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782条记录
水稻氮磷钾化肥肥效适宜用量及配合比例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0

摘要:本文依据1981-1986年间,来自全省各地的79份田间试验报告,从氮磷钾化肥对水稻的增产效益、水稻氮肥适宜用量和经济效益以及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的增产效益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化肥肥效的总趋势已由过去的氮>磷>钾,转变为氮>钾>磷.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施肥效应函数,确定了经济合理的氮肥用量.当前我省稻田已由缺素施肥转入平衡施肥阶段.根据稻田土壤基础肥力水平和轮作制度的不同,提出了相应的氮磷钾合理施用措施.

关键词: 水稻 化肥 氮磷钾肥效应 效应函数 配方施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食用菌资源开发状况及其对策

安徽农业科学 1990

摘要:食用菌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投资少、经济效益高、见效快的项目.安徽发展食用菌生产具有极其有利的气候、原料及劳动条件,但因受市场机制不健全的影响,使食用菌的开发利用及生产远远落后于先进省份.因此,要使食用菌经济逐步赶上和超过其他先进省份,必须在建立、健全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制定出切合省情的完整的食用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即在战略布局上,着重实行"四区一中心"的区域部署和建设.使这项生产从技术、服务到生产、加工乃至销售、外贸形成"一条龙"的计划网控体系.

关键词: 食用菌 资源开发 市场机制 战略布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子叶培养及其植株再生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0

摘要:在辣椒子叶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幼嫩和部位影响形态发生,通常较嫩的子叶和子叶中部容易诱导愈伤组织和植株再生;辣椒品种的不同,其培养效果差异很大;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影响愈伤组织形态发生和分化,当有一定量的细胞分裂素时,促进芽的分化,而在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配合使用时,即使生长素含量很低,也易诱导根的发生.

关键词: 辣椒 子叶培养 植物激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南茶园夏季太阳辐射能状况

茶叶科学 1990

摘要:纯茶园晴天和昙天太阳辐射能状况观测表明,茶树冠层具有对太阳辐射能较高的截留系数、较低的透过系数和反射系数的特性。夏季茶树每天有6—10小时暴露在高过其光饱和点数倍的强光下,这可能是导致丘陵茶区茶叶品质欠佳的另一原因。文中提出应加强减少茶树对太阳辐射能的截留技术措施的研究。

关键词: 茶园 太阳辐射能 树冠截留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孢囊线虫危害大豆损失率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CSCD

摘要:大豆孢囊线虫对大豆危害极大,但土壤中大豆孢囊线虫的密度与大豆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国内尚未见报道.作者一九八六年采用中感品种盆栽(黑土和砂土)进行人工接种不同孢囊线虫密度对大豆产量危害损失率的测定.结果表明,大豆孢囊线虫种群密度不同,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极为显著,随孢囊线虫密度增大,产量相应降低,实测百克土中接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育银鲫系列养殖技术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0

摘要:为改变江淮地区以花白鲢为主体的传统池塘养殖结构,增加优质鱼放养比重,提高产量及经济效益,我们于1984-1988年间对异育银鲫系列养殖技术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找出池塘主混养异育银鲫系列养殖技术的主要参数.通过相关的生物学测定证实,异育银鲫生长速度比白鲫快0.44倍,比本地鲫快1.02-1.52倍;其肉质营养丰富,食性杂,适应性强,疾病少,容易养殖,是适合我省推广的底层鱼种.

关键词: 异育银鲫 池塘养殖 生物学测定 底层鱼种 安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地区大豆新品种的产量稳定性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 1990

摘要:在1988年淮北地区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中,测定了9个大豆品种的丰产性和产量稳定性.结果显示,这些品种的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的参数都相当不同.某一品种可显示高产、稳产和广泛的适应性,然而具有较好产量稳定性的栽培品种通常都含有稳产因子.本研究采用分析法评价大豆品种的稳产性和适应性,在一定范围内可较其他方法更为精确和全面.它可作为一项附加标准用以评价新品种.

关键词: 大豆 产量稳定性 品种适应性 评估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和水稻胚性细胞系在继代培养中染色体的变化

科学通报 1990 CSCD

摘要:近年来,随着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已成功地建立了一大批细胞系,同时发现离体培养的细胞系经继代培养后,其染色体数目和结构与供体植物不同。 我们对水稻、玉米继代的胚性细胞系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随着继代培养时间的延续,染色体数目有着明显的增加,籼稻871109花粉胚性细胞系继代一年零四个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台湾茶树育种工作概况

台湾农业情况 1990

摘要:台湾种茶始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福建和广东移民台湾时带入。目前台湾的茶树品种种类较齐全,种性较优良。本文仅以近期台湾茶树育种工作的主要成果及新品种育成情况作一概述。一、主要研究成果茶树品种资源调查情况:台湾自60年代起就开展了茶树品种资源调查工作,并在南投县北纬24°05′—24°07′,东经120°55′—121°05′的海拔高度500—1800米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分布区域。台湾茶叶改良场的研究人员还在南投县眉原山野生茶树分布区海拔1480处发现一棵株高14.8米,年轮为19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各茶类中主要芳香物质组成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0

摘要:祁门红茶、龙井茶、茉莉花茶、白兰花茶和乌龙茶,不仅是中国的名优茶,而且也是主要出口茶类。这些名茶芳香馥郁,品质独特,与其含有大量芳香物质密切相关。本文综合有关研究成果,简要概述了这五类名优茶中主要芳香物质构成、特点及变化。

关键词: 中国茶叶 芳香物质 成份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