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427条记录
响洪甸水库的水丝蚓

水库渔业 1984

摘要:水丝蚓是底栖动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生物量和分布状况,对增殖杂食性鱼类具有重要价值。为研究响洪甸水库如何发展杂食性鱼类,充分利用水库内丰富的寡毛类资源,特把1983年两次对响洪甸水库底栖动物的调查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砂姜黑土综合治理的途径

农业技术经济 1984

摘要:砂姜黑土广泛分布于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省,以安徽的面积最大,是安徽省淮北平原中部河间地区的主要土壤,面积约有1,700—1,800万亩,占淮北耕地面积52%以上。由于易涝易旱,土壤僵瘦,粮食长期低产。目前亩产只有300斤左右。但是,该地区具有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地下水资源丰富,适宜于多种作物生长,生产潜力较大。因此,治理砂姜黑土不仅对改变淮北的低产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对全省的农业生产,国民经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粳稻花药培养及其器官分化试验报告

安徽农业科学 1984

摘要:就目前来看,水稻花药植株的诱导频率还很低,诱导材料有限,因而提供选育植株的群体和研究材料的数量太少.为了使花药培养这项新技术在粳稻育种实践中和科学试验方面更好地发挥优势,不断地提高诱导频率,扩大材料基因来源,我们于1975——1981年,反复进行了试验.现将其中部分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麦净、8411防治小麦白粉病的药效试验报告

安徽农业科学 1984

摘要:小麦白粉病是由Erysiphe graminis f.tutici病菌侵害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肥水条件的提高,这种危害有日趋严重的趋向.防治小麦白粉病除种植抗、耐病品种,实行农业防治外,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是夺取小麦高产、稳产重要措施.而现在国内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特效农药为粉锈宁,如大面积应用,则药量不能充分供应,因此,必须另外寻找高效、低毒、低残留,药源丰富,低成本的新农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不同品种(品系)的芽叶性状与品质育种的相关

福建茶叶 1984

摘要:茶树品种的优质性状受遗传基因所支配,也受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土壤和培植等因素的影响。通常在栽培环境一致条件下,比较它们芽叶性状间的差异,明确优质种性的选择方向,对于品质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针对安徽地方有性群体及祁门群体中选育出的无性系,在同一环境下的二个区组试验,对其经济性状与适制性及成茶品质进行相关分析。 一、不同品种<品系>茶树的芽叶特征与适制性的关系 不同品种(品系)茶树的芽叶性状特征及其成茶品质表现见表一、二。表一是无性系(选择的个体水平),表二是有性系(群体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茧层重、全茧重的遗传相关系数估测及通径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1984

摘要:家蚕性状间的相关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造成的,家蚕体内各部分或各性状之间是协调统一和相互联系的.一种性状遗传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其他性状的改变,这种关系是可以遗传的,其密切程度用遗传相关系数表示.通径分析可以把一个相关系数,根据其成因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各因素对效应因素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程度.家蚕育种中要正确估计对某一性状的选择对另一性状的间接效应有多大,必须利用两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来推测.对家蚕的遗传相关估测和通径分析,日本学者有较多研究,其中以斋尾的资料为多,而国内这方面的分析研究尚不多.家蚕的茧层重和全茧重是育种选择的两项重要目的性状,对茧层重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氦氖激光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试验报告

中国兽医杂志 1984

摘要:奶牛隐性型乳房炎又叫潜在性乳腺炎,致病的病原体种类多,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病变为乳汁理化性状的潜在性变化,乳汁体细胞大量增加。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据在淮南、合肥等地调查,在炎热多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熏烟消毒剂——氯醛合剂的试验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84

摘要:目前,我省广大蚕区的防病消毒药剂仍以漂白粉为主.由于其吸湿性强,有效氯容易散失,在个体户分散养蚕的情况下,购贮配售诸多不便,加之蚕农缺乏消毒器械,很难保证药剂的消毒效果.为了寻求高效、稳定和使用方便的新消毒药物,我们于1982—1983年,在比较了省化工研究所提供的三种氯化异氰尿酸类消毒剂的液体消毒效果后,又以三氯异氰尿酸为主剂,配制了熏烟消毒剂——氯醛合剂,对其在养蚕前和蚕期中的消毒效果进行了测定,并分别调查了转青卵熏烟对蚁蚕孵化率及蚕茧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和蚕期防僵熏烟对蚕茧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告于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牛伊氏锥虫病及其防治综述

安徽农业科学 1984

摘要:耕牛伊氏锥虫病,又称苏拉病.由吸血昆虫(虻、螫蝇)传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我国南方各省早有发生和流行,并逐渐向北方蔓延.五十年代以前我国已开始对锥虫病的防治进行研究,十年动乱期间,防检制度松弛,加之近几年来群众向各地采购耕牛,随着带虫牛只的流动,锥虫病又在南方各省传播.1980年笔者曾在庐江县杨柳公社一带发现有相当头数的耕牛患不明原因地进行性消瘦,间歇性发热,四肢水肿,一般药物治疗无效,最后衰竭死亡.当时,根据临床症状与药物(贝尼尔) 试验性治疗,效果显著,可诊为此病.以后邻近各县相继均有报道.1982年经省农业厅确诊为耕牛伊氏锥虫病.目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丘陵地区稻田复种轮(连)作制度的初步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84

摘要:江淮丘陵地区是我省主要水稻产区之一,稻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左右.五十年代前后,这个地区部分稻田原实行中稻一休闲(冬沤或冬干晒垡) 的一年一熟种植制度.五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进行了沤改旱、一熟改两熟、单季稻改双季稻、发展油稻稻等耕作改制,熟制类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目前;这个地区北部和中部稻田;多实行稻麦两熟为主的复种(轮)连作制;南部稻田多实行肥稻稻或油稻稻为主的复种(轮)连作制.由于熟制类型单一,多数是复种连作,导致稻田土壤结构变坏,肥力日趋衰退,影响农作物持续增产.实践证明,实行多种复种方式相配合,建立用养结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