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棉叶蝉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
《中国棉花 》 1986
摘要:棉叶蝉(Empoasca biguttunla Shiraki),又名棉花叶跳虫、浮尘子、棉二点叶蝉(棉田还见到小绿叶蝉、印度棉叶蝉等多种,但数量很少)。我省南北棉区都有发生,是棉花后期主要叶面害虫。尤其在安庆沿江棉区,因其发生危害,一般棉田减产10%左右;受害重的棉田损失可达20~30%。
杂交籼稻产量因子的关联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近年来,随着杂交稻的发展需要,国内已开始进行有关产量因子相关性的研究,但很少有按其组成产量因果关系进行通径分析等的专文报道;同时鉴于目前对杂交稻的产量结构亦存在着一定的异议,笔者特选用近年来我国南方稻区杂交组合较多,产量较高,布点较广的一份杂交稻联合区域试验资料(1983,中熟组),试图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按其产量的构成逐级进行通径与回归分析,进而联系实际,讨论高产结构,明确主攻方向,以期为杂交稻高产育种与栽培提供参考.
提高粮食质量是发展我省粮食生产的紧迫问题
《农业区划 》 1985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已进入全面发展商品生产的新阶段,粮食统购派购制度已开始改革,粮食流通领域已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并已批量进入国际市场。质量是商品的生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牧、渔、副、工的特殊要求,对粮食质量及其专用标准日益严格。竞争刚刚开始,仅1983年粮食年度我省即有30余亿斤滞销,给国家财政和粮食、农业部门造成一定的困难,也影响农民的资金周转与扩大再生
粳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当优c堡与当优3号的亲本特性及制种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1980年以来,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先后育成适宜长江流域作单、双晚种植的粳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当优C堡与当优3号,1981~1984年两组合先后经南方稻区区试及省区试鉴定,并于1983年开始多点试种.1984年扩大到各300亩,种植地区达六个省市及省内十九个县(市),地跨12个纬度(26—38°N).在多数年份和多数地区,作单、双晚种植都表现出明显的
砂姜黑土磷素状况及磷肥施用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砂姜黑土是黄淮海平原主要低产土壤之一,面积约有4700万亩,在我省淮北地区面积约有(?)000万亩以上.由于土壤磷素严重缺乏,加上氮素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成为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综合治理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砂姜黑土的磷素含量、供磷能力、磷素的形态组成,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积累以及磷肥的后效问题,是合理施用磷肥、提高磷肥利用率的理论依据.本文是1979—1984年定位试验的有关结果的总结,供生产上参考.
淮北地区水稻旱种的几个问题
《安徽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水稻旱种是七十年代以来开始发展的一种种稻新技术.基本栽培技术是选用耐旱力强的水稻品种,浸种不催芽,插入底墒充足的旱地土中(砂壤土播后灌蒙头水,以保全苗),稻苗3—4叶期开始灌溉,根据水源和土壤保水状况,实行前旱后水或前旱后湿两种灌溉方式.它具有省水省工,便于机械化,经济效益较高的特点,一般可比水田插秧节省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水量,每亩省工十多个,纯经济收益较之玉米高50元左右,是灌溉水源不足或虽有水源但土壤漏水严重地区发展水稻生产的一种好方式.1983年中央农牧渔业部将其列为农业新技术重点推广项目.1984年北方地区水稻旱种已发展到130多
太谷核不育小麦柱头生活力研究再报
《安徽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1981~1983年,我们曾以开花后不同授粉日期的结实率为指标,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柱头生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柱头生活力可长达10天之久.由于在进行试验时,未对可育株和回交父本同时进行人工去雄授粉,因此,不足以论证太谷核不育小麦的不育穗和可育穗以及普通小麦品种柱头生活力的异同,为此,特于1984年3月份在温室中,5月份在大田条件下,又分别对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穗、可育穗以及回交父本的柱头生活力进行了再次研究.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
龟纹瓢虫的生活习性和在棉田中的消长规律
《安徽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Thun-berg)] 是我省安庆沿江两熟套种棉区中棉花主要害虫蚜虫和棉铃虫的天敌优势种群之一.1978~1983年在安庆、怀宁、东至等市、县棉区调查,瓢虫种类有龟纹、黑襟毛、异色、稻红等瓢虫,其中龟纹瓢虫占总量的48.4—99.4%,在棉田存量大,出现早,时间长,适应性强,是棉田中具有生物防效和发展前途的种群.根据多年研究结果整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