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将AMMI模型应用于2005~2006年度安徽省油菜区试C组参试品种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AMMI模型优于传统的回归分析法,10个参试品种产量稳定性最好的是驰丰1号,稳定性最差的为笑油3号。讨论AMMI模型在分析品种稳定性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AMMI模型
油菜
基因型
环境
互作
稳定性
《中国农学通报
》
2005
摘要:对已发现的十余种甘蓝型油菜形态标记性状及其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分析, 结果表明其应用研究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在生产上还没有广泛应用的油菜形态标记性状,多数研究 只是停留在试验田。建议将新优良形态标记性状的创造和加强已有形态标记性状利用这两方面作为 将来形态标记性状研究重点内容;并探讨了形态标记性状应用于不去雄直接生产油菜杂交种,机械 化制种以及作为观赏油菜栽培等新的利用方式。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形态标记性状
杂种优势
杂交制种
观赏油菜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4个不同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类型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纯合不育系9012A和双隐性核不育系5A的亲和力最强,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全不育系12 -148A次之,显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6A的亲和力最弱。不同日龄花粉对3个隐性核不育系结实的影响略有不同,但从花开至花落,不同日龄花粉对3个不育系授粉,均表现正常结实。甘蓝型油菜核不育株花开3~5d内,结实率能保持100%,之后随着柱头日龄的增长,结实率降低, 9d时已不再结实。
关键词:
油菜
细胞核雄性不育
亲和力
《中国农学通报
》
2005
摘要:连续3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磷钾肥配合施用对油菜、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用氮肥的基础上合理配施磷钾肥有利于养分的协调供应,增加了油菜、玉米植株的养分含量和吸收量,从而显著提高了油菜、玉米的产量。三季油菜、玉米平均产量均以处理P90K120最高,分别达到了1968.7kg/hm~2和4912.7kg/hm~2。
关键词:
磷
钾
油菜
玉米
养分含量
养分吸收
产量
《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思福农需它叶面肥在油菜上的施用效果 ,结果表明 :施用思福农需它叶面肥可促进油菜生长发育 ,改善经济性状 ,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与对照相比 ,增产 3 3 4kg/hm2 ,增收 60 1.2元 /hm2 ,产投比为 2 0∶1。
关键词:
叶面肥
油菜
经济性状
产量
《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 2 0个甘蓝型油菜杂交种和常规种为材料 ,研究种子活力和产量关系。方差分析表明 :不同品种种子活力间、产量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 ,第 1主成分特征根λ1 =4.12 2 1,贡献率为 68.70 2 0 %,为发芽率因子 ;第 2主成分特征根λ2 =1.1663 ,贡献率为 19.43 82 %,为幼苗干重因子 ;第 3主成分特征根λ3=0 .60 15 ,贡献率为 10 .0 2 5 3 %,为相对电导率因子。相关分析表明 :种子的初次计数、发芽率、简化活力指数、田间出苗率均与产量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种子活力
产量
《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模拟的方法制造出油菜“异常”样品 ,并通过其与正常样品的近红外分析结果的比较 ,探讨样品量、芽粒率、瘪粒率、含水量以及浸泡处理模拟雨淋后的油菜籽对近红外品质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样品量、含水量以及芽粒率对近红外测定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瘪粒率的影响较小 ;而浸泡处理对近红外品质分析结果没有影响。
关键词:
油菜
近红外分析
品质
含油量
硫甙葡萄糖甙
含水量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03
摘要: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油菜生产和贸易的形势和现状 ,论述了我国油菜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为我国合理制定农业产业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油菜籽
市场竞争力
成本
经济效益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江淮地区油菜施钾试验结果表明 :增施钾肥可明显提高油菜籽的产量 ,增加经济效益 ;油菜对钾营养的吸收 ,随产量增减而变化较为明显 ;当钾肥用量过高时 ,虽然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较多 ,但油菜的产量及经济效益明显下降。油菜钾肥用量应控制在 13 5kg/hm2 左右为宜。
关键词:
油菜
土壤肥力
施钾量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已建立的有关油菜籽 (饼 )硫代葡萄糖甙的测定方法进行分析 ,综合考察其方法原理和实践经验 ,并重点就这些方法中影响硫甙分析的若干因素进行探讨 ,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试验误差 ,使获得的结果更加可靠。
关键词:
油菜
硫代葡萄糖甙
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