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稻-再生稻-小龙虾稻田综合种养经济效益分析
《安徽农学通报 》 2024
摘要:为充分利用光温资源,在稻—小龙虾种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稻虾综合种养,与再生稻种植相结合,开展稻—再生稻—小龙虾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研究.设置4种种养模式,分别是种植中稻(MR)、种植再生稻(RR)、中稻—小龙虾综合种养(MRC)和稻—再生稻—小龙虾综合种养(RRC),分析不同种养模式对稻虾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RR的全年水稻产量均高于MR产量,再生季稻的产量约为头季稻产量的1/4,RRC模式水稻产量最高.(2)MRC和RRC模式养虾田水稻产量的提高主要通过较高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来实现.(3)稻—再生稻—小龙虾综合种养模式的产值、利润和产投比均最高,分别为102 754 元//hm2、64 704 元//hm2和2.70.综合来看,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与再生稻模式相结合,能提高稻谷总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是一种资源高效型、环境友好型的种养方式.
北纬32°地区早熟中稻"一种两收"栽培技术模式及应用效果分析
《现代农业科技 》 2023
摘要:利用水稻再生特性在适宜区域发展再生稻是我国有效增加粮食产量的新技术途径。针对北纬32°地区一季中稻生产温光资源有余而双季稻(双季早稻+双季晚稻)生产温光资源不足的情况,本文介绍了适宜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早熟中稻“一种两收”(早熟中稻+再生稻)绿色增产增效栽培技术模式,包括品种和播期选择、育秧移栽、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割留茬高度选择等方面的内容。选择隆晶优1212水稻品种,应用该模式在霍邱县2个村进行种植,机收测产结果表明,头季稻单产达10 500 kg/hm~2,再生稻单产达2 955~4 386 kg/hm~2。该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可为江淮单季稻种植区域中稻生产节本、增产、增效提供助力。
关键词: 早熟中稻 再生稻 一种两收 栽培模式 应用效果 北纬32°地区
再生稻溯源追踪平台研发
《农业大数据学报 》 2023
摘要:[目的]再生稻由于售价高、品相出色、味道香、绿色无农药等优点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市场上以次充好、防伪难等现象的发生让再生稻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利用信息化手段监控再生稻的生产和市场进入成为了重点.[方法]文章详细分析了再生稻实际生产需求和数据格式要求,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和物流体系,从需求分析、技术架构、溯源数据格式、系统体系架构和系统功能分析5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再生稻溯源追踪平台的研发过程和核心功能体系.[结果]再生稻溯源追踪平台,实现了再生稻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可监控、可追溯、可管理、可分析和可拓展的功能体系,保障了市场上再生稻米的质量可靠、生产过程中的种植数据可信和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安全,提升了消费者对再生稻的品质和信息信任度.[展望]目前再生稻溯源追踪平台主要针对再生稻从种植到销售全周期过程的信息追踪和管理,未来在生产和销售数据充足的基础上可结合农业物联网、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从生产上开展无人精准种植,建立更加绿色环保和智能化的种植过程;在销售过程中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产销模型,建立更加有效的产销模式;在管理过程中结合区块链技术保证数据安全可信,建立更加高效的管理模式,帮助农民增收,保障食品安全.
早熟籼稻低留桩机收再生丰产优质增效栽培技术
《中国稻米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现有杂交中籼稻高留桩机收再生栽培模式存在头季机收碾压严重、再生季生长期短等导致再生季产量不高、品质差的问题,结合区域生态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创建了以"品种选择、适期早播、氮肥优化管理、干湿交替灌溉、低留桩收割(10~15 cm)"等措施为核心的早熟籼稻低留桩机收再生栽培模式.与杂交中籼稻高留桩机收再生栽培模式相比,新模式将再生季生育期延长了 20~30 d,将头季与再生季温光资源的分配率由 7∶3 提高至 6∶4,实现再生稻高产优质与资源高效协同.
皖南不同种植模式碳汇效应及经济效益评价
《生态环境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植模式是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碳汇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探明不同种植模式碳汇特征及经济效益,对于优化当地种植模式、发展低碳绿色农业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安徽皖南地区2020—2021年设置单季稻、烟稻轮作、稻麦轮作、再生稻种植等4种种植模式,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评价了各种植模式的净碳汇效应和经济效益,系统地分析了各模式及作物的碳足迹构成、大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各处理经济净收益的大小表现为烟稻>再生稻>稻麦>单季稻.烟叶高产值保障烟稻轮作的高经济效益;再生稻种植的水稻(Oryza sativa L.)产量为各种植模式中最高,其头季和再生季产量合计为12921.5 kg·hm?2.(2)各处理净碳汇大小表现为稻麦>再生稻>单季稻>烟稻.再生稻N2O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比稻麦轮作分别显著降低37.2%和9.2%,再生稻生态系统的CH4和N2O分别占碳足迹构成的54.5%和18.0%.(3)通过控制农田水分、提高肥料利用率以及对再生稻适当高留桩等方式降低CH4排放是再生稻种植模式减少碳排放的关键.烤烟(Nicotiana tabacum L.)生态系统碳足迹构成中N2O、肥料和农膜所占总排放的比例均超过了20%,并且其劳动力(11.7%)和燃油(12.7%)所占比例远大于水稻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4)各种植模式中,烟稻轮作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是保障烟粮双丰收的高效种植模式,但是呈现负碳汇效应,因此,应重点加强该模式机械化生产和烟叶烘烤节能减耗方面的研究.而再生稻水稻产量高,且成本投入和碳排放较低,符合中国倡导的"双碳"理念,应在该区和类似区域大力推广.综上,该研究定量评价了皖南地区4种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碳汇效应,为该区和类似区域农业节能减排和绿色高效生产提供了技术模式及理论依据.
沿江地区稻-稻周年种植制度下再生稻丰产增效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为解决劳动力锐减、综合效益低下以及经营主体的改变带来的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再生稻等高效种植模式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通过温光气象历史数据分析、熟期适中再生性强的优质品种筛选试验和基于机械化栽培条件下再生季留桩高度、肥料运筹方式探索等,在关键技术突破后系统总结优化,构建沿江地区稻-稻周年种植制度下再生稻丰产增效技术并成功示范,进而开展大面积推广应用。
留茬高度对早籼类型再生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 》 2019
摘要:以早籼615、陵两优211等2个早籼型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开展了留茬高度对其再生稻生育期及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陵两优211、早籼615的留茬高度2~3cm,其再生季生育期长,穗形大,结实率高,千粒重高,但有效穗少;留茬高度25cm,其再生季生育期明显缩短,有效穗多,穗形小,结实率低,千粒重低;留茬高度15cm,其再生季表现介于两者之间。因此,从产量、再生率、生育期等方面综合考虑,早籼类型品种适宜留茬高度为15cm。
双季稻北缘区水稻"一种两收"绿色增效技术模式探讨
《中国稻米 》 2019
摘要:水稻"一种两收"是我国转型时期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新型稻作模式.本文分析了双季稻北缘地区水稻"一种两收"绿色增效技术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生产实际,提出了以"产业化、机械化、优质化、组织化"推动水稻"一种两收"产业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