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早籼稻超高产栽培的N·P·K肥料效应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庐江地区主要高产水稻土壤上的早籼稻超高产栽培N、P、K肥料效应,解决早籼稻超高产栽培的精确定量施肥技术问题。[方法]在庐江地区主要高产水稻土壤上实施早籼稻超高产栽培的N、P、K肥料效应(3414)试验,拟合建立产量3元1次和1元2次肥料效应回归方程,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和各养分肥料利用率的3元2次和1元2次肥料效应回归方程,各养分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与产量水平间的1元2次回归方程等19套函数模型,并对3种常见施肥量推荐方法的估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试验土壤的最佳产量为9279.6 kg/hm2,对应的N、P2O5、K2O施量分别为159.4、72.8、165.6 kg/hm2,当季养分利用率为49.3%、16.5%和30.3%。[结论]该研究为优化N、P、K肥施用量,建立该类土壤的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提供了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苯达松敏感致死恢复系的辐射诱变和筛选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选育对苯达松敏感的水稻恢复系的突变体。利用350 Gy的60Coγ-射线对粳稻恢复系C418和籼稻恢复系浙恢7954进行辐射诱变,M0代舒城育种基地种植并单株收种,收回的M1代分别取6000粒种子于光照培养室中培养,在3叶期用浓度为400.0 mg/L的苯达松溶液涂抹叶片进行筛选。60Coγ-射线诱变对水稻种子有很大的生理损伤,M1代植株育性发生变化的有70%左右;M2代的苗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白化苗和黄化苗。用浓度为400.0 mg/L苯达松溶液涂抹叶片筛选出4株C418敏感突变体,突变率为0.07%,筛选出3株浙恢7954敏感突变体,突变率为0.05%。筛选出的突变株基本保持起始亲本的农艺性状。辐射诱变与杂交转育方法相比,具有方法简单、周期短的优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不同施用方法对小麦生长、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超高产强筋小麦为试验材料,探讨返青、拔节与孕穗肥施用比例对氮、磷、钾吸收利用、籽粒产量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拔节期追施氮肥,产量提高,后期施氮有利于磷、钾素吸收效率和运转效率提高。施氮量为300kghm-2条件下,以基肥、拔节肥比例为7∶3较为适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北蔬菜产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皖北蔬菜产区地下水NO3--N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蒙城蔬菜产区地下水NO3--N污染较为严重,60%以上的饮用井水NO3--N含量超过国家最大允许浓度。N肥施用量大,利用率低,是造成地下水NO3--N污染的主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因突变在家蚕育种应用上的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述了利用家蚕基因突变在家蚕限性品种、致死性品种、丝质相关方面以及一些特殊资源创新利用等家蚕育种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利用基金突变在家蚕育种上的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优质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皖稻161号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稻16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籼型温敏核不育系2301S与常规品种七秀占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表现高产稳产、优质、抗稻瘟病等特点,2005年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城市道路绿化植物配置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交通运输的通道,又是人们户外生活的重要场所。城市道路绿化关键是植物配置优劣,其效果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一个城市的评价。阐述了城市道路植物配置应遵循城市道路绿地的规划原则和生态学原理,充分挖掘城市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市民创造人性化的生活工作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