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省十种水稻主栽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
《湖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经过改良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和成株期鉴定法,对安徽省内主栽的10个水稻品种的褐飞虱抗性进行了鉴定.苗期鉴定结果表明,在测试的10个品种中,高感褐飞虱9级的品种7个,感褐飞虱7级的品种3个.成株期的鉴定结果与苗期存在一定的差异,10个品种中,有6个品种的成株期抗性等级鉴定高于苗期,其余4个品种保持不变.
关键词: 水稻 主栽品种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ål)](BPH) 抗性鉴定 抗性等级 安徽省


水稻耐热性鉴定技术体系的研究
《杂交水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抽穗扬花期遭受高温胁迫会严重限制其高产和稳产,选育优良的耐热品种是解决水稻热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批量且有效地鉴定品种耐热性是耐热品种选育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水稻耐热性鉴定技术体系中界定温度的设置却不尽相同.结合历史气象数据,模拟田间高温,以高温结实率(HTx)为指标,对耐热性鉴定体系中界定水稻品种耐热性差异的温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标准化温度区间设置8组试验,分别处理第1批材料,处理组最高温度为39.0 ℃时,各品种高温结实率差异最明显;在温室设定3组不同的温度,分别处理第2批材料,在第2组处理(39.0 ℃)中,各品种高温结实率差异最明显;综上,筛选出区分水稻品种耐热性的最高界定温度为39.0 ℃.


水稻永久温敏核不育遗传特性浅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创制永久温敏核不育系,为解决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存在的安全问题提供支持.[方法]在采用轮回亲本聚合温敏和反温敏核 不育基因创制永久温敏核不育系天丰M的基础上,研究天丰M不育的遗传特性.[结果]聚合了温敏和反温敏核不育基因的天丰M在高、低温下均表现不育,其不育性受 2 对基因控制,1 对是温敏核不育等位基因,另 1 对是受温度调节的调控基因,即分别来自温敏和反温敏核不育系复等位的,随温度变化切换显隐性关系.在高温下,来自温敏的为显性,调控不育基因表现为不育;在低温下,来自反温敏的切换为显性,同样调控不育基因表达为不育.从不同温敏和反温敏核不育姊妹系测交类型 4 的群体分离表现得到证实,C31(Z1×F7)组合在低温下表现不育、可育和正常可育,不育株割茬再生发生不育与可育分离,实际表现为永久不育5株、低温不育高温可育6株、低温可育4株、正常可育7株,符合2对杂合基因1∶1∶1∶1分离比.这种受双基因控制的永久温敏核不育性可遗传、可恢复,且当温敏核不育基因为显性时,永久不育性可恢复.[结论]天丰M不育系可从根本上解决两系杂交水稻的制种安全问题.


利用InDel分子标记鉴定杂交籼稻中籼粳交杂株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CSCD
摘要:在杂交籼稻制种过程中,若混入粳稻花粉就会产生籼粳交杂株,这种类型的杂株常表现为大青棵而使得杂交稻纯度降低,最终影响产量.为避免因配组亲本选择不当或在粳稻区制种因隔离不严格而产生大青棵,找到能准确区分籼稻与粳稻的分子标记可为育种和制种生产提供参考.以三系杂交籼稻粤泰A/R2020和田间表现为大青棵的杂株为试验材料,利用两个亲本间的多态性SSR标记对疑似杂株进行基因型分析,并通过18对特异性的InDel标记对其进行籼粳属性鉴定.结果表明:在行业标准《水稻品种鉴定技术规程SSR标记法》(NY/T1433-2014)推荐的48对引物中,不育系'粤泰A'与恢复系'R2020'之间有22 个位点差异;在 6 对标记下(RM72、RM85、RM224、RM253、RM424、RM481),8 个疑似杂株全为串粉带型;13对籼粳间特异性InDel标记检验结果证明了 8个串粉杂株均来源于籼粳亚种间杂交.本研究初步筛选出13对InDel标记可用于籼粳属性鉴定,为避免大青棵的产生提供了分子依据.
关键词: 水稻 籼粳交杂株 大青棵 InDel标记 籼粳属性鉴定


水稻粒型与垩白性状相关分析和QTL定位
《生物学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籼型水稻RH003与华占构建的106个重组自交系后代作为试验材料,对海南陵水和安徽合肥两季稻米的粒长、粒宽、长宽比、垩白粒率和垩白度5个外观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QTL定位,研究发现垩白与长宽比相关性最高,呈极显著负相关,其次为粒宽,呈显著正相关,粒长与垩白相关性较小,仅合肥试验点的粒长和垩白度达到负相关显著水平,其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QTL定位共检测到17个QTL位点,两季重复检测到的QTL位点有6个(qGL2a、qGL2b、qGW2b、qGLW2、qCR4和qCD4),且LOD值和表型贡献率较高.其中,粒型QTL 4个,均位于第二染色体,垩白度和垩白粒率QTL各1个,均位于4号染色体且位置相近.研究可为外观品种性状的基因发掘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水稻抗倒伏和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及QTLs定位
《生物学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产品种扬稻6号和抗倒伏品种绿旱1号构建的192个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对8个抗倒伏性状(株高、鲜重、抗折力、基部横切面积、基部髓腔面积、基部茎壁面积、壁厚和倒伏指数)和3个产量相关性状(穗长、单穗重、有效穗数)进行相关分析和QTL定位。共定位到抗倒伏相关QTL 14个,分布在第1、2、3、5、7、8、10、12号染色体上,LOD介于3.02~14.78,加性效应值在-5.22~2.36,QTL贡献率为3.36%~20%;产量相关QTL 8个,分布在第1、3、5、12号染色体上,LOD介于3.1~9.43,加性效应值在-12.55~4.58,QTL贡献率为3.93%~14.53%。多个产量性状和抗倒伏性状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且定位的多个QTLs呈簇出现。研究对抗倒伏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QTL定位,为分子设计高产、抗倒伏的优良水稻新品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抗倒伏 产量 关联分析 QTL定位 连锁图谱


不同类型水稻对镉(Cd)吸收、转运与富集的差异分析
《四川环境 》 2023
摘要:重金属镉污染日益严重,影响了水稻生长,进而威胁人类健康。旨在分析粳籼亚种水稻镉吸收、转运与富集的差异,探究降低稻米镉含量的方法,提高稻米品质的同时保障粮食安全。而降低稻米镉含量的首要前提就是要了解籼粳亚种水稻对镉吸收、转运以及积累的生理机制。本文综述了籼粳稻亚种镉吸收转运和富集的差异及生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籼粳稻品种对重金属镉吸收转运和积累的差异显著,一般为:籼稻>粳稻,超级稻>杂交稻>常规稻;品种各器官间镉含量一般为:根>茎叶>籽粒。不同的粳籼水稻亚种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籼粳亚种水稻品种间不同时期的镉富集能力、分配比例以及转移系数这三方面的不同造成的。因此,在探索并掌握水稻籼粳亚种品种的差异以及生理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基因-品种-栽培技术”综合理论,构建水稻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才能够更好地保障粮食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