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的SCAR标记及初步定位
《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粳稻品系Y98149是从离子束诱变的后代中获得的显性半矮秆突变体,与野生型Y98148是1对株高近等基因系。将已经获得的3个与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标记分别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设计了3对特异性PCR引物,成功地将RAPD标记S1041525、S1076549和S1272403转化成更稳定的SCAR标记SCS1041498、SCS1076510和SCS1272388。通过Y98148×Y98149的F2代分离群体的分析,这3个SCAR标记与显性半矮秆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2.6cM、7.5 cM和16.3 cM,且位于基因的同一侧。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标记S1272403为单拷贝,其核苷酸序列与水稻第7染色体上2个BAC克隆B1249D05(AP006451)和OJ1212-C12(AP005604)同源性为99%,B1249D05与OJ1212-C12有23 kb的重叠区域,标记S1272403位于这个重叠区域,据此初步将显性半矮秆基因定位,为进一步精确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对株高表达的影响及其对GA_3的敏感性
《中国水稻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具有显性半矮秆基因的6对高矮秆近等基因系的株高表达特性进行了比较。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抑制了茎秆节间的伸长,矮秆系倒4~5、3、2、1节及穗长分别为高秆系的97.2%、53.3%、65.1%、61.9%和94.7%。通过对Y98149(突变体)和Y98148(野生型)在苗期和成株期对GA3反应的研究,发现Y98149较Y98148对外源赤霉素更敏感;内源赤霉素测定结果显示显性半矮秆突变体内源赤霉素含量较低,是野生型的78%。


皖稻77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稻77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中籼品种。经多年多点试验与示范,表现出优质、高产、生育期适中以及耐肥抗倒、抗病虫能力强等特点。结合大田生产实际,提出适期播种、稀播壮秧、合理密植、平衡施肥、浅水间歇灌溉促控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优质高产栽培模式。


安徽省优质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04年安徽省推广种植的优质米品种为材料,进行稻米理化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籼稻的整精米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籼稻的粒长与垩白度、粳稻的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呈显著负相关,粒长与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籼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与透明度、碱消值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籼稻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碱消值呈极显著负相关。籼稻垩白粒率、粒长、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6.5%;粳稻垩白粒率、精米率、粒长、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7.6%。从改善垩白、长宽比和精米着手,筛选垩白小、长宽比适当、精米率较高的品种,籼稻兼顾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粳稻兼顾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对提高籼、粳稻米综合品质会有更好的效果。


皖稻141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稻141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采用系谱选择法育成的优质早籼稻新品种。2年省区试,平均产量6 874.6 kg/hm2,较对照竹青增产0.9%;1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 625.5 kg/hm2,较对照竹青增产5.3%。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中抗稻瘟病(3级),苗期耐寒能力较强。米质好,12项米质指标中有11项达到一级或二级部颁优质米标准。全生育期108 d,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


双季北缘地区水稻补偿超高产栽培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 2006
摘要:双季稻北缘地区生长季节短,温光资源不足;而常规高产栽培在品种选用、肥水运筹、群体结构及调控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产量不高不稳。补偿栽培采用生育期适中偏长优质品种;通过适当早播、拓展生长季节、增加温光利用,合理稀播培育壮秧、高效利用低位次分蘖成大穗;合理基本苗和群体结构,在大田早期迅速创建一个较大的叶面积指数、促进水稻群体尽早进入光合适期,生育中期壮秆强根、延长有效叶面积高值期,生育后期补充营养、湿润灌溉增强群体活力和抗逆性、减缓高效叶面积下降速率以补偿群体光合势,促进群体结构与光合功能高效协调,增强群体物质积累与转化能力而稳定高产。以生育期适中偏长、产量潜力高优质品种(或超级稻品种)为基础,培育多蘖壮秧、精确优化群体结构和肥料合理运筹为核心技术,配套湿润节水灌溉和病虫草害无害化防治,构建水稻补偿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成功示范。
关键词: 双季北缘 水稻 补偿栽培 超高产 The northern of Double-cropping Rice


水稻综合技术及其示范效果
《安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科技提升试点行动项目的实施,选用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集成综合栽培技术规程,进行农民培训和技术示范,促进了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比非项目区同品种平均增产6.1%,项目区1.6万hm2水稻总效益达2500万元。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