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Wheat following rice(模糊匹配)
21条记录
沿淮地区不同小麦品种灌浆期耐渍性评价与鉴定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摘要:对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分析,为筛选适合在沿淮地区种植的耐渍品种提供参考。选择34份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在全生育期进行常规栽培和灌浆期渍水胁迫处理,测定穗数、穗粒数、粒重、产量、湿面筋、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7个主要产量和品质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计算各指标耐渍系数,通过聚类分析评价各小麦品种的综合耐渍能力。渍水胁迫下,小麦的粒重、籽粒产量的降幅较大,各性状指标明显下降;从耐渍系数的变异系数看,灌浆期渍水胁迫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粒重>湿面筋>蛋白质含量>籽粒产量>穗粒数>淀粉含量>穗数;耐渍性平均隶属值与粒重、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粒重、湿面筋、蛋白质、淀粉含量的耐渍系数极显著正相关,与产量的耐渍系数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将34份小麦品种划分为3种类型:耐渍型、中间耐渍型和敏感型,材料数分别为22、10和2个,分别占参试材料的64.71%、29.41%和5.88%。粒重、籽粒产量可作为小麦耐渍评价的首选指标;扬麦13、扬麦22和宁麦13可作为小麦耐渍栽培育种的参考资源。

关键词: 小麦品种 灌浆期 渍水胁迫 耐渍系数 隶属函数 沿淮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不同亚区冬小麦涝渍害气候风险时空演变

灌溉排水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江淮亚区冬小麦全生育期涝渍害气候风险时空演变特征,为不同区域涝渍害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江淮地区苏皖二省境内14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数据,通过对冬小麦全生育期月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序列进行主成分降维与K-Means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气候亚区;应用基于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的日尺度冬小麦涝渍害的历史序列数据,分析了冬小麦全生育期各气候亚区的涝渍害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出苗—越冬期(11月—次年2月)涝渍害年均发生天数和次数的高值区位于江淮之间、沿江东部,而返青—成熟期(3—5月)的涝渍害则呈北少南多的纬向分布特征.5个气候亚区生育期内逐旬涝渍害天数在沿江西部和高山区域呈明显的前期少、后期多的分布型,生殖生长阶段的涝渍害气候风险高;在江淮之间和沿江东部为平缓型,全生育期均有较为明显的涝渍害;淮北地区则是在播种出苗期的涝渍害发生频次最高.从年际间变化趋势来看,5个气候亚区各旬涝渍害发生天数的变异系数普遍较高,11月下旬—次年2月中旬涝渍害天数大多呈显著增加趋势.[结论]苏皖二省冬小麦全生育期涝渍害风险总体偏高,5个气候亚区的涝渍害气候风险时空特征差异明显,未来应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亚区气候适应性防御策略.

关键词: 江淮地区 冬小麦 气候风险 涝渍害 时空演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稻-麦周年小麦品种耐渍性评价鉴定研究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渍害是江淮地区稻茬小麦主要气象灾害之一,选用耐渍抗逆小麦品种是主动抗灾的直接有效技术途径,但小麦耐渍性评价至今尚无行业标准,鉴定时期也不尽统一。对江淮小麦生产上主推品种经预试验后选择产量表现较好(≥6 000 kg·hm-2)的41个小麦品种,于2019—2021年连续在孕穗期进行渍水胁迫处理,调查分析正常生长(对照)和渍水胁迫条件下参试品种农艺指标和产量构成的变化,建立了江淮地区以实际产量为筛选指标的评价鉴定标准:保收率≥75%,且孕穗期渍害处理后实收产量≥5 250 kg·hm-2。苏隆128、扬麦13、苏麦188、扬麦20和扬麦23等15个品种耐渍性较强,这些品种在江淮东部的江苏、西部的安徽、豫南和鄂北地区种植均表现较好抗逆稳产性,为江淮稻-麦周年丰产高效品种选用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小麦 江淮地区 稻-麦周年 渍害 孕穗期 耐渍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肥一体化对小麦-水稻轮作体系作物养分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21

摘要:肥料过多施用,不仅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还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基于此水肥一体化技术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和应用,所以针对这种现象,研究在水肥一体化下,化肥减量是否会造成作物减产,以选择最优种植方案。研究了一年小麦-水稻轮作,方案分为9个处理,分别为A、B、C、D、E、F、G、H、I。通过研究产量、千粒重、N、P、K含量来选择最优种植方案。小麦水稻产量均在有机无机肥减量20%时最高,化肥减量对小麦水稻体内P、K含量大体无明显的影响,小麦在有机无机肥减量20%+叶面肥追肥时经济效益最高,水稻在配方肥减量30%+叶面肥追肥时经济效益虽然较配方施肥+常规追肥无明显增加,但肥料产投比却明显增加。因此,推荐小麦种植方案为有机无机肥减量20%,在小麦养分临界期追施叶面肥,推荐水稻种植方案为配方施肥减量30%,在水稻养分临界期追施叶面肥。

关键词: 小麦 水稻 水肥一体化 化肥减量 叶面肥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氮肥运筹对江淮南部稻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耕作与栽培 2020

摘要:合理的氮肥运筹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以宁麦13号为材料,设置不同的氮肥基追比,探究江淮南部小麦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结果表明,在江淮中部以重施基肥、适量追肥为主,同时通过合理氮肥运筹,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其中基、追肥比例以6:4或7:3为宜.建议江淮中南部地区在减少施肥量(N=240~250 kg/hm2)条件下,合理运筹基肥与后期追肥,是实现小麦优质高产的关键途径.

