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626条记录
中国各茶类中主要芳香物质组成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0

摘要:祁门红茶、龙井茶、茉莉花茶、白兰花茶和乌龙茶,不仅是中国的名优茶,而且也是主要出口茶类。这些名茶芳香馥郁,品质独特,与其含有大量芳香物质密切相关。本文综合有关研究成果,简要概述了这五类名优茶中主要芳香物质构成、特点及变化。

关键词: 中国茶叶 芳香物质 成份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CO_2激光切割马纤维瘤

中国兽医杂志 1990

摘要:1985年11月15日濉溪县蒋湖乡张××饲养一匹枣红色公马,6岁口。该马在阴茎龟头外包皮上,生长拳头样呈菜花状肿物,诊断为良性纤维瘤。主诉:该马在2年前发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叶中茶氨酸的快速测定

分析测试通报 1989

摘要:本文介绍用日立835-50型氨基酸分析仪测定茶氨酸的方法。本法简便快速,分离率高,重现性好,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须蝽在烟田的空间分布及田间抽样技术的探讨

昆虫知识 1989

摘要:通过田间调查和计算、明确了斑须蝽一代成虫在烟田的空间分布为负二项分布。得出当t=1.64D=0.4时的理论抽样数为:n=29.2813/(?)+7.2404。如果防治指标为0.25头/株,则最大抽样数为125株,同时还得出序贯抽样的累积虫量界限为:T_0(N)=0.25N±1.1152N~(1/2)。通过不同随机抽样方法的相对密度的可靠性统计,得出了该虫的田间随机取样以平行线为最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各名茶和茶类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与组成

氨基酸杂志 1989

摘要:茶树中的氨基酸不但是体内合成与代谢产物的先质,而且也是构成茶叶色香味重要生化成份。目前从茶叶中发现并鉴定的25种氨基酸中,就有18种对茶叶品质有较大影响。如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组氨基、丙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能增进茶叶的鲜爽味。此外,一些氨基酸在茶叶加工中还可脱羧氧化生成相应的醛类,构成茶叶香气。经分析测定,氨基酸与茶叶品质的相关系数达0.7—0.8,呈显著水平,故有“茶叶等级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养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水产学报 1989 CSCD

摘要:经测量和数理统计分析,确定池养条件下幼螯(中华绒螯蟹幼蟹,下同)背甲长与年龄呈直线关系,体重与年龄为幂函数关系,并计算出它们相应的回归方程式。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饲养条件下,幼蟹生长率略有差异,并揭示出幼蟹个体生长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在营养和溶氧相似的条件下,动蟹在适温范围内的生长与水温呈正相关。根据对185只不同时期幼蟹的测量,计算出幼蟹背甲长对体重的关系式为W=0.4209L~(3.1150)。

关键词: 池塘养殖 中华绒螯蟹幼蟹 生长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绿茶形成机制研究

茶叶科学简报 1989

摘要:祁门县凫峰乡杨树林、杨村、骑马洲、下土坑四地所产的绿茶,素有“一泡香、二泡浓、三泡不减味、四泡味也醇”的特点,被誉为屯绿之冠“四大名家”。四大名家茶是绿茶中的珍品,早在太平天国年间,就出口远销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地、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为了探讨优质绿茶形成机制,特开展了本项研究。通过对该地的生态环境、茶园土壤、茶树品种、加工工艺等综合研究,已基本探时明形成优质绿茶的主要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模板活性染色质转移家蚕基因的研究

昆虫学报 1989 CSCD

摘要:一定的组织中仅仅转录一定的基因,组织中那些进行转录的染色质区域称为模板活性染色质。因此,只要选择一定的组织提取模板活性染色质,就可获得预期的基因。我们从红茧蚕(沔阳红带P_k基因)五龄幼虫的丝腺组织中提取模板活性染色质,用显微注射技术转移到黄茧蚕(巴陵黄)的受精卵中,观察到了能结红茧的变异体并已传至F_3代;说明P_k基因被成功地转移并能传递给子代。另外,以普通褐卵(苏春)的活性染色质注射到白卵(沄纹皮斑)受精卵中,也得到了黑卵变异。利用分离模板活性染色质来转移预期基因的技术,可能为真核生物的基因转移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关键词: 模板活性染色质 基因转移 显微注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离子注入水稻诱变育种机理初探

安徽农业科学 1989

摘要:一、引言自从1927年Muller发现X射线能大大增加植物突变率以来,辐射植物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植物辐射育种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作物选育和培育新品种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近三十年来,诱变育种又掀起了新的高潮。各种物理化学方法纷纷引入到诱变育种领域中来。其目的是提高突变率和突变频谱,从而为选育符合人们需要的品种提供更大的基因库。另一方面,突变没有方向性,诱变育种的主要手段还是靠田间选育,这就影响了诱变育种的效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加强基础研究外,寻找新的诱变源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自制兔瘟疫苗效力试验前后体温变化的初步观察

毛皮动物饲养 1989

摘要:实验组兔用85—2批疫苗攻毒前后的体温变化不大,而未经免疫的对照组兔攻毒前后体温变化显著.免疫的长毛兔经120天攻毒后,均能耐受1—5毫升1:2同源肝毒的攻击,保护率达100%,而未经免疫的对照组攻毒后34—36小时全部死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