销售市场进行了抽样调查 ,结果表明 :合肥市市民目前仍以食用本省产的杂交稻米为主 ;合肥市场的优质稻米几乎都是省外产品 ;我省大米缺乏知名品牌。并对提高安徽省稻米市场竞争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大米 市场 生产 销售 品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系杂交中籼65002(两优培九)的栽培技术研究(Ⅱ)——65002有关性状相关及通径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通过对 65 0 0 2进行栽培实验 ,可知提高氮素水平和栽培密度可有效提高有效穗数。产量构成因子中单位面积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作用最大 ,而千粒重作用非常小。要使 65 0 0 2获得高产的有效途径是适当提早播种 ,提高氮素水平 ,栽培密度则要求不严格

关键词: 水稻 两系杂交中籼 65002 相关系数 通径分析 栽培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同工酶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利用

杂交水稻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淀粉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的同工酶差异 ,分析 17个杂交水稻亲本、3个新株型株系和2 2个光壳稻、爪哇稻品种的遗传差异 ,研究光壳稻和爪哇稻及其与温带粳稻之间的关系 ,探索同工酶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在杂交稻育种中利用的可能性。在本研究中 ,8个同工酶 18个多态性位点至少在 2个基因型间存在差异。每个具有多态性的酶谱带分别以 1和 0记录存在与否 ,由同工酶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 ,普通粳稻与光壳稻、爪哇稻混合聚在一起 ;光壳稻与爪哇稻之间的遗传距离要比它们与普通粳稻之间的遗传距离小。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 ,已配组育成了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关键词: 同工酶标记 水稻 遗传差异 杂交稻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稻米品质区划及特色栽培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根据安徽省农业气候区划 ,耕作制度以及稻米品质适宜的灌浆成熟期气候指标 (平均温度 2 0~ 2 5℃ ) ,将优质稻米生产划分成 3个次亚区 :沿江及江南双季稻优质多用稻次亚区 ;六安、合肥、巢湖优质单、双季稻混和食用稻次亚区 ;沿淮及淮北优质单季中稻次亚区。概述了各次亚区的自然资源、种植制度、品种类型及栽培措施

关键词: 水稻 品质 区划 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由 98个家系组成的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 (backcrossinbredlines,BIL)作图群体(BC1F9) ,以及混合线性模型的数量性状位点 (QTL)定位方法 ,对水稻有效穗、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着粒密度和单株产量等 7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QTL分析。共检测到分布在 8条染色体上的 2 6个QTL ,其贡献率差异较大 ,在 5 2 %~ 4 9 2 %之间 ,其中有 4个QTL的贡献率超过 30 % ,分别是控制有效穗的qPN 4、每穗颖花数的qSN 3、每穗实粒数qGN 2和千粒重的qGW 3a。相关显著的产量性状QTL往往分布在染色体上相同区域 ,并集中在少数几个连锁群上。与其他研究结果比较表明 ,主效QTL在不同群体中的重演性较好。

关键词: 水稻 产量相关性状 数量性状基因座定位 混合线性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抽穗期QTL与环境互作分析

作物学报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利用由 98个家系组成的 Nipponbare/ Kasalath/ / 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 (backcrossinbred lines,BIL s)作图群体 (BC1 F9)和混合线性模型的 QTL 定位方法 ,联合分析南京、合肥和海南 3个不同地点的水稻抽穗期 QTL 及QTL 与环境互作。检测到 8个抽穗期 QTL,分别位于第 1、 2、 3、 4、 6、 7、 8染色体上 ,其中 ,第 3染色体上有 2个QTL。单个 QTL 的加性效应大小范围为 1.46天~ 4.5 8天 ,对性状的贡献率在 1.49%~ 12 .2 %之间 ,加性效应总的贡献率为 34 .13%。有 6个 QTL 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 ,单个 QTL 与环境互作效应的贡献率在 2 .18%~ 15 .84%之间 ,互作效应总的贡献率为 41.11% ,大于加性效应的总贡献率。位于第 4、 6和 7染色体的 3个 QTL 在 3个不同地点均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 ,并且 ,在南京和合肥的互作效应均使抽穗期延长 ,在海南的互作都使抽穗期缩短 ,表现感光性特征。对抽穗期 QTL 检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水稻 抽穗期 混合线性模型 QTL与环境互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粒形与稻米品质间相关性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CSCD

摘要:水稻粒形与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营养品质相关性研究进行了概述 ;对水稻稻米品质 (碾米品质性状、外观品质性状、蒸煮食味品质性状、外观品质性状与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碾米品质性状与蒸煮食味品质性状、蒸煮食味品质性状与营养品质性状 )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水稻 粒型 品质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FLP标记水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杂交水稻 2001 北大核心

摘要:用 12个水稻亲本按NCⅡ设计配组 32个F1杂种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 ;并以 12个亲本为DNA样品来源 ,通过RFLP分析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由RFLP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 ,探索利用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 ,普通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F1杂种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显示 ,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强 ,中亲优势平均为 33.46 % ,竞争优势平均为 2 3.10 %。播始历期、株高、穗长、有效穗等 4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均表现为粳×粳 <粳×偏粳 <粳×籼。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也表现上述趋势 ,而竞争优势则是粳×粳 <粳×籼 <粳×偏粳。播始历期、株高、穗长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有效穗和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达极显著相关 ,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较大 ,分别达到 0 .33和 0 .2 3。根据聚类图发现普通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 ,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 ,可以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 ,配组超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关键词: RFLP标记 水稻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