关键词: 氮肥运筹 小麦 产量 肥料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有机肥用量及部分替代化肥对小麦产量效应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CSCD

摘要:为验证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确定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最优比例,本试验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的方法,以商品生物有机肥为材料,研究生物有机肥用量和部分替代化肥对小麦生长、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产量随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当用量为5636.5 kg/hm2时,产量为7800.6 kg/hm2.在等养分条件下,生物有机肥料与化肥配合施用,能促进小麦植株个体的生长,有机肥替代17%~34%化肥比单施化肥处理增产11.3%~11.8%.在施用有机肥1500 kg/hm2的基础上,化肥减量34%,小麦产量达7542.0 kg/hm2,较单施化肥提高了11.8%,化肥减量34%与减量17%相比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主要原因是施用生物有机肥料可以增加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本试验条件下,单施商品生物有机肥5600 kg/hm2,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比例20%~30%,能有效减轻小麦菌核病的发生,改善小麦的产量结构,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 小麦 商品生物有机肥 用量 有机替代比例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日尺度的安徽省冬小麦生长过程阴湿害灾损评估模型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构建日尺度的冬小麦阴湿害评估方法,综合应用基于HP滤波趋势产量分解法的安徽省冬小麦历年气象减产率数据、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日尺度的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日照百分率为阴湿害关键影响因子,通过有效阴湿害积与过程敏感性耦合方式,构建冬小麦全生育期阴湿害综合指数(overcast and waterlogging composite index,OWCI),并选取阴湿害典型年样本,分别以Logistic曲线敏感性、等敏感性两种方法计算的阴湿害综合气象指数OWCIs、OWCIe为自变量、气象减产率(△Y)为因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验证两种方法在冬小麦阴湿害评估中的差异性与适用性。结果表明,△Y与两种方法的阴湿害综合气象指数均呈显著二次曲线相关,R~2分别为0.843、0.805;检验样本的△Y实测值与两种方法模拟值的R~2分别达0.685、0.573。对两种方法比较,Logistic曲线敏感性法建模的拟合性、误差、检验效果均优于等敏感性法,其气象减产率的均方根误差从7.78%下降到6.97%。应用Logistic曲线敏感性法模拟的2016年冬小麦阴湿害灾损率值与调查值基本吻合。反演计算的1981-2010年灾损率气候态均值南高北低,符合安徽省实际分布型,但2011年以来的灾损率均值普遍高于30年气候态均值,可见近年来阴湿害影响有加重趋势。因此,基于有效阴湿害积与过程敏感性耦合应用构建的冬小麦生长过程阴湿害灾损评估模型,能差异化表征不同阶段的阴湿害影响贡献,可应用于冬小麦阴湿害影响评估。

关键词: 安徽 冬小麦 有效阴湿害积 过程敏感性 灾损评估 日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稻茬麦区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规范

农业灾害研究 2019

摘要:从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贮藏等方面总结了安徽稻茬麦区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和技术规范,供安徽稻茬小麦生产示范推广.

关键词: 稻茬小麦 小麦品种 农药减施 化肥减施 测土配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多光谱成像技术的小麦品种快速无损鉴定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多光谱成像技术对小麦品种快速无损鉴定的可行性,采用VideometerLab多光谱图像采集设备对5个小麦品种共500个样品在405~970 nm波段内的进行多光谱图像信息进行采集,获取其光谱、颜色和形态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对5个小麦品种进行定性鉴别,同时,基于光谱特征和光谱图像特征分别比较了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3种模型的鉴定效果.结果显示:利用19个光谱特征值建立的模型中,BPNN识别模型效果最佳,其建模集和预测集的识别率分别为100%和91.25%.融合19个光谱特征和6个图像特征所建立的模型中,BPNN识别模型效果最佳,其建模集和预测集的识别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8.4%.结果表明,基于BPNN的多光谱特征融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小麦品种鉴定效率,为小麦品种的快速无损检测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关键词: 多光谱成像 小麦 特征融合 品种鉴定 无损 神经网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缓释尿素对两种土壤小麦氮素运转、产量和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比例对安徽小麦花后氮素运转特征和土壤氮素盈余的影响,分别选择安徽省北方小麦产区小麦—玉米轮作和南方小麦产区小麦水稻轮作方式,土壤类型分别为两合土和黄棕壤,设置不施氮肥处理(CK)、农民习惯处理(Ncon)、减少普通尿素用量的优化氮素处理(Nopt)、缓释尿素及其掺混普通尿素处理(SRU1、SRU2、SRU3)和普通尿素全部基施处理(SRU4),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在两种土壤上小麦花后氮素转运、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无机氮积累量。结果表明:与黄棕壤比较,相同施肥处理两合土上小麦产量、花后氮素积累量和氮素运转量显著增加,平均分别增加了71.8%,199.1%和25.8%,而氮素转移率和土壤氮素表观盈余量平均分别降低16.1%和49.7%。在两种土壤上,与Ncon比较,缓释尿素及其掺混普通尿素处理小麦产量差异不大,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黄棕壤和两合土上增幅分别达43.7%~91.9%和6.6%~26.9%,以缓释尿素掺混普通尿素比例2∶1处理(SRU2)最高;与Nopt相比,仅两合土上SRU2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在小麦生育后期,农民习惯施肥处理0—30cm土壤NO_3~-—N和NH_4~+—N积累量明显高于缓释尿素处理,且土壤氮素盈余量高于其他处理。缓释尿素与尿素掺混实现了一次性简化施肥,可保障小麦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土壤氮素盈余量及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关键词: 小麦 缓释尿素 氮素运转 产量 氮肥利用率 硝态氮 铵态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