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适用于水稻微粒体蛋白的双向电泳技术及苯达松抗性相关蛋白的初步分析
《作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不同来源的样品,建立相应的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技术是开展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础。以野生型水稻(O.sativaL.)农林8号(N8)及其苯达松敏感致死(bentazon sensitive lethal,bsl)突变体农林8号m(N8m)为材料,通过优化条件,建立了适合于水稻微粒体蛋白的双向电泳技术。并通过双向电泳图谱的比对,共找到15个差异蛋白点,分为供试材料间差异、苯达松处理前后差异和N8在苯达松处理后特异表达等3种类型。结合苯达松抗性比较及苯达松残留分析,推测材料间差异是因γ射线辐照引起基因结构变异,从而影响了基因的表达;苯达松处理前后差异与氧自由基清除酶系或系统获得抗性相关酶系有关;N8在苯达松处理后特异表达与苯达松代谢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α粒子注入对拟南芥胚根生长及向重力性的影响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用分子探针、外源过氧化氢、活性氧猝灭剂和测量根长等实验方法,研究了α粒子注入拟南芥胚引起拟南芥根弯曲的原因。研究表明,在0-100Gy辐照范围内,α粒子注入拟南芥胚引起的根弯曲与剂量呈正相关(r=0.98),1Gy、10Gy、100Gy处理的拟南芥幼苗根的弯曲度分别为13.3°、28.7°、69.1°,非照射对照为12.5°。当剂量为100Gy时,根呈"S"形弯曲,根的向重力性降低,根生长受到抑制。活性氧在根部的产生率检测表明,100Gyα粒子处理的根尖较对照有较亮的活性氧显色。适当浓度的活性氧猝灭剂处理,可以使α粒子注入引起的根长及向重力性得以恢复,且外源过氧化氢能够诱导拟南芥根弯曲加重。该研究显示,α粒子注入拟南芥胚引起的根长及向重力性变化是活性氧介导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原料鸭组成成分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4种原料鸭(番鸭、高邮鸭、荆江鸭、樱桃谷鸭)的水分、脂肪、游离脂肪酸、系水率和剪切力。肌内脂肪含量越高,剪切力值越低。不同品种胸腿肉间剪切力差异显著(P<0.05),不同品种胸腿肉间失水率差异不显著(P>0.05)。原料鸭肌肉脂肪中含量最高的游离脂肪酸为油酸(C18∶1),番鸭、高邮鸭、荆江鸭、樱桃谷鸭分别为7.65、16.10和12.80、13.58mg/g(脂肪),其余含量较高的游离脂肪酸依次为棕榈酸(C16∶0)、亚油酸(C18∶2)、硬脂酸(C18∶0),含量较低的游离脂肪酸为棕榈油酸(C16∶1)、亚麻酸(C18∶3),樱桃谷鸭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脂肪酸总量高于其他3个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芝麻隐性核不育材料0176A、54-8A等利用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芝麻隐性核不育材料0176A、54-8A等利用研究,探寻芝麻雄性不育育性遗传机制,创建隐性核不育高效恢保系统,选育强优杂交种。初步的遗传分析、配合力鉴定、杂交制种试验和F1杂种优势研究结果表明:芝麻不育系0176A、54-8A等雄性不育性状除受细胞核内主效隐性不育基因控制外,可能还受一组微效修饰基因影响;对8份综合性状较好的不育系、6份恢复系及其配组的48个测交F1进行配合力分析,有3份不育系g.c.a>0,17个杂交组合F1s.c.a>0,其中优良组合0176A×0222、54-8A×0221双亲g.c.a及F1s.c.a均较高;0176A×0222制种最高产量达到640.5kg/hm2;皖杂芝1号(0176A×0222)和合杂芝1号(54-8A×0221)分别于2005年、2006年参加安徽省芝麻新品种区域鉴定试验,平均产量1477.05kg/hm2和1678.95kg/hm2,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8.36%和25.61%,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和第二个芝麻杂交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致昏电压对兔肉品质的影响研究
《食品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100、75、65、55V和人工致昏(对照组)的宰杀方式,研究其对兔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致昏电压对兔肉pH值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只有75V致昏组与100V致昏组间宰后1h的背最长肌pH值差异显著(p<0.05);宰后1h,不同致昏电压对兔背最长肌的肉色亮度L*值、红度a*值、黄度b*值和后腿肉的L*值、a*值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宰后24h,75V致昏组的肌肉颜色鲜红,而人工致昏组和100V致昏组的肌肉颜色较苍白;100V致昏组的滴水损失最大,为3.738%,而75V致昏组的最小,为2.420%;蒸煮损失最大的为100V致昏组,最小的为55V致昏组,其次是75V组;肌肉嫩度最好的是75V致昏组,最差的是人工致昏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理性认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述了转基因食品的技术实质、转基因植物与传统植物的异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阐述了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品质性状分子标记多重PCR体系的建立
《作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1B/1R易位、籽粒硬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穗发芽抗性等性状与加工品质密切相关,建立相关性状的多重PCR体系在小麦品质分子育种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现有品质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建立了适合不同品质类型品种评价和分子聚合育种的3个多重PCR体系,并用已知基因的品种(系)进行验证。多重PCR体系Ⅰ包括ω-secalin(1B/1R)、Vp1B3和Pinb-D1b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可用于一般的品质检测;体系Ⅱ包括ω-secalin、Ax2*、Bx17和Dx5基因的检测,可望用于强筋小麦品种的选育;体系Ⅲ包括Wx-A1、Wx-B1和Wx-D1位点的检测,可用于淀粉品质或糯小麦的选育。每个体系内的引物之间不存在相互抑制作用和错配,检测品种(系)的结果可靠、重复性好,成本低。3个多重PCR体系用于小麦品质育种的亲本评价和杂交后代优质基因的聚合,将会提高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评价和选育的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