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播种期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北方农业学报 》 2020
摘要:[目的]了解小麦籽粒灌浆对播种期的响应规律及其与千粒重的关系.[方法]以安徽省生产上应用的21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3个播种期处理,分别为2018年10月30日(SD1)、11月14日(SD2)和11月29日(SD3),采用裂区设计,播种期为主区,品种为副区.[结果]不同播种期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在灌浆进程中均呈单峰曲线,在灌浆前期增速较快,后期增速逐渐减缓,各取样时期千粒重随播种期的推迟不断下降,且存在显著差异.5月12日前,SD1处理小麦籽粒灌浆速率显著高于SD2和SD3处理;5月17日之后,SD2与SD3处理小麦籽粒灌浆速率显著高于SD1处理,收获期无显著差异.不同品种的千粒重和籽粒灌浆速率3个播种期处理存在差异,宁麦21和新麦26在3个播种期各取样时期千粒重高于大多数品种,灌浆速率先高后低;未来0818在3个播种期各取样时期千粒重低于大多数品种,灌浆速率先低后高.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播种期下,灌浆前期、中期小麦籽粒灌浆速率与千粒重存在正相关,5月17日的小麦籽粒灌浆速率与各播种期处理的千粒重均呈显著正相关,灌浆后期小麦籽粒灌浆速率与千粒重无明显相关.[结论]不同播种期小麦籽粒在灌浆过程中,灌浆前期与中期的籽粒灌浆速率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大,随着播种期的推迟灌浆各个时期的千粒重逐渐下降,且存在显著差异,灌浆前期、中期的籽粒灌浆速率随播种期的推迟不断下降,灌浆后期籽粒灌浆速率随播种期的推迟有所增加.适当提高小麦灌浆前期、中期的籽粒灌浆速率能有效地增加千粒重.


2019年国内外家兔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家兔是节粮型草食小动物,其养殖投资少、见效快,已成为中国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的优势产业.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国内外家兔遗传育种取得了较大进展.文章分别从家兔传统育种、分子育种和繁殖等方面对国内外2019年家兔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国外在传统育种、分子育种和家兔繁殖方面均作了较多的研究,传统育种主要是针对选择和环境及添加物对家兔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分子育种方面主要是对繁殖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其中产仔数及精液蛋白方面的研究较多,其次是生长、肉质、毛色等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而繁殖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公兔精液的保存方法及添加物对家兔精液品质、产仔数和受胎率的影响.国内家兔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也主要包括传统育种、分子育种和家兔繁殖,但国内的研究重点在分子育种研究,其中品种与遗传多样性及皮毛性状功能基因的研究较多,主要采用高通量测序、常规基因克隆和基因编辑的方法筛选对研究性状具有重要调控功能的基因及调控网络;而传统育种性状评定和家兔繁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该综述可为家兔的育种和生产研究提供参考.


技术进步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是线性的么?-基于非线性视角的验证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摘要:本研究放宽了技术进步对粮食单产线性影响的假设,验证了非线性条件下技术进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进步与水稻、小麦以及玉米粮食作物单产水平之间是由技术进步水平分隔的分段函数;技术进步对三种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的非线性影响在由两个门限值所划分的三个区间内都具有正向的影响,其中对水稻单产的影响表现出"L"型的轨迹特征,对小麦和玉米单产的影响表现出"∩"型的轨迹特征.要通过提高技术进步与粮食生产之间的耦合度实现协调发展,尤其要重视在要素层面提高技术进步与粮食生产的匹配关系,进一步发挥技术进步对粮食生产的提高作用.


