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夏大豆MN413单产4726kg/hm~2高产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该研究利用具有特异株型的夏大豆高产种质MN413,在黄淮地区 (安徽蒙城 )获得亩产单产 472 6kg/hm2 的籽粒产量。其植株形态表现为 :根系特别发达 ,高抗倒伏 ;株型收敛紧凑 ;植株繁茂 ,主茎节数适中 ,有效节数多。其高产栽培的技术核心是 :生育前期抓壮苗匀植群体 ;中后期抓生长调节和营养运转 ,促进有效积累提高单产
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三系选育方法的研究
《大豆通报 》 2001
摘要:大豆雄性不育三系选育方法 ;首先测交父本必须是真正纯合的材料 ;选用地域或类型差异显著的父本配制组合 ,更易筛选出强优组合 ;采用分期播种方法 ,能够有效调节纬度差异较大地区父母本花期相遇
蒙城大豆疫霉菌的鉴定及其生理小种
《植物病理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安徽省蒙城县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应用选择性培养基对类似大豆疫霉根腐病症状的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 ,在春大豆蒙城早熟青豆病株上分离到 2株疫霉菌 PMC1、PMC2和一些 Fusarium spp.,在夏大豆上分离到的主要病原菌为 Pythium spp.和 Fusarium spp.,未分离到疫霉菌。根据疫霉菌分离物 PMC1和 PMC2形态和生理学特征以及对大豆的专化致病性 ,2个分离物被鉴定为大豆疫霉菌 (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 & Gerdemann)。应用国际通用鉴别寄主进行生理小种鉴定 ,PMC1和 PMC2的毒力公式分别为 1b,1d,3a,3c,5 ,7和 1b,1d,4 ,5 ,为新的小种类型 ,定名为中国 6号小种、中国 7号小种 (CNR- 6和 CNR- 7)。这是首次报道大豆疫霉菌在我国淮北地区存在。
国审合豆1号大豆新品种选育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合豆 1号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用蒙 84 2 0为母本 ,油 88 8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 1997~ 1999年参加国家黄淮片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 2 390 .6kg/hm2 ,比CK中豆 19增产 8.0 4%。 1999年参加国家黄淮片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2 417.1kg/hm2 ,比CK中豆 19增产 13 .86 %。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均表现抗病、耐旱、抗倒伏、高产稳产。蛋白质含量41.0 5 % ,脂肪含量 2 0 .38% ,生育期 10 0d ,是黄淮地区较理想的夏大豆品种
夏大豆超高产种质MN413创新研究
《大豆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利用当地推广的优良品种皖豆 16号 (MS8118)经等离子处理后的突变高产株系为母本与豫豆 10号有性杂交 ,育成具有特异株型的夏大豆超高产种质MN4 13,有效地把等离子诱变技术应用在大豆育种上 ,在黄淮地区获得 315 .0 8kg/ 667m2 的籽粒产量。其植株形态表现为 :根系特别发达 ,高抗倒伏 ;株形收敛紧凑 ;植株繁茂 ,主茎节数适中 ,有效节数多。其高产栽培的技术核心是 :生育前期抓构健壮苗匀植群体 ;中后期抓生长调节和营养运转 ,促进有效积累提高单产
大豆硫磷配施的效应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1998年在沿淮和淮北缺硫的砂姜黑土和黄潮土上进行了5个点的大豆S-P配施效应研究的小区试验.试验设7个处理的S-P配比水平:S0P0、S0P36、S36P36、S72P36、S0P72、S36P72和S72P72.试验结果表明,单施P比不施肥的产量虽然提高了3%~29%,但每公顷只增产了43~679 KG,而且大多数的产出低于P的投入,S-P配合施用明显地提高了产量3%~51%,每公顷籽粒的实际增产为140~1185 KG;在5个试验点有3个的增产F值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S-P配施的提高了VCR试验表明,S72 P36的产量最高,增产最多,5个点的VCR为3~12.因此初步认为,在大豆生产中,高S低P是较为理想的S-P组合.在试验的S-P配施效应中S和P各自对增产贡献分析结果发现,S的贡献占了23%~89%,大部分超过50%,S的这个贡献在高P水平下一般较小.S-P配合作用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2~6个百分点,而单施P的只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S-P配施对籽粒含油率(%)的提高不显著,仅在高P情况下,含油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施P提高了籽粒P含量,而S-P配合则进一步表现了促P作用,但P提高最多的是在低S高P的组合中.
安徽大豆生产中最佳硫水平的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安徽省淮北地区夏粮以大豆生产为主.1997年在该地区的砂姜黑土上进行了大豆五个施硫水平(S0~S4,相当于0、30、60、90和120 KG/HA)的两个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施硫促进大豆生长,增加了干物重及根瘤数.硫肥在盛花期-结荚期表现出来的效果比生育初期的明显,高硫的效果好于低硫处理.硫肥的施用使大豆产量在两个试验点分别增加了27~233 和133~534 KG/HA.第二试验点(龙亢农场)的增产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两个点因施硫使产投比达到3.5~14.6, 说明施硫的经济效益是令人满意的.从产量的增加,产投比的提高, 以及蛋白质产量等情况来看,初步认为,在土壤MCP-S含量低于25 MG/KG的情况下,每公顷施硫60~90 KG比较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