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氮肥运筹对江淮麦区饲料大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江淮麦区饲料大麦生产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于2012-2014年连续2年以盐丰1号和扬饲麦1号2个饲料大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与运筹比例对大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增加使2个品种的产量随之增加,施氮量从A1(90 kg/hm2)增至A2(210 kg/hm2)时,盐丰1号、扬饲麦1号平均产量分别增加16.4%,31.6%,施氮量从A2增至A3(330 kg/hm2)时,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相同施氮量不同运筹比例对2个品种产量影响不明显;对于籽粒品质,施氮量从A1增至A2时,盐丰1号与扬饲麦1号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幅分别为8.6%~10.2%和8.8%~10.8%,施氮量从A2增至A3时,籽粒蛋白质含量也有增加,但未达显著水平;施氮量的增加使2个品种籽粒淀粉含量略有下降,但降幅不明显;相同施氮量不同运筹比例对2个品种籽粒品质影响不显著。氮肥处理下产量与农艺性状相关分析表明,用氮肥来调控大麦产量可能主要是通过调控穗粒数与穗数来实现增产。综合考虑,建议在江淮麦区生产上大麦氮肥施用方案为,总施氮量为210 kg/hm2,氮肥运筹比例为基肥∶拔节肥∶穗肥以5∶2∶3或6∶2∶2为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定量蛋白银染色法,对太湖浮游纤毛虫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同时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其影响。在全湖设置32个点位进行季度采样,共检出117种纤毛虫,隶属于3纲、15目、78属,其中95种鉴定到种的水平。纤毛虫平均丰度27 170个/L(1 500—139 150个/L),平均生物量600.6μg/L(16.7—8736.0μg/L),以寡毛目、前口目、盾纤目、缘毛目和钩刺目为主。优势种包括:浮游藤壶虫、趣尾毛虫、顶口睥睨虫、银灰膜袋虫、水生钟虫复合种、钟形钟虫、杯铃壳虫、双叉弹跳虫、大弹跳虫、短列裂隙虫、小裂隙虫、圆筒状似铃壳虫。纤毛虫群落结构空间异质性较高,丰度上呈现从南向北、从敞水区向沿岸河口区逐渐增加的趋势;北部湖区以小个体的寡毛目、盾纤目、前口目为主,而南部主要以大个体的寡毛目为主;从功能摄食类群上看,北部各点以食菌种类为主,而南部以食藻种类居多。该类群季节变化明显,于夏季出现丰度峰值,生物量是冬、夏季显著高于春、秋季。通过CCA多元分析发现,太湖纤毛虫群落结构差异主要与水体营养水平、桡足类数量和pH值等有关,且在不同季节由不同的环境因子调控。
关键词: 定量蛋白银法 太湖 浮游纤毛虫 生物多样性 时空分布 多元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粮蛋白水平对育雏育成期淮南麻黄鸡生长发育的影响
《畜牧与兽医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讨日粮蛋白(CP)水平对淮南麻黄鸡种鸡育雏育成期生长性能、体尺及第二性征和生殖器官指标的影响,选择1 350只2周龄淮南麻黄鸡母鸡,随机分为高蛋白(HP)、中蛋白(MP)和低蛋白(LP)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次重复150只,试验3个阶段日粮蛋白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2~6周16.0%、18.0%、20.0%,7~11周13.5%、15.0%、16.5%和12~18周13.0%、14.0%、15.0%,其他各阶段处理组间日粮组分和营养水平基本保持一致。结果显示:第6周末平均体重,HP组显著高于LP和MP组(P<0.05),而对其他各阶段的各项指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3~5周HP和MP组的平均胫长均显著高于LP组(P<0.05),而HP和MP组之间平均胫长的差异不显著(P>0.05);除在第14周时,HP组的胫围显著高于MP、LP组,蛋白水平对育成期胫长、胫围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在第15周MP组肉垂高度显著高于LP组,16周冠长、冠厚HP组显著高于LP组(P<0.05),日粮蛋白水平对其他周龄的各项体尺指标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日粮蛋白水平对育成期卵巢和输卵管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0~6周,在代谢能为11.96 MJ/kg时,日粮适宜蛋白水平为20.0%;7~11周,在代谢能为11.73 MJ/kg时,日粮适宜蛋白水平为15.0%;12~18周,在代谢能为11.69 MJ/kg时,日粮适宜蛋白水平为14.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和发酵芝麻粕对肉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日粮中添加外源酶制剂的情况下,不同比例的小麦和发酵芝麻粕对肉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21日龄平均体重为(330±10)g的健康肉鸡(快速)52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基础日粮)、试验Ⅰ组(20%小麦+5%发酵芝麻粕)、试验Ⅱ组(40%小麦+10%发酵芝麻粕)、试验Ⅲ组(20%小麦+豆粕)、试验Ⅳ组(40%小麦+豆粕),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6只鸡,以重复为单位单圈饲养,预试期3d,正试期34d。屠宰后测定肉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试验Ⅰ、Ⅱ、Ⅲ、Ⅳ组肉鸡平均日增重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了9.40%、7.15%、8.87%、5.46%(P<0.05),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对肉鸡肉品质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试验Ⅱ组肉品质相对于其他各组有所提高;试验Ⅲ、Ⅳ组肉鸡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了30.10%、25.36%(P<0.05),各试验组血清中总蛋白、尿素氮和谷草转氨酶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当比例的小麦和发酵芝麻粕可替代日粮中部分玉米和豆粕,其中以添加40%小麦+10%发酵芝麻粕效果较好。