转录组与代谢组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花青素苷变化机制
《林业科学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红花槭秋彩叶的形成,与叶片中花青素苷的含量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揭示红花槭中花青素苷的生物合成机理,为其叶色的定向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为解析花青素代谢物积累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以转色期同时具有绿叶、红叶和黄叶的红花槭特殊单株为材料,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和高通量RNA测序的方法分别进行代谢组和转录组分析。【结果】1)在红叶-绿叶、黄叶-绿叶、红叶-黄叶3个比较组中,代谢组正离子模式下分别检测出1 377、1 793、1 098个差异积累代谢物,负离子模式下分别检测出789、699、6 778个差异积累代谢物:红叶与绿叶相比,矢车菊素苷衍生物、天竺葵素苷元和飞燕草素苷元及其衍生物含量大幅上升;黄叶与绿叶相比,矢车菊素苷衍生物、飞燕草素苷及其衍生物含量增加,而天竺葵素苷及其衍生物减少。2) 3个比较组中,转录组测序分别检测出28 536、43 017、27 110个差异表达基因:红叶与绿叶相比,花青素苷合成通路中89. 5%的基因表达量增加;黄叶与绿叶相比,花青素苷合成通路中66. 7%的基因表达量增加。3)红花槭花青素苷的生物合成中,有29个差异积累的相关代谢物和48个差异表达基因。4)差异代谢物和基因的网络互作分析显示,ANR和LAR基因正向调节类黄酮产物而逆向调节花青素苷衍生物,ANS和UFGT基因正向调节花青素苷衍生物而逆向调节类黄酮产物。【结论】当红花槭叶片秋季变色时,花青素苷通路中大量基因的表达量上调,同时矢车菊素-3-(6″-乙酰半乳糖苷)和矢车菊素-3-阿拉伯糖苷含量大幅上升,此为红花槭叶片变色的主要驱动因子。


安徽省冬小麦施肥现状与肥料利用效率
《应用生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冬小麦是安徽省重要的粮食作物.合理施肥是冬小麦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明确当前安徽省冬小麦施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于指导冬小麦科学施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安徽省冬小麦为对象,于2018年对全省冬小麦主产区1591户农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肥料品种、肥料用量、施肥方式、种植面积和产量水平.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安徽省冬小麦种植过程中的施肥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以全省冬小麦平均产量和平均施肥量为基准,采用Cate-Nelson方法(十字交叉法)评估安徽省冬小麦产量与氮、磷和钾肥施用的关系,以探索安徽省冬小麦进一步增产增效的主要施肥途径.结果 表明:安徽省冬小麦平均产量为5185kg·hm-2,氮、磷和钾肥平均施用量分别为206、80和78 kg·hm-2.其中旱茬麦氮、磷和钾肥平均施用水平比稻茬麦分别高14、16和3 kg·hm-2.总体上,安徽省冬小麦种植中化肥平均用量趋于合理化,但是在施肥方式、养分运筹和肥料品种上还存在不合理现象.Cate-Nelson方法结果表明,全省冬小麦氮、磷、钾肥施用量中,仅有23.8%、21.2%和25.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却获得较高的产量,此时氮、磷、钾肥偏生产力最高;有26.3%、19.3%和22.5%的施用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没有实现高产;有26.2%、29.6%和25.0%的施用量虽然获得了高产,但施用量较高,氮磷钾肥偏生产力较低.这说明安徽省冬小麦增产增效还有很大的空间.全省冬小麦基肥和追肥机械化比例分别为62.7%和10.0%.虽然氮肥普遍实现了分次施用,但氮肥作基肥的比例仍然占到全生育期氮肥总量的69.0%,应适当降低.此外,在肥料品种选择上存在偏施化肥、不重视有机肥等问题.


安徽省淮北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绿色丰产模式碳足迹研究
《农学学报 》 2020
摘要:基于安徽省淮北平原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区农户调研数据,探明小麦-玉米连作种植模式的主要碳排放环节,为实现该模式低碳农业提供理论依据.运用农业碳足迹理论,依据生命周期法,分析集成的小麦-玉米创新模式与传统模式单位面积碳足迹及构成、单位产量碳足迹,并分析创新模式碳足迹与种植规模关系.结果显示:单位面积碳足迹传统模式高于创新模式2.11%,达到2159.50 kg(CO2-eq)/hm2;无论是创新模式还是传统模式,单位面积碳足迹贡献序是一致的,为化肥>N2O>柴油>种子>电力>农药;单位产量碳足迹传统模式高出创新模式25.18%,达到0.1402 kg(CO2-eq)/kg;创新模式单位面积碳足迹与种植规模构成显著负相关.说明创新种植模式具有一定的减排效果,化肥是影响模式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种植规模影响碳排放.


32.5%阿米妙收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的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 2020
摘要:为明确32.5%阿米妙收悬浮剂在分蘖末期和破口前2次用药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以拿敌稳(CK1)、洁苗(CK2)和喷施等量清水(CK3)作对照,对水稻纹枯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和平均防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2.5%阿米妙收悬浮剂2次用药对水稻生长安全,纹枯病平均防治效果达到81.28%~86.59%.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水稻产量,阿米妙收在分蘖末期用450mL/hm2+破口前用量600mL/hm2连续2次用药,可作为生产中的指导用药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