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模板活性染色质转移外源基因的研究
《生物工程学报 》 1986
摘要:本文首次报道以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为材料,选择五龄幼虫期的黑缟品种的真皮组织及沔阳红品种的丝腺,分离出模板活性染色质,获得了预期的目的基因—Ps 及Pk。把它们用显微注射及激光微束技术分别转移到华合(白蚕)、龙角蚕、巴陵黄(黄茧)的受精卵中,观察到黑缟基因(P~s)、红茧基因(Pk)在白蚕(华合)、黄茧蚕(巴陵黄)中的当代表达及在子代中的传递情况。
安徽桑树地方品种资源调查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86
摘要:几年来通过对安徽江南、大别山区、淮北平原地区桑树地方品种资源调查研究,着重摸索了各品种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构成经济产量的各有关因素之间相关关系、丰产生态性状以及养蚕、制种成绩,为确定育种目标、选择杂交亲本、栽培、引种等提供科学依据。
高产桑树枝叶生长动态初步研究
《蚕业科学 》 1986
摘要:本研究着重探讨在安徽蚕区的生态环境条们下,亩产桑叶2,250公斤的桑树群体动态及其产量形成规律,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起水貂链球菌病的诊断和防治
《畜牧与兽医 》 1986
摘要:1985年6月15日至7月2日,合肥市郊区杏花村乡水貂场发生一起水貂疫病。经临床观察、剖检、细菌学检查及药物治疗等诊断为水貂链球菌病一、发病情况及症状杏花村乡水貂场共养水貂400多只,其中仔貂170只,6月15日开始发病,十七天内共死亡50~70日龄仔貂65只。急性病例不见任何症
安徽省夏大豆籽粒蛋白质、氨基酸含量的变异和遗传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86
摘要: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遗传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已陆续开展起来。美国Ishiges,T(1982)双列杂交试验表明: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是以加性遗传为主,且受母体影响;吉林省农科院胡明祥等(1984)研究表明:F_2代大豆籽粒蛋白质性状的分离接近常态分布,且出现超亲现象;许多学者研究表明:大豆籽粒蛋白质F_2代的遗传力较高,为0.39-0.70。大豆高蛋白性状的选择,需要大量的试验工作,特别是早世代种子量少,欲提
杂交粳稻“六优C堡”
《杂交水稻 》 1986
摘要:六优C堡(六千辛A/C堡),母本不育系为江苏省农科院以( 691×千重浪)×辛尼斯的后代与BT型细胞质回交转育而成的六千辛A,父本恢复系从C57/城堡 1号后代株系中测交所得。该组合于1983年育成。1983年参加南方稻区联合鉴定,合肥点(单晚)折合亩产1001.3斤,比对照“105”增产9.2%,居30个组合的第8位。1984年继续参加南方稻区联合鉴定(单晚组),各点平均亩产1099。5斤,比对照“105”增产6%,居33个组合的第11位。1985年参加安徽省杂交粳稻单、双晚组区试,平均亩产837.8斤、707.1斤,分别比对照增产11.8%、0.5%。同年在安徽省试种3765亩(其中有双晚2722亩),平均亩产796。6斤,比对照“105-”增产17.1%。该组合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优良,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级米标准,在1985年安徽省优质米评比中粳米名列第一名。 六优C堡为早熟晚粳组合,全生育期作单晚145天,作双晚130天。株型紧凑,叶片半卷挺直。株高87—100厘米。每亩有效穗约20万,每穗总粒数100—130粒,结实率75%以上,千粒重26—28克。后期转色好,青秆活熟。突出的优点是不育系异交率高,繁殖制种较易,1985年安徽省制种1469.6亩,平均亩产305斤。杂交粳稻“六优C堡”@袁勤$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
安徽省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中国油料 》 1986
摘要:大豆孢囊线虫病已成为大豆的一种重要病害。1981年在阜阳地区发现该病后,对其在我省的分布、危害和防治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危害与分布 调查结果表明,大豆孢囊线虫侵入幼根吸取营养,使大豆在2—3片真叶时,叶片发黄,生长缓慢。七月上、中旬以后,因根系受损,侧根增多,根瘤减少,成片的植株茎叶变黄,叶片脱落早。严重时,花期植株矮小,黄萎,根系腐烂,植株停止生长直至死亡。受害轻的虽能开花,但结荚少或不结荚,将病株轻轻拔起,可见根部表面有黄白
安徽烤烟降质原因初析
《中国烟草 》 1986
摘要:五十年代,我省烤烟以浓香型著称。当时,每年出口的烟叶,约占全省收购量的20%。在国内,以上海烟厂为例,1953-1957年,我省每年向该厂供应的烟叶平均占年收购量的22%。后来,由于质量下降,烟叶出口外销很少。进入八十年代,上海烟厂也几乎不用我省烟叶。国内烟厂反映,我省烟叶香气,少,颜色淡,劲头小,醇化潜力差。不但外省烟厂不欢迎,就连省内烟厂使用本省烟叶,数量也不多。本文试图对我省烤烟质量下降的主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