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穗发芽抗性的4个分子标记有效性检验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的抗穗发芽白粒小麦品种或种质资源,以36份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要品种(系)及地方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已报道的4个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Vp1B3、Xgwm155、Xgwm269和Xbarc170进行有效性验证。测定参试材料种子萌发指数(GI),并用上述4种标记进行PCR扩增,对扩增条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GI值显示,红粒品种(GI均值为5.1%)明显较白粒品种(GI均值为28.0%)低;4种标记扩增出的带型中仅Vp1B3的845bp片段能有效地区分36份小麦品种(系);GI值筛选出6份抗穗发芽品种(系)中,其中3份为Vp1B3标记鉴定,可作为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穗发芽抗性育种中首选基因资源。


用小麦部分替代日粮玉米对淮南麻黄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
《家畜生态学报 》 2012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用不同比例小麦替代日粮玉米的营养水平对淮南麻黄鸡生产性能、肉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55日龄淮南麻黄鸡3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试验前期(后期),试验1、2和3组日粮为用小麦替代对照组日粮中的10%(20%)、20%(30%)和30%(40%)玉米。结果表明:(1)试验全期各组鸡增重、料增重比和屠宰性能差异均不显著(P>0.05)。(2)试验3组鸡胸肌pH1和pH24都比对照组低(P<0.01),试验3组肉色L★比对照组高(P<0.01)。(3)试验1组鸡肉中精氨酸含量比对照组高12.50%(P<0.01);试验2组鸡肉中钙、组氨酸含量比对照组分别高50.00%(P<0.05)和9.66%(P<0.01);3组鸡肉中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组氨酸含量比对照组分别高9.09%(P<0.05)、6.54%(P<0.01)、6.70%(P<0.01)、5.75%(P<0.01)和13.10%(P<0.01)。(4)试验各组鸡血清T3、T4、血糖、尿酸和尿素氮差异均不显著(P>0.05)。上述结果表明用小麦替代部分玉米是可行的。


不同地下水位田块小麦硫肥效应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沿淮地区不同地下水位田块上种植小麦,对不同硫源硫肥的生物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地下水位为2.0 m时,施用硫磺粉产生的效果较地下水位为1.0 m的明显:可以改善小麦的经济性状,促进小麦对硫、氮的吸收,提高籽粒含硫量、含氮量、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而施用过磷酸钙的各处理,未发现相似规律。各硫肥处理对小麦氨基酸组分的影响差异并不显著。施用60 kg/hm2的硫肥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氮肥运筹对孕穗期受渍冬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小麦品种皖麦54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孕穗期受渍冬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最高,随后下降,至成熟期降到最低;渍水处理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高于对照处理。对照处理孕穗期后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和qp随小麦生育期的推进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于渍水处理孕穗期后第11~20天达到最高峰,NPQ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孕穗期渍水7d后Fv/Fm、Fv/Fo和qp均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Fv/Fm低1.8%~2.3%,Fv/Fo低8.0%~10.9%,ΦPSII则显著低于对照。基肥30%+拔节肥50%+孕穗肥20%(N4)处理生育后期旗叶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全部氮肥基施(N1)处理,而Fv/Fo、Fv/Fm和qp显著高于N1和基肥70%+拔节肥30%(N2)处理。叶绿素含量与Fv/Fm、qp和ΦPSII呈显著正相关,与NPQ呈显著负相关。ETR-PAR响应曲线的拟合结果表明,孕穗期渍水7d小麦生育后期旗叶ETRmax、α和Ek值较对照降低。N4的旗叶ETRmax、α和Ek均高于N1和N2。孕穗期渍水7d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方式间各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异系数高于对照,氮肥的补偿效应较对照明显。氮肥后移运筹方式显著减轻渍水逆境对光合器官的破坏,使小麦生育后期功能叶具有较强的光捕获能力和光化学效率,改善了旗叶光合性能,使灌浆期延长,平均灌浆速率提高,从而较氮肥前移处理显著提高小麦千粒重。
关键词: 渍害 氮肥运筹方式 叶绿素荧光 快速光曲线 冬小麦


小麦生物产量影响因素初探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分析小麦的生物产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10个小麦品种(系)为试材,对小麦的生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显著性和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分别就小麦生物产量与产量和形态性状进行通径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10个品种(系)间的生物产量和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其变幅分别为16 400~19 900和8 124.0~9 463.5 kg/hm2,收获指数在0.448 2~0.508 5。小麦生物产量与产量和有效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高效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但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粒数和千粒重以及上3叶面积、株高、穗长等形态性状的相关性不显著。小麦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1.251和0.838。[结论]适当提高有效穗数和高效叶面积指数,改良株型,可提高小麦生物产量,进而获得高产。


Wintersteiger小区联合收割机的发展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宁夏农林科技 》 2011
摘要:介绍了奥地利Wintersteiger小区联合收割机的发展及其在小麦育种生产试验中的应用,并分析比较了国外小区收割机械的特点,对我国小区收割机的研制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小区联合收割机 Wintersteiger 小麦 育种 发展


安徽省沿淮地区小麦生产SWOT分析(英文)
《Chinese Seed 》 2011
摘要:采用SWTO分析法分析了安徽省沿淮地区小麦的生产优势(生产规模和产量优势;光、热、水、土资源有利于小麦生长;产业基础较好)、劣势(自然灾害频繁、小麦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机会(国家重视粮食安全、科技投入增加)和威胁(小麦单产提高的难度越来越大;自然灾害的危害越来越大;病虫害加重;种麦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并提出实施惠农政策,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科技增粮工程,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发展优质小麦生产与加工,提高小麦产业经济效益;发挥沿淮农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等发展对策,以期为沿淮地区小麦的生产和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小麦品种(系)籽粒产量与其他若干性状关系初探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寻求小麦高产和超高产育种的关键指标。[方法]以安徽省种植的10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单位面积粒数、穗长、结实小穗数、不实小穗数)、生物学产量、株高、收获指数等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产量与其他若干性状在相关方向和程度上均有差异,且其他性状之间相关性及差异显著性均有不同;大多数品种(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生物学产量及穗粒重显著相关,同时某些品种(系)的产量与其他性状之间显著相关。[结论]以产量作为小麦高产及超高产育种的选择指标之一是有效的。


小麦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及生物学产量关系的初步研究
《园艺与种苗 》 2011
摘要:[目的]研究小麦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及生物学产量的关系,探讨淮北地区高产小麦品种适宜的株型结构。[方法]以10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系)的株型性状(株高、穗长、穗颈长、倒二节长、倒三节长、倒四节长、基部节间长与冠层上三叶长、宽、面积、单茎上三叶面积、高效LAI)与产量相关性状(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经济系数)及生物学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产量与旗叶宽、旗叶面积、倒二叶宽、穗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株型性状中仅有高效LAI与生物学产量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安徽淮北地区高产小麦适宜的株型及群体:在较高经济系数的前提下,穗数675万/hm2以上,株高80 cm左右,穗长10 cm以上,穗颈长30 cm左右,基部节间长不超过50 cm;叶片短、宽、挺,旗叶长17~21 cm,旗叶宽1.4~1.6 cm;倒二叶长19~25 cm,倒二叶宽1.3~1.5cm;倒三叶长19~26 cm,倒三叶宽1.3~1.6 cm,高效LAI 4.5~5.0;"控株-增穗-增叶"可能是安徽淮北地区小麦实现超高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麦 株型性状 产量 生物学产量 控株-增穗-增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