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品种(系)籽粒产量与其他若干性状关系初探(英文)
《Chinese Seed 》 2011
摘要:[目的]寻求小麦高产和超高产育种的关键指标。[方法]以安徽省种植的10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单位面积粒数、穗长、结实小穗数、不实小穗数)、生物学产量、株高、收获指数等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产量与其他若干性状在相关方向和程度上均有差异,且其他性状之间相关性及差异显著性均有不同;大多数品种(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生物学产量及穗粒重显著相关,同时某些品种(系)的产量与其他性状之间显著相关。[结论]以产量作为小麦高产及超高产育种的选择指标之一是有效的。
氮素运筹对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2008年,以强筋小麦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研究了氮素不同基追肥比例对小麦植株养分含量、肥料吸收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产量达9000 kg/hm2以上的超高产水平,每公顷吸收氮、磷、钾量分别为259.25~315.00 kg、82.86~89.70 kg、224.67~305.28 kg;形成100 kg子粒消耗的氮、磷、钾量分别为2.93~3.19 kg、0.87~1.04 kg、2.47~3.27 kg。两品种氮肥当季利用率随拔节肥比例增加显著提高,当基追比例为6∶4~4∶6时,烟农19的氮肥当季利用率高于皖麦50,说明适宜的氮肥运筹比例有利于提高氮肥当季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收获指数与产量间呈显著正相关。随拔节肥比例增加,氮素利用效率有下降的趋势,说明植株随吸氮量的增加,子粒形成产量增幅减弱。淮北地区小麦实现超高产栽培的拔节期追肥的适宜的氮素基追比例为5∶5~4∶6。
小麦高代品系粉质参数状况分析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 2011
摘要:对2009-2010年度种植于阜南的39份自育小麦高代品系进行了粉质参数状况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样本吸水率平均为60.9%;面团形成时间普遍较短,均在1~4min;面团稳定时间平均为3.0min,仅NELT091稳定时间达7min;3个品系耐揉性较好,弱化度<60FU;粉质质量指数>50的高代品系有13个,达中筋小麦标准。
日本看麦娘对几种除草剂的敏感性测定
《杂草科学 》 2011
摘要:用7.5%啶磺草胺WG、6.9%精口恶唑禾草灵ME等除草剂于小麦苗期、日本看麦娘2~4叶期在两地进行喷施,进行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7.5%啶磺草胺WG 234.375 g/hm2+助剂(2 250 g/hm2)防效最好,药后60 d鲜重防效达99%左右。而6.9%精口恶唑禾草灵ME 207 g/hm2在大柏店乡药后60 d鲜重防效低于90%,在杨店乡药后90 d鲜重防效低于50%,说明这两处尤其是杨店乡的日本看麦娘可能已对乙酰辅酶A羧化酶类除草剂产生了抗性。
关键词: 日本看麦娘 麦田 啶磺草胺 精口恶唑禾草灵 抗药性
安徽省沿淮地区小麦生产SWOT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SWTO分析法分析了安徽省沿淮地区小麦的生产优势(生产规模和产量优势;光、热、水、土资源有利于小麦生长;产业基础较好)、劣势(自然灾害频繁、小麦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机会(国家重视粮食安全、科技投入增加)和威胁(小麦单产提高的难度越来越大;自然灾害的危害越来越大;病虫害加重;种麦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并提出实施惠农政策,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科技增粮工程,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发展优质小麦生产与加工,提高小麦产业经济效益;发挥沿淮农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等发展对策,以期为沿淮地区小麦的生产和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施用氮肥对小麦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确定江淮丘陵区水稻土小麦合理氮肥施用量。[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施氮(N)量0、60、120、180和240 kg/hm25个处理。小麦成熟期采集25株考种样,测定产量构成性状,并测定每小区籽粒产量。[结果]施用适量氮肥对小麦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显著增加小麦籽粒产量,提高经济效益。2年试验小麦施氮的增产幅度分别为18.63%~34.09%和15.22%~30.80%,平均增产24.66%和22.32%;最高产量施氮(纯氮)量分别为185.9和189.1 kg/hm2;最佳产量施氮量相应为143.1和133.2 kg/hm2。施氮增收1 571~4 141元/hm2,产投比为2.33~8.68∶1[结论]当前生产水平下,江淮丘陵水稻土区,小麦氮肥(纯氮)的适宜施用量为165kg/hm2左右。
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适宜追氮时期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优质种植中合理施氮提供依据,以强筋小麦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研究了超高产栽培条件下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纯氮307.5~322.5 kg.hm-2(其中有机氮37.5~52.5 kg.hm-2,化肥氮270 kg.hm-2)、基追比例为5∶5的条件下,烟农19和皖麦50的籽粒产量均以拔节期追施最高,产量分别达到9 497.10和9 857.55 kg.hm-2,以始花期追氮产量最低。粗蛋白、湿面筋含量、Z-沉降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主要品质指标均随追氮时期推迟而提高,强筋品种烟农19在拔节期以后追氮的品质均能达到优质小麦标准(粗蛋白含量≥14%)。各氮肥利用参数基本以拔节期~孕穗期处理较高,追氮时期前移和后移均使各参数降低,拔节期~孕穗期处理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综合两个年度的结果,淮北地区小麦实现高产、优质栽培的追氮时期以拔节期~孕穗期为佳,传统的氮素"一炮轰"运筹方式难以达到9 000 kg.hm-2的超高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