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
《农业工程 》 2024
摘要:安徽省是全国主要油菜生产省份之一,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近年来种植面积持续下降,机械化水平发展缓慢。为更好促进油菜产业发展,推动油菜面积恢复性增长,从油菜机械化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秸秆还田和烘干6大环节出发,分析不同作业方式的适应条件及优劣势,探索总结适应安徽省的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以期为安徽省油菜机械化生产模式选择提供参考。


新型控释肥料对安徽沿江流域油菜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改善油菜传统施肥模式,设置了对照(CK)、尿素一次性施肥(N180-1)、尿素分3次施肥(N180–3)和控释尿素一次性施肥(CRU180)4个施肥处理,分析了施用新型控释尿素油菜产量及经济效益、肥料利用率、地上部养分累积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RU180和N180-3处理的产量高于N180-1处理,CRU180的产量比N180-3处理提高了6.77%。CRU180处理的总收入高于N180-3处理1 050元·hm–2,纯收入比N180-3处理增加了720元·hm–2。与N180-1处理相比,CRU180和N180-3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提高了81.15%%和87.07%,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58.57%和59.43%。CRU180和N180-3处理的薹期养分累积总量分别高于N180-1处理10.85%和46.54%,成熟期养分累积总量分别高于N180-1处理41.67%和40.77%。薹期内CRU180处理的脲酶活性比N180–3、N180–1处理分别提高了42.31%和37.04%,与N180-1处理相比,成熟期内CRU180和N180-3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2.58%和7.53%,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2.34%和12.63%,均达到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脲酶、蔗糖酶活性与油菜养分累积量、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结合油菜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酶活性和经济效益,施用新型控释尿素是一种较好的施肥方式。


常规尿素与控释尿素在油菜生产上的效果对比
《浙江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针对长江下游安徽省油菜产区氮肥使用量过高、 利用率不足等问题,在安徽当涂县,选用油菜专用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进行同田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施用常规尿素(N)180 kg·hm-2和240 kg·hm-2时,单位面积产量和纯收入没有显著差异.但在相同施氮量下,分3次施用比1次施用的单位面积产量和纯收入显著(P<0.01)增加.施用油菜专用控释尿素,随着施氮量增加(60~240 kg·hm-2),单位面积产量和纯收入均显著增加,但当施氮量超过240 kg·hm-2时,单位面积产量并不会进一步增加.当施氮量同为240 kg·hm-2时,与分3次施用常规尿素相比,施用控释尿素可显著增产19.02%,单位面积纯收入可增加2604.56元·hm-2.与施用常规尿素相比,控释尿素可以通过增加全株角果数来提高产量.在长江下游安徽油菜产区,建议施用折纯N 240 kg·hm-2的油菜专用控释尿素来替代常规尿素,既省工省力,又可使油菜增产增效.


甘蓝型油菜角果特异白化种质的遗传和生理特性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在甘蓝型油菜中发现的一种新型角果特异白化种质的形态特征、遗传及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种质具经济器官特异性白化的特点,即营养器官正常,生殖生长阶段所有的经济器官如花蕾、花、角果、种子均表现为白化突变。白化株结实性差,纯合白化种子未发育成熟就干瘪萎缩。通过对该角果特异白化株与野生型油菜杂交创建的分离群体分离比进行统计,表明该性状为1对核基因控制的不完全显性突变。纯合白化株系中几乎没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但有少量生育酚的合成,光合速率显著低于野生型或接近于零,超微结构观察也未发现有完整叶绿体结构。结合已有研究报道,初步推断该特异白化种质为类胡萝卜素合成调控基因或决定叶绿体发育基因发生突变所引起。因角果是油菜最重要的光合器官,对油菜产量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叶绿体发育以及角果光合作用形成的分子生理奠定了基础。


