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栽培大豆品种间杂交 ,育成W93 1A等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 ,并实现“三系”配套 ;通过回交和测交先后育成 2 9份不育材料 (系 )、45个恢复系及 2 7个强优组合。其中已有 2个组合参加安徽省大豆良种区域试验 ,增产显著 ;在制种技术上取得显著进展 ;预计“十一五”后期有望用于生产。
关键词:
大豆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
杂种优势
应用技术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04
摘要:自 198 9年发现大豆细胞质不育材料后 ,经过连续多年研究 ,于 1997年育成 W931A等不育系 ,并实现了三系配套 ;1998- 2 0 0 3年通过回交和测交已先后育成 2 9份不育材料、4 5个恢复系及 2 7个强优组合。其中已有 2个组合参加安徽省大豆良种区域试验 ,增产显著 ;另外在制种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预计“十一五”后期有望用于生产
关键词:
大豆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
杂种优势
应用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在皖豆 2 1、皖豆 16、合豆 1号、合豆 2号品种成果转化过程中 ,根据近年在安徽省阜南县示范基地试验结果 ,研制出一套适于淮北获得单产 3 0 0 0kg/hm2 无公害大豆的栽培模式。该模式是由大豆生长发育系列和栽培技术规程构成的 ,并通过各生育阶段形态变化的状况 ,反馈并衡量栽培技术规程的使用效果 ,使这个模式呈现一个整体、互动、协调、高效的运转机制 ,有效地保证大豆高产稳产
关键词:
大豆
皖豆系列
无公害
栽培模式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根据沿淮淮北地区夏大豆生产情况和多年研究结果 ,提出了以土壤、光温、品种、播种期、群体结构、产量结构 ,供水肥指标等为主要内容的夏大豆单产 3 0 0 0kg/hm2 的高产栽培技术指标。较详细介绍了实现上述指标的技术操作规程 ,内容规范明了 ,可操作性强 ,供沿淮夏大豆产区参考。
关键词:
夏大豆
高产栽培
技术指标
操作规程
淮北地区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安徽省淮北平原光热水资源丰富 ,是种植无公害大豆的最佳地方。按照无公害大豆所提出的技术和产品标准组织生产 ,大力推广皖豆系列品种 ,可有效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笔者介绍了无公害大豆产品的标准 ,无公害大豆的栽培技术 ,及生产无公害大的适宜品种
关键词:
无公害
大豆
标准
淮北平原
栽培技术
品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安徽省方邱湖农场根据选准田块 ,选好品种 ,严格控制农药使用等无公害生产技术 ,在 2 .8hm2 田块上种植合豆 1号、合豆2号良种 ,所获产品经农业部检测 ,符合部颁NY/T2 85 -95绿色大豆标准
关键词:
合豆1号
无公害栽培
大豆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 :“5%农威”对大豆田各种常见杂草均有较理想的防效。对禾本科杂草防效高于 95% ,对阔叶杂草及莎草科杂草防效一般大于 85%。“5 %农威”持效期长 ,大豆全生育期用药 1次即可消除单、双子叶杂草的为害。施用后对大豆生长有轻微抑制作用 ,但 7d左右即可恢复 ,对大豆生长势、产量无影响
关键词:
大豆
除草剂
农威
杂草
防除效果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合豆 2号是以皖豆 16经等离子处理后的突变株为母本 ,与豫豆 10号有性杂交育成的夏大豆新品种。 2a国家黄淮区试平均单产 2 75 8.84kg/hm2 ,比对照品种中豆 2 0增产 7.2 4% ;生产试验平均单产 2 70 4.8kg/hm2 ,比对照中豆 2 0增产 9.76%。该品种蛋白质含量 42 .2 4% ,脂肪含量 2 0 .78% ,生育期 10 5d ,抗病、抗倒伏 ,抗旱耐涝 ,适于在黄淮地区作夏大豆种植
关键词:
大豆
合豆2号
选育报告
特征特性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以新育成的MN 413、合豆 1号、皖豆 2 1等 3个品种为载体 ,将多项先进实用的栽培技术组装配套。提出模式化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以 3个 70 0hm2 示范片和 3个良种繁殖农场为基地 ,通过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及示范基点的具体实施和展示 ,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 ,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
夏大豆
试验示范
成果转化
《安徽农学通报
》
2002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加入 WTO后 ,淮北平原大豆生产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并据此提出了发展我省大豆生产所应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
淮北平原
入世
大豆
生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