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中国主要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结构及养分和微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综述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向前 1 ; 杨文飞 1 ; 徐云姬 1 ;

作者机构: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扬州大学/教育部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关键词: 耕作方式;土壤结构;土壤养分;微生态环境

期刊名称: 生态环境学报

ISSN: 1674-5906

年卷期: 2019 年 12 期

页码: 2464-247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耕作方式是影响土壤质量变化及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外在因素,农业生产和作物高产都离不开适宜的耕作方式,合理的耕作方式不仅可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特性,还可有效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及资源的高效利用,而耕作方式不合理则会导致耕层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文章总结评述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结构(团聚体、容重、孔隙度和紧实度)、养分特性(氮、磷、钾和有机质)及微生态环境(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多样性、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综合认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的扰动程度不同,各耕作方式下土壤结构、养分特性及微生态环境存在明显差异,考虑到中国耕地类型、生态区域和种植制度的复杂多样性,单一的耕作方式如免耕、旋耕、翻耕、深松并不能很好适应农业实际生产需求。为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生产力,需结合各生态区土壤特性和种植制度特点选择年内及年际间合理的耕作方式组合(免耕-旋耕、免耕-深耕、深松-旋耕、免耕-免耕、深松-免耕覆盖等)。此外,结合前人的研究,展望了在未来耕作方式对土壤影响的研究中应注重研究的系统性、长期性、区域性和复杂性及阐明了未来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方向和需注重的问题。该文可为耕整地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耕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及耕作方式的合理选择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 相关文献

[1]不同土壤调理剂在砂姜黑土上应用效果研究. 李道林,何传龙,闫晓明. 2000

[2]不同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物理性质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王玥凯,郭自春,张中彬,周虎,洪亮,王永玖,李录久,彭新华. 2019

[3]蛴螬危害花生产量损失调查及发生因子分析. 江玉萍,鞠倩,姜晓静,赵志强,李晓,吕敬军,姜言生,倪皖莉,陈志德. 2013

[4]耕作方式对主要粮食作物影响的研究综述. 张向前,杨文飞,徐云姬. 2020

[5]耕作与施肥措施对江淮地区白土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吴萍萍,李录久,耿言安,姚文麒. 2018

[6]不同耕作方式对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及茶叶产量的影响. 苏有健,王烨军,张永利,丁勇,罗毅,宋莉,廖万有. 2015

[7]自然降水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赵竹,乔玉强,李玮,陈欢,杜世州,张向前,曹承富. 2014

[8]深耕结合秸秆还田提高作物产量并改善耕层薄化土壤理化性质. 韩上,武际,李敏,陈峰,王允青,程文龙,唐杉,王慧,郭熙盛,卢昌艾. 2020

[9]不同机械耕作方式对茶园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张永利,廖万有,王烨军,苏有健,孙力. 2015

[10]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赵竹,曹承富,乔玉强,杜世州,张耀兰,刘永华,张四华. 2009

[11]深翻、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田水分渗漏和氮素淋溶的影响. 王瑾瑜,程文龙,槐圣昌,武红亮,邢婷婷,于伟家,武际,李敏,卢昌艾. 2021

[12]传统耕作方式下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紧实度和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Guo Zhibin,郭志彬,Wang Jing,王静,Guo Xisheng. 2012

[13]铜陵生姜产区施肥及土壤养分现状分析. 王家宝,邬刚,袁嫚嫚,耿维,俞飞飞,孙义祥. 2019

[14]连续施用控释氮肥对超级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李敏,李广涛,叶舒娅,刘枫,袁嫚嫚,郭熙盛. 2012

[15]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孙志祥,李敏,韩上,卜容燕,王慧,程文龙,李佩,唐杉,武际,朱林. 2020

[16]生物炭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桂利权,张永利,王烨军. 2020

[17]有机肥替代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赵秀东,陈晓芳,袁自然,叶寅. 2022

[18]硅钙镁磷钾肥不同用量对超级稻产量及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李敏,叶舒娅,刘枫,郭熙盛,黄义德. 2014

[19]污泥生物炭添加对黑麦草和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 李玮,汪军,徐汝民,杜世州,乔玉强,陈欢. 2024

[20]硅钙镁磷钾肥用量对油菜产量及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李敏,叶舒娅,刘枫,郭熙盛,黄义德.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