关键词: 小麦 发酵芝麻粕 肉鸡 生长性能 肉品质 血清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食用菌对桑枝屑基料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富集能力
《蚕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含有生物活性物质1-脱氧野尻霉素(DNJ)的桑枝碎屑作为培养基料培养普通食用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分析不同食用菌对桑枝屑基料中DNJ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黑木耳、灵芝均能够富集桑枝屑基料中的DNJ,其中灵芝的富集能力最强,干物中DNJ的质量分数达0.645 9%,黑木耳干物中DNJ的质量分数为0.385 4%;香菇对桑枝DNJ基本没有富集能力。所用夏伐桑枝条干物中DNJ的质量分数为0.889 3%,灵芝和黑木耳对桑枝屑基料中DNJ的吸收效率分别达到72.63%、43.34%。今后可利用桑枝条碎屑作培养基料培养对DNJ有较强富集能力的食用菌,提高桑枝食用菌的药用保健功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养模式对符离集烧鸡品质的影响
《中国家禽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研究了不同模式饲养的淮北麻鸡对符离集烧鸡品质的影响。450只56日龄淮北麻鸡分为笼养组、平养组、放养+笼养组、放养+平养组、放养组,每组公母各半。饲养13周后用于加工符离集烧鸡。结果显示:放养组与放养+平养组的公鸡加工成品率较高,分别比平养组高4.86%和4.17%;放养+笼养组、放养组的母鸡加工成品率分别比放养+平养组、笼养组高9.55%、9.16%和7.54%、7.16%;感官综合评定以放养和放养+平养组最好,均显著高于平养组(P<0.05),极显著高于放养+笼养组和笼养组(P<0.01);烧鸡营养成分中,脂肪含量以放养组最低,笼养组最高;风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以放养+平养组最好,显著高于平养与笼养组(P<0.05)。表明饲养模式对符离集烧鸡的加工成品率、感官评价和营养成分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综合各项指标以放养+平养模式饲养的淮北麻鸡加工的符离集烧鸡最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pH缓冲容量
《应用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长期植茶对土壤pH缓冲容量(pHBC)的影响,以安徽郎溪和祁门茶园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连续植茶10、15、20、25、30年的茶园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酸碱滴定法适用于茶园土壤pHBC的测定,酸碱加入量与pH值在酸碱滴定曲线的特定突跃段(pH4.0~6.0)呈近似直线关系,可通过线性拟合方程计算pHBC.两地茶园土壤的pHBC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郎溪茶园和祁门茶园土壤pHBC的下降速率分别为0.10和0.06 mmol·kg-1·a-1.茶园土壤pHBC与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有机质、盐基饱和度、物理性质黏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交换性酸总量及交换氢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1978-2012年安徽省的粮食产量、城镇化率等时间序列数据,采取构建VAR模型的计量方法,实证分析安徽省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短期来看,城镇化率对粮食产量产生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当前安徽省城镇化质量不高,依赖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粮食产量主要依赖于有效播种面积、化肥投入和劳动力来提高;从长期来看,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城镇化带来的成果反哺农业,弥补城镇化带来的不利因素,粮食生产投入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依靠国家财政,农民投资农业的可能性很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严格保护耕地、建立基本良田永久保护区、加快城镇化发展等相关政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砂姜黑土地区甘薯钾肥适宜用量研究
《作物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商薯19淀粉含量高、食味优、产量高,具有适合食用及加工的双重性能,是当前安徽省砂姜黑土地区甘薯主栽品种。甘薯为喜钾作物,根据土壤钾素含量状况,经济合理施钾肥,是甘薯栽培高产高效的基础。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钾肥用量对甘薯产量、钾素吸收及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薯块根产量、植株钾素累积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最高产量施钾量为266.98kg/hm2,最佳经济施钾量为161.75kg/hm2。甘薯钾素生理效率、钾素利用效率、钾肥农学利用率、钾肥效率和钾肥利用效率均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施钾量为K2O 75kg/hm2时,甘薯钾肥利用效率最高。综合产量水平、经济效益、土壤钾素含量状况,在砂姜黑土区甘薯栽培上K2O用量为75~150kg/hm2是较为适宜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水稻恢复系及其F_1代Bt蛋白的时空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抗虫水稻恢复系9311(Bt)及其杂交种F1(Bt)为研究材料,以非转基因的9311为阴性对照,利用ELISA方法研究9311(Bt)及F1(Bt)各生育时期可溶性总蛋白和Bt蛋白的时空变化规律,为转Bt基因抗虫水稻的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外源基因的导入没有引起水稻组织中可溶性总蛋白含量的明显变化;9311(Bt)的Bt蛋白表达量在整个生长周期的各个部位均高于相应的F1(Bt)植株;同一植株不同组织器官中Bt蛋白表达量为:叶片>胚乳>颖壳及茎秆>根;同一植株不同发育期叶片Bt蛋白的测定结果整体表现为:营养生长阶段>生殖生长阶段>成熟衰老阶段。研究结果为转Bt基因抗虫水稻适宜检测时期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