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皖麦55高产优质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及优化方案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优化淮北地区皖麦55实现高产栽培的农艺措施方案。[方法]以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皖麦55为材料,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基本苗、基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拔节期追氮量5项农艺措施对其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建立了籽粒产量、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的回归模型。[结果]氮素运筹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密度;依据籽粒产量、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的数学模型,确定淮北地区皖麦55实现高产栽培的优化农艺措施方案为:基本苗270.2~291.5×104株/hm2,基施氮量142.6~154.0kg/hm2,施磷(P2O5)量112.9~127.1 kg/hm2,施钾(K2O)量115.9~131.8 kg/hm2,拔节期追氮量76.1~85.0 kg/hm2。[结论]该研究为新品种皖麦55在淮北地区高产栽培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
施氮量对强筋和中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强筋小麦皖麦38和中筋小麦皖麦44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子粒产量、品质及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分析了植株体内N、P、K素含量与子粒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300kg/hm2范围内,氮素与两种类型小麦的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增施氮素不仅能显著提高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降低弱化度,延长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有利于植株对氮的吸收,而且还能提高P、K的营养水平。植株体内N的含量除与吸水率和弱化度相关不显著外与其它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系数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只有容重为负相关;皖麦38和皖麦44达到最高子粒产量的施氮量分别为224.6 kg/hm2和207.5 kg/hm2,达到最高蛋白质产量的施氮量分别为288.5 kg/hm2和221.0 kg/hm2。
土壤基础肥力和氮肥运筹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05
摘要:以优质强筋小麦皖麦38为材料,研究土壤基础肥力和氮肥施用量、基追比例和追氮时期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分析了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 ̄300kg/hm2范围内,施用量、拔节期追氮比例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适当增加施氮量和拔节期追氮比例及适期追肥可显著地提高产量,并可使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与产量同步增加。在该试验条件下,较低土壤肥力的最高产量的临界施氮量为238.6kg/hm2,拔节期追氮比例35.1%,氮肥施用以基肥+拔节肥为宜;较高土壤肥力施氮量临界值为274.2kg/hm2,拔节期追氮比例47.2%,氮肥施用以基肥+拔节肥或结合挑旗肥为宜。氮肥对较低肥力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高于较高肥力,但较低肥力土壤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协调性差,主要品质指标难以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优质强筋小麦生产的技术关键是以优质品种为前提,在较高地力基础上合理运用氮肥。
主要栽培措施对中筋小麦皖麦4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给中筋小麦——皖麦44优化栽培提供参考,以此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密度以及氮肥应用对其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300kg/hm2范围内,氮素与籽粒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面粉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数等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弱化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增施氮素能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和粉质评价值,降低弱化度,延长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氮肥全部基施和返青追肥产量和品质指标都较低;在拔节期施肥可有效地提高产量,并促进品质改善;在抽穗期施肥能改善粉质性状。皖麦44在淮北地区中等肥力地块的适宜施氮量为150~225kg/hm2,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追施拔节肥效果更佳。播期和密度对皖麦44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对品质作用不明显。
氮素营养水平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给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的施肥依据,利用不同氮素水平进行处理,分析了氮素施用量对强筋、中筋和弱筋三种类型品种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300kg/hm2范围内,氮素与强筋和中筋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弱筋品种呈二次曲线关系;增施氮素能显著提高沉降值,降低弱化度,延长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对增加面筋含量也具有一定的作用;粉质评价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公顷施氮量达到225kg后,氮素的调节效应减弱,中强筋品种出现负效应。
播期播量对皖麦4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研究了播期播量对小麦新品种皖麦 4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皖麦 44播期弹性较大 ,10月上旬至 11月初播种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最适播期为 10月下旬。不同的播期应采用不同的播量 ,10月上旬播种 ,基本苗 12 0万~ 2 2 5万 /hm2 ;10月中下旬播种 ,基本苗 2 2 5万~ 3 0 0万 /hm2 ;11月上旬播种 ,基本苗 3 0 0万~ 3 75万 /hm2 。皖麦 44的品质较稳定 ,对播期播量反应总体不敏感 ,主要品质指标达到或超过中筋小麦标准
播期与密度对皖麦44生长发育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本试验条件下 ,播期对弱春性品种皖麦 44成熟期的影响最大限度将不超过 5d ,适期 ( 10 2 0~ 10 2 7)播种进入越冬期间 ( 0 1 17)的积温 5 2 0 .4~ 43 1.6℃ ,单株分蘖 3 .6~ 2 .8个 ,主茎叶龄 5 .1~ 5 .6,穗分化进入二棱初~二棱中期。干物质积累量随播期推迟而减少 ,以适期播种的居多 ,达到 160 15 .5~ 15 65 1.0kg/hm2 。叶面积系数随播期的推迟和播量的减少而逐渐变小 ,以适期播种最大 ,抽穗期达到 7.13~ 6.88。随播期推迟 ,成熟期株高呈下降趋势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及其相互间配粉对粉质参数影响初探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通过对皖麦 44、皖麦 19和豫麦 18、郑州 90 2 3等 4个品种在安徽省沿淮、淮北不同地点取样进行近红外、粉质仪检测 ,结果表明 :郑州 90 2 3、皖麦 44在大田生产条件下品质稳定 ,表现为中强筋~强筋类型 ;皖麦 19、豫麦 18为弱筋~中筋类型。对其相互间配粉面团流变学特性测定表明 :皖麦 44、郑州 90 2 3与皖麦 19、豫麦 18配粉可显著提高 2个弱筋型小麦的形成、稳定时间 ,降低其弱化度 ,改善其面团易于流变的特性 ;皖麦 44与郑州 90 2 3配粉粉质参数中稳定时间提高较理论值高 ;弱筋型小麦之间相互配粉弱化度进一步提高 ,面团更加易于流变
氮素水平对皖麦44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研究分析了氮素施量对优质中筋小麦皖麦 44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氮量在 0~ 3 0 0kg/hm2 范围内 ,氮素与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 ,与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面粉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质量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弱化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增施氮素能显著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粉质评价值 ,降低弱化度 ,延长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最高蛋白质产量的施氮量高于最高籽粒产量的施氮量。皖麦 44在淮北地区中等肥力地块的适宜施氮量为15 0~ 2 2 5kg/h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