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SSR指纹图谱及品种身份证的构建——基于毛细管电泳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7
摘要:为解决小麦品种区分难的问题,以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160个小麦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经初筛和复筛,从分布于小麦21个连锁群的105对SSR引物中,筛选出21对稳定、多态性高的引物(每条染色体上各选取1对)。对供试小麦品种进行SSR荧光标记的毛细管电泳分析,获取其SSR分子指纹信息,并与品种基本商品信息结合,进行数字化编码,构建了160个小麦的品种身份证,实现小麦品种信息唯一性、通用性、可识别性和可追溯性的统一,为小麦种子的质量追溯和管理提供便利,同时为种子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小麦品种 品种身份证 SSR荧光标记 毛细管电泳 溯源管理


沿江平原稻麦轮作系统维持钾素平衡和作物高产的钾肥运筹研究
《土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安徽沿江平原的稻麦轮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可明显增加稻麦产量,但过多施用钾肥,产量呈现下降;除最高施钾处理外,水稻的钾肥效率也随施钾量的增加而提高,小麦则呈现相反的趋势。稻麦施钾收益差异与钾肥效率变化趋势一致;水稻和小麦地上部钾吸收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也呈上升趋势。水稻和小麦各处理籽粒氮、磷吸收量均高于秸秆,而秸秆钾吸收量明显高于籽粒;随着钾肥投入的增加,水稻和小麦钾吸收量也明显呈上升趋势,水稻收获后各处理钾素均出现亏缺,但随着施钾量的提高,钾素亏缺程度减轻;小麦施钾(K2O)117 kg/hm2以上时,农田钾素出现相应盈余。水稻或稻麦合计,钾肥利用率均随着施钾量增多呈明显下降趋势。从保证稻麦高产高效,维持土壤钾素肥力考虑,水稻施钾(K2O)156 kg/hm2、小麦施钾117 kg/hm2可作为类似生产条件农区的钾肥推荐用量。


大螟为害小麦的初步调查
《植物保护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是一种以水稻为主要寄主的杂食性害虫,然而关于其为害小麦的调查研究却鲜有报道。为了研究大螟在麦田的发生规律,作者于2011年5月上、中旬,采用平行线跳跃式取样方法对安徽省部分地区麦田大螟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大螟以越冬代和第1代幼虫为害小麦,在小麦茎秆上蛀孔后,可取食麦茎组织,形成白穗。滁州市南谯区麦田大螟为害最为严重,田间平均受害株率达到9.83%,有虫株率为6.17%。


凤台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 2012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沿淮流域水稻土区小麦合理施肥技术,结果表明,施用适量氮磷钾对小麦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2年3地试验,小麦施氮肥增产率为33.8%~76.7%,施磷肥产量相对提高1.8%~8.1%,施钾增产0.4%~10.2%,平均增产55.1%、4.6%和4.2%;小麦产量与施氮量间呈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当前生产水平下,沿淮水稻土区冬小麦适宜施肥量为:纯氮210kg/hm2、五氧化二磷75~90 kg/hm2、氧化钾90 kg/hm2左右。


施用氮肥对小麦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确定江淮丘陵区水稻土小麦合理氮肥施用量。[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施氮(N)量0、60、120、180和240 kg/hm25个处理。小麦成熟期采集25株考种样,测定产量构成性状,并测定每小区籽粒产量。[结果]施用适量氮肥对小麦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显著增加小麦籽粒产量,提高经济效益。2年试验小麦施氮的增产幅度分别为18.63%~34.09%和15.22%~30.80%,平均增产24.66%和22.32%;最高产量施氮(纯氮)量分别为185.9和189.1 kg/hm2;最佳产量施氮量相应为143.1和133.2 kg/hm2。施氮增收1 571~4 141元/hm2,产投比为2.33~8.68∶1[结论]当前生产水平下,江淮丘陵水稻土区,小麦氮肥(纯氮)的适宜施用量为165kg/hm2左右。


安徽省小麦品种演变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总结小麦生产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指导未来小麦生产和品种使用,通过对1950—2008年近60年来安徽省小麦主要推广品种种植面积、时间和使用情况的分析,归纳出安徽小麦品种更替及其演变规律,将主推品种划分为6个阶段,约10年一个阶段。对各个阶段的主要推广品种特征特性、主要优缺点和轮替情况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各个阶段生产的基本要求、品种的综合表现和育种的进展。并对小麦品种演变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揭示了品种冬春性变化、生产布局的调整、主导品种与搭配品种的更替频率以及日益提高的对抗病抗逆性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