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通过江淮丘陵地区玉米节水措施研究 ,初步证实了土壤改良剂健苗素节水增产效果较好。研究结果显示 :健苗素使玉米增产 8.2 % ,土壤水分相对含量增加 7%~ 16 %。
关键词:
节水措施
健苗素
土壤含水量
玉米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针对阜阳地区玉米新老品种良莠不剂,良种良法不配套的现状,研究筛选出适合该地区种植的玉米良种及农大108的配套栽培技术.结果表明:适合该地区种植的良种有:农大108、9988、豫玉22等;农大108的配套栽培技术是:6月中旬播种,密度为65685株/HM^2,每公顷施氮量315KG;分2次施,苗期施60%,喇叭口期施40%.最高产量潜力9358.45KG/HM^2.
关键词:
良种良法
玉米
产量
密度
氮肥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针对阜阳地区玉米新老品种良莠不齐 ,良种良法不配套的现状 ,研究筛选出适合该地区种植的玉米良种及农大 10 8的配套栽培技术。结果表明 :适合该地区种植的良种有 :农大 10 8、9988、豫玉 2 2等 ;农大 10 8的配套栽培技术是 :6月中旬播种 ,密度为65 685株 /hm2 ,每公顷施氮量 3 15kg ,分 2次施 ,苗期施 60 %,喇叭口期施 40 %。最高产量潜力为 93 5 8.45kg/hm2 。
关键词:
玉米
良种良法
配套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1999
CSCD
摘要:针对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夏玉米的生育特点,研究了播期、密度及氮素与掖单19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6月10日播种,产量可达10564.5kg/hm2。主要措施为密度要达到74235株/hm2,氮素306kg/hm2。随播期推迟,产量会直线下降,明确了该区夏玉米显著减产的临界播期在6月20日。氮素施量和密度与产量均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单株穗三叶面积与穗粒重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砂姜黑土
夏玉米
掖单19
产量潜力
配套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1999
CSCD
摘要:研究表明,皖单4号、掖单2号在皖南广德红黄壤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经济产量较高。在玉米生育后期雨水较少情况下,氮素水平可减少60kg/hm 2,皖单4号、掖单2号产量达6 700kg/hm 2。
关键词:
玉米
品种比较
追肥
氮素
《安徽农业科学
》
1999
CSCD
摘要:采用HAMBLIN的方法,利用1988-1997年安徽省玉米区试试验的产量数据,对我省玉米试点设置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灵壁,霍山,宣城,界首,阜阳,县,合肥这几个试验点设置较合理,试验结果准确,可靠.
关键词:
玉米
区试点
设置合理性
安徽
区域试验
《安徽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为探索皖玉4号9000kg/ha以上最佳栽培方案,对其种植密度、播期、磷肥、氮肥4项栽培措施进行五水平试验。采取正交回归旋转设计,利用微机进行模型分析和模拟寻优,得到其在本试验地区的最佳栽培方案为:密度79395~82500株/ha,6月12~14日播种,施磷酸钙(作基肥)600~690kg/ha,施尿素405~435kg/ha,其中20%作基肥,80%作追肥,于播种后30d施下。
关键词:
皖玉4号
高产栽培
模拟分析
玉米
《安徽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系统研究了种植密度,氨素施量及运筹方式,播种期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建立了产量、1产量构成、籽粒灌浆、群体动态等一系列数学模型,进一步确定了吨粮系统中各栽培因子的理学分析了产量构成、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量,茎蘖动态与产量的关系,找出了诸项指标的适宜值,实现了栽培措施的定调控.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栽培
产量
群体结构
产量效应
《安徽农业科学
》
1993
摘要:本文根据1992年在濉溪、阜阳等地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研究分析了氮肥不同运筹方式与夏玉米产量形成及籽粒灌浆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亩总施氮量20公斤条件下,对亩产量贡献大小顺序为苗肥>穗肥>粒肥,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大小顺序分别为苗肥>粒肥>穗肥和粒肥>苗肥>穗肥。穗肥与空秆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籽粒千粒重增长符合Logistic曲线。氮肥分三次施用有利于加大籽粒灌浆强度。总结出本试验条件下,提高粒重和产量的氮肥合理运筹方式为苗肥40%、穗肥40%、粒肥20%。
关键词:
夏玉米
氮肥运筹方式
产量
籽粒灌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