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碳库及玉米小麦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叶新新 1 ; 王冰清 1 ; 刘少君 1 ; 马超 1 ; 李军利 1 ; 柴如山 1 ; 熊启中 1 ; 李虹颖 2 ; 郜红建 1 ;

作者机构: 1.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农田生态保育与污染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关键词: 作物;耕作;秸秆;土壤碳库;作物产量

期刊名称: 农业工程学报

ISSN: 1002-6819

年卷期: 2019 年 35 卷 014 期

页码: 112-118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长期秸秆还田免耕覆盖措施导致沿淮区域砂姜黑土耕层变浅、下表层(10~30 cm)容重增加、土壤养分不均衡等问题凸显,限制了小麦-玉米周年生产力的提高.耕作和秸秆还田措施合理的搭配组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8年的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田间试验,设置4个处理:1)玉米季免耕-小麦季免耕秸秆不还田(N);2)玉米季深耕-小麦季深耕秸秆不还田(D);3)玉米季秸秆免耕覆盖还田+小麦秸秆免耕覆盖还田(NS);4)玉米季秸秆免耕覆盖还田+小麦季秸秆深耕还田(DS).通过分析作物收获后不同土壤深度(0~60 cm)总有机碳(TOC)、颗粒态碳(P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态碳(KMnO4-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并结合小麦-玉米的周年产量变化,以期获得培肥砂姜黑土的最佳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相对于长期免耕措施(N),DS处理能够提高0~30 cm土层TOC、POC、MBC、KMnO4-C等组分含量和CPMI;而NS措施仅提高土壤表层(0~10 cm)TOC、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和CPMI;2)DS处理显著提升了小麦-玉米的周年生产力,其麦玉的周年产量均值分别比N、D和NS处理高出14.7%、12.9%和8.5%;3)MBC和KMnO4-C对于耕作和秸秆还田措施都是较为敏感指示因子.总的来说,玉米季小麦秸秆覆盖还田+小麦季玉米秸秆深耕还田(DS)是改善沿淮地区砂姜黑土土壤碳库、提高小麦-玉米周年产量的一种有效农田管理模式.

  • 相关文献

[1]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碳库及玉米小麦产量的影响. . 2019

[2]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朱鸿杰,闫晓明,何成芳,洪玲,谭外球. 2014

[3]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作物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王道中,花可可,郭志彬. 2015

[4]砂姜黑土长期定位培肥技术研究. 曹承富,孔令聪,汪芝寿,陈爱萍,张存岭,陈龙潭. 2003

[5]长期连续培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党修伍,张存岭,纪永民,陈龙潭,孔令聪,曹承富,陈爱萍,张永芹. 2006

[6]不同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物理性质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王玥凯,郭自春,张中彬,周虎,洪亮,王永玖,李录久,彭新华. 2019

[7]砂姜黑土连续培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李轶群,牛富兰,张存岭,陈龙潭,孔令聪,曹承富,张景华,张芳. 2005

[8]秸秆还田和施肥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及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 李玮,乔玉强,陈欢,曹承富,杜世州,赵竹. 2014

[9]生物炭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桂利权,张永利,王烨军. 2020

[10]长期定位施肥对砂姜黑土肥力及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孔令聪,曹承富,汪芝寿,陈爱萍,张存岭. 2004

[11]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制下有机肥适宜替代比例研究. 王文军,王道中. 2022

[12]近十年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进展. 马超,王玉宝,邬刚,王泓,汪建飞,朱林,李佳佳,马晓静,柴如山. 2022

[13]磷石膏对农作物的增产效果研究. 王洪达,吴伟芬. 1990

[14]酸性黄红壤上施用白云石的作物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评价. 朱宏斌,王允青,武际,王文军,郭熙盛. 2003

[15]作物轮回选择方法及其育种应用. 程堂云,刘文秀,产焰坤,程福如,路曦结,易成新. 2004

[16]安徽省稻米气候品质评价方法. 岳伟,陈曦,曹强,占新春,阮新民,徐建鹏,郁凌华. 2022

[17]秸秆养羊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张浩,任守文,宣依群,李赛明. 2002

[18]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效益分析与措施建议. 王光宇,钱坤,黄晓春. 2011

[19]应用DBYHY理论探讨秸秆在江淮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张立,夏伦志,张长青,杨普. 2008

[20]砂姜黑土肥力特征与培肥途径的研究. 方世经,周恩嘉. 199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