生物有机肥用量和部分替代化肥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以商品生物有机肥为材料,研究生物有机肥用量和部分替代化肥对油菜生长、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生物有机肥产量随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当用量为4 548 kg/hm~2时,产量为2 428 kg/hm~2.在等养分条件下,生物有机肥料与化肥配合施用,可以促进油菜植株个体的生长,替代24%~34%化肥比单施化肥处理增产20.8%~31.2%.在施用有机肥1 500 kg/hm~2的基础上,化肥减量24%,油菜产量达2 941.5 kg/hm~2,较单施化肥提高了31.2%,替代化肥34%与替代化肥24%油菜产量差异不显著,主要原因是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有效减轻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增加有效角果数,提高千粒重.在该试验条件下,单施商品生物有机肥4 548 kg/hm~2,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比例为20%~30%时,能有效减轻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改善油菜的产量结构,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皖西白鹅3种常用蛋白饲料原料的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测定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20
摘要:为研究皖西白鹅对常用蛋白饲料原料豆粕、菜籽粕及DDGS的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SIAAD),选取体重相近的56日龄皖西白鹅288只,随机分为24个饲喂栏,每个饲喂栏12只(公、母各半),试验期为35 d,0~28 d为预饲期,全部饲喂相同基础日粮;29~35 d为试验期,分别饲喂待测饲粮和无氮饲粮6 d,每种饲粮6个饲喂栏(重复),第35天早上饲喂前采集回肠食糜并测定食糜中的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豆粕、菜籽粕和DDGS的平均SIAAD分别为88.30%、81.17%、88.99%,且豆粕和DDGS平均SIAAD显著(P<0.05)高于菜籽粕.豆粕中氨基酸的SIAAD如下:赖氨酸(Lys)81.27%、蛋氨酸(Met)95.14%、苏氨酸(Thr)85.08%、缬氨酸(Val)88.25%、亮氨酸(Leu)88.20%、异亮氨酸(Ile)87.33%、苯丙氨酸(Phe)91.66%、组氨酸(His)87.77%和精氨酸(Arg)92.18%;菜籽粕氨基酸的SIAAD如下:Lys 75.19%、Met 87.87%、Thr 82.96%、Val 84.25%、Leu 83.19%、Ile 81.94%、Phe 86.08%、His 84.39%和Arg 83.10%;DDGS中氨基酸的SIAAD如下:Lys 83.74%、Met 94.59%、Thr 90.85%、Val 91.97%、Leu 93.67%、Ile 91.38%、Phe 94.73%、His 90.59%和Arg 94.09%.该试验结果为豆粕、菜籽粕和DDGS在皖西白鹅饲粮上的高效利用和合理配制低氮饲粮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 皖西白鹅 豆粕 菜籽粕 DDGS 氨基酸 标准回肠消化率


甘蓝型油菜品种对农田土壤重金属镉与铜的富集差异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目的]探讨甘蓝型油菜品种对农田土壤中重金属镉与铜污染修复能力的差异.[方法]选用10个在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油菜品种在重金属镉、铜污染区与非污染区种植,研究不同品种在两种不同背景土壤下生长期与植株部位对农田土壤中重金属镉与铜的吸收富集差异.[结果]甘蓝型油菜对土壤中的重金属镉与铜有较强的吸附与富集能力,但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品种间与植株的不同部位对重金属的吸附富集能力有差异.油菜植株对镉的吸收富集主要集中在茎叶部位尤其是茎秆上,各部位富集能力依次为:茎秆>叶片>根>种籽;对铜吸收富集主要集中在根部和种籽上,各部位富集能力表现为:根>种籽>叶片>茎秆.10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对重金属镉的富集能力表现较大差异,苗期秦优10号对重金属镉的富集能力最强,成熟期秦优11号与绵油11号表现出对镉的超富集能力;不同油菜品种对铜的富集能力也表现出差异,苗期秦优10号叶片的铜富集能力较强,成熟期秦优10号与浙油51种籽的铜富集能力较强.[结论]该研究可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农田土壤 重金属污染 植物修复 富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