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属机构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研究主题:茶树良种选育与繁育研究;名优茶开发、茶叶深加工研究;茶树栽培研究;茶树病虫害防治研究;土壤农化与茶叶生化研究。
简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机构的沿革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其前身始于1915年北京政府农商部在安徽省祁门县南乡平里建立的“农商部安徽模范种茶场”。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茶叶专业研究机构。1917年11月改名为“农商部茶业改良场”。至解放前,该机构名称与隶属关系多次变动,但试验示范从未间断。在创建初期,我国老一辈的茶叶专家陆溁、吴觉农、胡浩川、冯绍裘、庄晚芳、钱梁等曾在这里艰苦创业。三、四十年代已具一定规模,成为当时几乎所有茶叶科技工作者向往的学习、实验基地,被誉为“茶叶科研艰苦创业的典范”和“茶叶专家的摇篮”。解放后,1950年2月更名为祁门茶叶试验场,先后由中茶公司皖南分公司及安徽省农业厅领导;1962年改名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成为省农科院直属专业研究所之一。文革期间,省农科院撤销,茶叶研究所于1969年下放到祁门县。1973年又归属省农科院至今。1995年,省编委下文定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历经一百多年的创业,全所拥有试验、示范茶园150亩,科研、示范生产用房17544平方米。现有在职职工51人,其中科技人员41人(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21人,初级职称5人)。所内设茶树育种研究室(国家茶树育种中心安徽分中心)、综合栽培研究室、茶园环境研究室、茶叶加工研究室、所办公室、屯溪研发中心、祁门基地管理办公室。 二、科研发展概况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创建初期至解放前的30多年间,由于国内屡遭战祸,机构变动频繁,人事不稳定,人力、财力都受到限制,茶叶科研工作在艰难条件下起步,并逐步得以开展。至1949年解放,各项试验工作有:(1)栽培方面,开展了茶籽播种试验、扦插试验、压条方法、茶苗移栽时期和方法、施肥试验、采摘试验、茶树病虫防治等研究。首次在国内建立了单行和双行密植茶园,并提出适合当时应用的改进播种和采摘的试验结果。(2)品种方面,对祁门种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选种准备工作。(3)制茶方面,进行了萎凋程度试验、揉捻程度试验、发酵程度试验、干燥程度试验、原料质地与萎凋、揉捻、发酵等相关作用试验等等,为提高红茶品质提供了技术依据。首次在国内创制工夫红茶机械初制设备,开展初制工艺规程的研究,为制茶机械化奠定了基础。(4)茶叶化学分析方面。在当时仪器药品常受限制的情况下,开展了茶树叶灰份含量、茶叶水溶性灰份测定、茶叶内单宁与全涩量同生长期间气温高低、降雨量的关系;发酵时间与茶的主要成份变化的关系研究。此外还进行了一些精茶与鲜叶化验工作。(5)技术人才方面。编印多种书刊,设置各类示范茶园并培训出一大批茶叶技术人才,输送到全国各地,为我国茶叶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我所现有茶树育种、茶树栽培、茶园环境和茶叶加工4个研究室,分别对应茶树种质资源与新品种选育、茶树生理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茶园土壤肥料、茶叶加工品质调控与资源利用4个研究方向和茶树种质资源与品种选育、茶树病虫草害绿色防控、茶园土壤环境与地力提升、茶叶加工与装备4个团队。主要职责是:开展安徽茶树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繁育技术研究;开展茶园环境治理、茶树优质高效生态栽培、低效茶园改造、茶园管理机械化、茶树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开展名优茶加工、茶叶精深加工与工程装备研究;适时向农业主管部门提出茶叶生产关键技术,为全省茶叶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研究主题:
简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前身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始建于1976年10月。2013年10月经安徽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更名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53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14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31人。下设智能农业研究室、农业经济研究室、科技文献研究室、网络技术研究室、学术期刊编辑部和所办公室6个科室。 主要承担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区域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农业发展规划研究工作,开展现代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农情与灾害遥感监测研究,承担农业科技信息收集、加工、利用工作,编辑出版农业科技刊物,开展图书文献查询与农业信息咨询等工作。现有农业物联网研究团队、农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团队、农业智能化研究与应用团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团队、乡村产业经济研究团队、农业科技文献服务团队、网络技术服务团队、《安徽农业科学》编辑出版团队和《现代农业科技》编辑出版团队9个团队。 经信所是国家农业大数据与信息服务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国家智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单位,建有国家农业大数据与信息服务联盟智慧农业联合实验室、“智慧农业产研创新平台”联合实验室。获批安徽省科技创新智库平台,建有中国农村微观经济数据调查安徽固定观察点和长三角乡村振兴固定跟踪观察点。同时,建有中国农科院信息所“安徽省科技查新工作站”、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农业智能知识服务平台安徽省研发与示范推广中心”、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安徽省工作站等平台。 经信所党总支现有正式党员53人。其中,在职党员35名,退休党员18名。总支部设置书记、副书记各一人,总支部委员5人。下设第一党支部、第二党支部和退休党支部。 下设支部设置支部书记1人,支部委员3人。 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2 项,累计合同经费1754.95万元,到账经费1665.95万元,成果转化收入(含两刊净收益)993.8万元。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项,制定地方标准1项,取得软件著作权33项,发表学术论文73 篇(其中SCI收录10篇,EI1篇),编写科技著作6本。引进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2人。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人,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导师4人。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安徽农业科技推广奖科普奖2项、三等奖1项,华东科技情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安徽优秀科普奖优秀奖1项、三等奖1项,安徽优秀科普微视频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
研究主题:蚕桑遗传育种、生物技术应用;养蚕技术的改良;蚕、桑病虫害的防治;家蚕生长发育的生理生化效应。
简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以下简称“蚕桑所”)成立于1960年12月,是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与安徽省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主要从事蚕、桑、食药用菌、经济昆虫、药食同源植物的种质资源创新研究与利用及蚕桑、蜂、食药用菌产业的技术服务与推广。全所现有在职职工 47 人(核定编制 60 人),其中研究员 5 人、副研究员 11 人,博士 18 人、硕士 18 人。现设家蚕、桑树、资源综合利用、经济昆虫 4 个研究室及综合办公室,组建 6 个学科创新团队。 建所以来,蚕桑所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70余项。育成家蚕品种22对,桑树品种12个,食药用菌品种12个,在种质资源创制中取得突破,为省域特色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梁希林业科技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国家级奖项2项,省、部级奖项15项,厅(市、院)级等奖项30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54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1项,出版著作17部。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装备与工程研究所
研究主题:
简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装备与工程研究所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griculture Mechanization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装备与工程研究所成立于2024年5月,前身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主要开展农业装备性能改进、新产品研发、农机具鉴定检测、农业综合工程技术等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安徽省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安徽省现代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安徽省工程咨询协会”会员单位、“安徽省设施农业装备行业协会”理事单位、“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单位、“安徽省食用菌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现有科研人员43人,其中高级职称21人,博士16人,享受国务院津贴2人、省政府津贴2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安徽省农业产业体系岗位专家7人,注册咨询工程师7人。现设农业装备研究室、农业生态工程研究室、农业规划研究室、园林工程研究室以及办公室。 先后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国家林业局948项目、国家创新试点省项目、安徽省重大专项、安徽省重点研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200余项。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2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安徽省优秀工程咨询一等奖1项、安徽农业科技推广奖推广类成果二等奖2项、安徽省科技强林奖二等奖1项。授牌安徽省、合肥市特色经济作物机械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80余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30余项,选育出植物新品种10余个。入选安徽省农业主推技术4项。研制农机装备17台(套),获得2022年度安徽农机“补短板”评选会金奖、2023年安徽省十大创新农机装备。 2016年获得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工程咨询单位资格》乙级证书,2018年获得工程咨询单位乙级资信证书,充分利用我所技术优势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规划、咨询等服务,示范推广“四新”成果,指导农旅融合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与“三千一万”工程,先后完成了《花冲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规划》、《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安徽埇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示范园区总体发展规划》、《淮南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260多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联系电话:0551-62160100 地址:合肥市庐阳区农科南路40号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研究主题:
简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简介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成立于2024年1月,由原园艺所蔬菜(食用菌)学科独立组建,主要从事蔬菜学科应用基础及应用研究,是安徽省唯一从事蔬菜学科研究的省级公益性专业科研机构。蔬菜所坚持加快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扎实服务三农,助力安徽省蔬菜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农业强省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现有管理服务部门1个,所办公室。专业研究室5个,分别是果菜类蔬菜、薯芋类蔬菜、特色蔬菜、食药用菌以及设施工程与智慧栽培研究室。现有在职职工35人,顾问专家2人,其中博士19人,硕士8人,具有高级职称19人,其中正高10人;农业农村部重点人才计划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次,省政府特殊津贴5人次,省重点人才计划1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创新人才奖1人;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安徽省先进工作者、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省五四青年奖章、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江淮十大女杰、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20余人次;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省巾帼文明岗等集体荣誉。 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60多项,参与国家农业科技攻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重大专项等项目课题(子课题)140余项。先后在西甜瓜、番茄、辣椒、乌塌菜、茭白、莲藕、芥菜、马铃薯、食用菌、种苗繁育等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共获得各类科研成果32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21项,华耐园艺科技奖特等奖1项;培育新品种120余个,入选主栽(主导)品种20余个;研发新技术50余项,入选全国现代设施农业重大引领性推广技术1项,省主推技术16项;制定省地方标准8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5件;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65篇。 建有农业农村部园艺作物种质创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创制与高效栽培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国家蔬菜改良中心(中部中心)、农业农村部华东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等部省级科研平台;承担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大别山区综合试验站,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建设任务及安徽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任务;共建安徽省园艺学会、安徽省蔬菜协会;协办《园艺学报》《中国蔬菜》等刊物;依托建设安徽省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应用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安徽省引才引智基地、安徽省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安徽工作站等省部级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共建安徽涡阳苔干产业研究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皖北分院脱毒种苗繁育中心、东至黑木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牵头或参与安徽省瓜菜集约化育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长三角西甜瓜产业科技创新联盟、长三角食药用菌产业创新联盟等组织。 与美国、比利时、安哥拉、津巴布韦、越南、CIP等开展长期合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林科学院、其他省市级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经营实体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建有院本部、岗集基地和凌家湖基地试验基地,其中设施面积50000㎡;在省内外建有标志性成果示范基地100多个,品种技术等成果实现省内全覆盖、辐射国内主要产区。 单位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大楼 单位网址:http://scs-veg.aaas.org.cn/index.html 联系电话:0551-65156873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研究主题:加工研究;储藏保鲜研究;辐照与生物技术研究;功能食品与营养研究;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研究。
简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成立于2009年,位于合肥市四里河路与临泉路交口东北角省农科院内,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与保鲜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等。下设粮食加工研究室、油料加工研究室、果蔬加工研究室、肉类加工研究室、食品营养与功能研究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办公室。拥有国家蔬菜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安徽省食品微生物发酵与功能应用工程实验室、安徽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合肥市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创新服务平台。现有在编职工38人,专业技术人员36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12人,博士14人。 建立样品前处理、农产品质量与品质分析、肉品加工、果蔬采后生理和理化分析、微生物等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安徽省专利优秀奖1项等各类奖励2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件;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电话:0551-65160197. 网址:http://jgs.aaa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