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金色鳜鱼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线粒体Cyt b基因为分子标记,研究金色鳜鱼选育群体与安徽三大水系野生鳜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结果显示,110个样品的Cyt b基因全序列长为1 141 bp,野生群体共检出12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变异率0. 011%)、12种单倍型,选育群体无变异位点,仅包含1个单倍型,群体遗传多样性低.序列碱基A、T、G、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 1%、28. 4%、14. 5%、30. 9%,A+T含量(54. 5%)> G+C含量(45. 5%).分子变异分析(AMOVA)中,21. 64%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说明鳜鱼群体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群体间分子系统树显示,金色鳜鱼选育群体与淮河群体鳜鱼亲缘关系更接近,而长江群体处于淮河群体与新安江群体的过渡,这与各野生群体所处地理位置相关.


冬闲稻田稻虾绿色种养安徽模式与技术探讨
《安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为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利用冬闲稻田进行稻虾绿色种养,构建稻渔种养复合生态系统,可改变农村生活环境,提高粮食质量安全。全椒县创制了冬闲稻田稻虾绿色种养安徽模式,稻虾连作共作稻田比对照田,水稻增产1222kg/hm2,增加利润2744元/hm2。在水稻稳产增产的背景下,实现化肥减量457kg/hm2,农药减少使用10.74kg/hm2,水稻和小龙虾合计投入产出比1︰2.66。该模式应用前景广阔,可引导安徽沿江大力发展稻田生态养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安徽省甘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通过对安徽省近几年甘薯生产和消费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安徽省甘薯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求甘薯产业发展潜力和对策,以期为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调研结果表明:安徽省甘薯种植分春薯和夏薯2种种植方式,当前种植品种共有40个,其中主栽品种17个。在主栽品种中,淀粉专用型品种占53.0%,鲜食型占35.0%,兼用型占12.0%。所种植品种以外引为主,占73.5%,当地自育品种较少,仅占26.5%。全省甘薯的消费比例以加工为主,鲜食为辅。研究指出了安徽省甘薯生产存在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机械化水平落后,品种更新换代慢、专用品种缺乏、种苗繁育体系不健全,病害严重,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的主要问题。提出培育专用新品种,加大科技示范推广力度,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加工企业联合研发甘薯深加工产品,提高甘薯附加值等对策。


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主要经济性状关系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为有效利用油菜种质资源为油菜遗传育种服务,对95份来源于不同国家(地区)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种质资源品种(品系)的9个经济性状进行了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均表明,在33.3万株/hm~2密度下,全株角果数、每果粒数、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大,三者和单株产量间均呈现极显著线性回归相关,其他性状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均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构成产量的主成分因子有全株角果数因子、株型因子、千粒重因子、有效分枝数因子、每果粒数因子,该5个主成分因子合计贡献率达86.39%。研究认为要提高甘蓝型油菜产量,在适当提高株高、保证合适株型和分枝数的基础上稳定提高全株角果数和千粒重,同时注意全株角果数、千粒重和每果粒数三者协调均衡才能获得高产。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 种质资源 经济性状 产量


大豆品系抗SMV评价及亲本来源分析
《大豆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引起的大豆花叶病毒病是大豆生产中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一种病毒病害。为筛选抗SMV品种,采用我国黄淮大豆产区SMV优势株系SC3和SC7,人工摩擦接种评价了815份大豆品系对SMV的抗性并分析了其亲本来源。结果表明:对SMV株系SC3和SC7分别表现高抗的有136和42份,占鉴定品系数的16. 69%和5. 15%;对SC3和SC7均表现高抗的有13份,占比为1. 60%;对两个株系均表现抗病的有215份,占26. 38%。表现高抗和抗病的大豆品系如H62509、H63001、H61927、W633619和W636513等通过审定后进行推广将对SMV的控制起到关键作用。对选育品系的亲本来源进行分析发现,以山东材料作为母本育成高抗品系的概率最高,而用安徽材料作为父本育成高抗品系的概率最高。研究结果将为大豆抗SMV育种提供可参考的信息。


大麦产量相关性状一般配合力的差异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大麦产量相关性状一般配合力(GCA)的差异,筛选高GCA亲本,以我国不同产区具代表性的17份大麦新品种(系)为亲本材料,两年度采用NCⅡ设计对7个产量相关性状的配合力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性状一般配合力(GCA)与特殊配合力(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SCA)方差在单年度或两年度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GCA方差普遍大于SCA方差,表明基因加性、非加性效应同时存在,并以加性效应为主。所有性状亲本间GCA差异显著,可针对目标性状筛选到高GCA亲本,如16号亲本(95033-1)在穗粒数、千粒质量及单株粒质量3个性状上GCA值均较高,是一优良亲本。亲本性状值与其GCA值间的相关性在不同性状上表现不同,如在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及穗粒数4个性状上,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单株穗数与单株粒质量上,仅单年度检测到两者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对于千粒质量,两者相关不显著。因此,前4个性状可根据亲本性状值预测其GCA大小。综上,大麦杂交育种可针对目标性状选择高GCA亲本进行组配,提高后代选择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