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棉叶蝉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
《中国棉花 》 1986
摘要:棉叶蝉(Empoasca biguttunla Shiraki),又名棉花叶跳虫、浮尘子、棉二点叶蝉(棉田还见到小绿叶蝉、印度棉叶蝉等多种,但数量很少)。我省南北棉区都有发生,是棉花后期主要叶面害虫。尤其在安庆沿江棉区,因其发生危害,一般棉田减产10%左右;受害重的棉田损失可达20~30%。
杂交籼稻产量因子的关联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近年来,随着杂交稻的发展需要,国内已开始进行有关产量因子相关性的研究,但很少有按其组成产量因果关系进行通径分析等的专文报道;同时鉴于目前对杂交稻的产量结构亦存在着一定的异议,笔者特选用近年来我国南方稻区杂交组合较多,产量较高,布点较广的一份杂交稻联合区域试验资料(1983,中熟组),试图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按其产量的构成逐级进行通径与回归分析,进而联系实际,讨论高产结构,明确主攻方向,以期为杂交稻高产育种与栽培提供参考.
提高粮食质量是发展我省粮食生产的紧迫问题
《农业区划 》 1985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已进入全面发展商品生产的新阶段,粮食统购派购制度已开始改革,粮食流通领域已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并已批量进入国际市场。质量是商品的生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牧、渔、副、工的特殊要求,对粮食质量及其专用标准日益严格。竞争刚刚开始,仅1983年粮食年度我省即有30余亿斤滞销,给国家财政和粮食、农业部门造成一定的困难,也影响农民的资金周转与扩大再生
中稻避螟的播、栽适期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近年来,由于水稻的不断改制,水稻螟虫的发生、危害也随着起了很大的变化.合肥及其以北稻区,基本上已改成稻麦、稻油轮作的一季中稻区,加上水稻品种更替、扩种杂交稻等原因,水稻栽培布局趋向复杂,稻螟随之从七十年代中期的最低密度又复上升.1984年出现20%以上的白穗率,说明会造成二成左右的稻谷损失.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本着经济、简便、安全、有效的原则,拟从"予防"出发,减避水稻螟害,探索中稻避螟的播、栽适期,从而降低发生面积,减少施药次数和用量,节约农业投资,保护水稻产量.特别是大量使用农药产生污染,栽培避螟就更显得迫切. 现将1983—1984年获得的结果整理报告于下:
稻叶毛眼水蝇的为害及防治
《农业科技通讯 》 1985
摘要:稻叶毛眼水蝇(Hydrellia sinica Fan et Xia)又称水稻螳螂蝇、水稻潜叶蝇,为我国东北稻区水稻重要害虫,长江中、下游稻区亦有为害。近年来,东北地区山于水稻育苗方法的改进,插秧期显著提前,使稻叶毛眼水蝇由过去只限于秧田期为害,变为移栽后本田前期为害为主,对水稻生产的威胁更大。稻叶毛眼水蝇的幼虫潜入水稻叶片组织内取食叶肉,叶片腐烂,轻者水稻生育受到阻碍,重者死苗。水稻插秧后受害,返青期延长,造成“大缓苗”现象,并显著减少分蘗,抽穗期延迟,贪青晚熟,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稻叶毛眼水蝇在吉林地区一年发生4代,世代重叠,为害水稻的是第一代幼虫及早期发生的第二代幼虫。5月中旬—6月中旬对水稻
农用不织布和塑料薄膜覆盖栽培黄瓜对比试验报告
《安徽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快速育苗和温室、大棚保护地园艺栽培,如何采用新技术、新材料防寒保温,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于1983年—1984年,采用日本进口20307WTD (白色) "农用不织布" (以下简称不织布) 与0.1毫米塑料农膜(以下简称农膜) 分别在GP—Y6—1型薄壁镀锌钢管塑料大棚(以下简称大棚) 和院试验玻璃温室(以下简称温室)内覆盖拱棚进行黄瓜育苗和栽培对比试验,以不覆盖为对照,观察其地温、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对幼苗和植株生长发育、产量以及产值、病害的影响,探索农用不织布防寒保温效果与推广应用价值,现将试验结果汇总如下:
淮北冬闲地油菜高产动态指标和栽培措施的初步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七十年代末以来,淮北冬闲地油菜发展很快.但由于季节晚、地力薄以及冻害等原因,单产一直很低,1980年平均亩产仅85斤.但是也有的地方产量比较高,如同年阜南县的15万亩油菜平均每亩达131斤,并有不少田块单产超过300斤,这就说明了在淮北冬闲地种油菜,增产潜力是很大的.为了探索冬闲地油菜高产生育规律和增产途径,从1980年起,我们进行了淮北冬闲地油菜亩产300斤以上动态指标和栽培措施的研究.在统一试验设计和措施方案的指导下,前后共有十四个地、县农科所和农业局参加,并坚持边研究边推广,通过多方协作,促进了油菜生产的发展,四年累计单产超过300斤以上的面积已达50万亩左右,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证明试验结果在大面积生产上具有重演性,动态指标基本吻合,栽培措施切实可行.经过四年试验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总结如下:
太谷核不育小麦柱头生活力研究再报
《安徽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1981~1983年,我们曾以开花后不同授粉日期的结实率为指标,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柱头生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柱头生活力可长达10天之久.由于在进行试验时,未对可育株和回交父本同时进行人工去雄授粉,因此,不足以论证太谷核不育小麦的不育穗和可育穗以及普通小麦品种柱头生活力的异同,为此,特于1984年3月份在温室中,5月份在大田条件下,又分别对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穗、可育穗以及回交父本的柱头生活力进行了再次研究.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