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427条记录
安徽省沿江棉区棉褐斑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84

摘要:在我省沿江棉区的多雨年份常有棉褐斑病发生,面虽广但危害不大,因而以往研究较少.1981、1982两年4、5月间,气候反常,干旱少雨,常刮4—5级西南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地区夏大豆的大豆孢囊线虫发生世代的初步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84

摘要:大豆孢囊线虫病多发生在东北、华北等地,但近年来调查,我省淮北大豆产区亦发现其为害.这种线虫的发生世代,据刘汉起等研究,在黑龙江省的大豆上一年可发生三代, (《黑龙江农业科学》1981年5期);又据陈金堂等研究,在北京地区一年可发生五到六代(《植物病理学报》第11卷1期);在我省一年发生几代? 尚未见报道.1983年我们在砀山县农科所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在砀山县农科所重病地中,6月11日播种大豆,每3天挖取大豆3株,在清水中轻轻洗净后,称取根1克,用煮沸的0.05%酸性品红乳酚油染色40—50秒钟,取出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区土壤钾素供应能力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84

摘要:江淮丘陵地区的成土母质为下蜀系黄土,土壤的主要含钾矿物为长石,缓效钾约为400ppm.供钾水平中等.但是,由于地形和耕种方式不同,土壤中钾素的转化积累也是不同的.这个地区的几种土壤耕种方式差别很大,土壤中有效钾的含量也会因耕种方式不同而产生差异.钾素是促进作物生长健壮的元素.它通过增强作物抗病力和壮大根系来防止倒状和消除氮多的害处.当土壤有效钾供应不足时,就要施用钾肥来调节土壤养分的平衡,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当前农业生产发展很快,氮、磷化肥用量显著增加,土壤中被消耗的钾量也日益增多.探讨江淮丘陵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酯酶同工酶鉴定杂交籼稻种子纯度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84

摘要:一、前言酶分子是基因表达的最终产物,利用它的某些特征可以进行遗传和育种上的研究.酯酶同工酶由于具有作物品种间的相对稳定性,多年来在国内外被用于多种作物品种资源分析考查;杂交优势的成因和预测;遗传基因定位;雄性不育机理研究等方面,并取得了许多结果.中川原正弘(1975)、林健一(1975)、周光宇(1979)、朱英国(1982) 等先后用酯酶同工酶作为遗传的生化指标对许多国家和地区水稻品种资源开展研究,提出了栽培稻起源地及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易琼华(1981) 等研究了酯酶同工酶酶谱与水稻杂种优势的相关性,指出利用互补酶带作为杂种优势预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品系杂交提高754产卵量的试验初报

安徽农业科学 1984

摘要:根据杂交优势理论,家蚕品系间杂交,不仅能提高原种体质、茧质,而且还能显著地增加每蛾产卵量和良卵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我省目前蚕种生产上使用的日本系统754品种体质较差,产卵量少,生种率高,因而直接影响了多丝量优良新品种合成×754的普及推广工作.为了改善754原种的不良性状,从浙江引进了754(小和山) 和754 (浙研),两个异地培育品系,于1983年春期与我所保育的754原种进行了异品系杂交提高754产卵量的试验,以通过品系同遗传上的差异,激发其相互间的内在矛盾,从而把优良性状的遗传信息结合起来,创造具有新的生物能力的品种,藉以达到改善经济性状之目的.现将试验情况初报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地方猪种及其生态特征

安徽农业科学 1984

摘要:我省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全省可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山地、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地五个地形区.因地理气候条件及多年来的农业耕作制度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丁宾初识喻氏昆仲地时探》的商榷

安徽农业科学 1984

摘要:《元亨疗马集》为我国明代杰出的兽医学家喻仁(字本元) 和喻杰(字本亨)兄弟所合著.南都为官三十年的名宦丁宾(字礼源) 于万历戊申年(公元1608年)四月初一为之作序付梓.它是一部流传最广,历来最受尊崇的兽医学宝典.然而喻氏伯仲却名不见于史传,其生平活动,唯有于丁序中探索之. 近来读了苏根元同志在《安徽农业科学》1983年第2期上发表的《丁宾初识喻氏昆仲地时探》一文(以下简称"苏文"),论点鲜明,颇受裨益.现就研读体会略抒所见,以供商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树速生高产形态生理指标的初步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84

摘要:为了探索在安徽蚕区的生境条件下桑树高产规律和桑园高产潜力,我们于1979年开始,在合肥所内进行了桑树速生高产栽培试验.主要目的是研究速生高产桑树亩产桑叶4000斤以上的群体结构、生育规律和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为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应的技术措施.试验取得了预期结果,1981年(即建园第三年) 平均亩产叶4133.7斤,1982年(第四年) 平均亩产叶4575.2斤,1983年(第五年) 平均亩产叶4285.5斤.现初步分析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生态调控为基础的棉蚜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84

摘要: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x)是棉花苗期的重要害虫,发生量大,危害较重.为了减轻蚜害,自五十年代以来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棉区自棉苗出土后,喷雾器不离手,轮番打药不停.由于连年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棉蚜产生了抗药性;提高用药浓度,增加化防次数,结果棉蚜不仅没有治下去,反而越治越多.从而影响了棉田生态平衡和环保效益.基于上述,我们从1978~1983年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棉花苗期棉田生态结构和昆虫的动态规律,开展以生态调控为基础、生物防治为主的棉蚜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工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谷核不育小麦开花习性和柱头生活力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84

摘要: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太谷核不育小麦,在小麦育种上是一个良好的杂交手段,用不育穗作母本,控制授粉时可免去人工去雄,从而能大大提高工效.更重要的是:不育穗开花时柱头外露,有利于接受外来花粉,从而为小麦开展轮回选择,进行群体改良提供了可能. 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论在哪一方面应用都需要从不育穗上采收种子,因此,了解其开花习性、柱头生活力、异交结实率和相应的杂交技术,是做好杂交工作的基础,也是更好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的重要前提.为此,特在1980~1983年连续三个试验年度内,对其开花习性、柱头生活力、自由授粉情况下异交结实率、人工控制授粉时母本要不要剪颖以及用哪种方法授粉为合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