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杂交大豆M型三系和强优组合选育及其应用前景
《安徽农学通报 》 2002
摘要:用中油 89B与 W2 0 6等父本回交转育 ,已获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 ;这些不育系经与 175 0个父本测交 ,已获 2 3个恢复株率在 85 - 10 0 %的恢复系 ;经产量试验 ,已获增产幅度达 30 %以上若干个强优组合。一侯制种成本降低 ,即可投放大田种植


利用M型质核互作不育系配制高产组合的研究
《大豆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 931A作母本配制了 2 2个杂交组合 ,对其F1、F2 进行产量测定表明 :所有杂交组合的F1都具有超亲优势 ,变幅为 3.78% - 132 .16 % ,平均超亲优势为4 4.2 2 % ,其中 19个杂交组合的F1具有超标优势 ,变幅为 6 .0 4 % - 6 6 .0 4 % ,平均超标优势为31.0 6 % ;F2 代的超亲优势平均为 3.18% ,超标优势平均为 - 6 .2 4 %。统计结果认为 :F1的产量优势与恢复系 (父本 )的来源关系密切 ,来自南方父本的杂交组合的超亲和超标优势分别比黄淮父本的杂交组合高 2 2 .93%、2 4 .83% ;F2 代杂种优势衰退显著 ,不宜利用。


蒙城大豆疫霉菌的鉴定及其生理小种
《植物病理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安徽省蒙城县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应用选择性培养基对类似大豆疫霉根腐病症状的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 ,在春大豆蒙城早熟青豆病株上分离到 2株疫霉菌 PMC1、PMC2和一些 Fusarium spp.,在夏大豆上分离到的主要病原菌为 Pythium spp.和 Fusarium spp.,未分离到疫霉菌。根据疫霉菌分离物 PMC1和 PMC2形态和生理学特征以及对大豆的专化致病性 ,2个分离物被鉴定为大豆疫霉菌 (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 & Gerdemann)。应用国际通用鉴别寄主进行生理小种鉴定 ,PMC1和 PMC2的毒力公式分别为 1b,1d,3a,3c,5 ,7和 1b,1d,4 ,5 ,为新的小种类型 ,定名为中国 6号小种、中国 7号小种 (CNR- 6和 CNR- 7)。这是首次报道大豆疫霉菌在我国淮北地区存在。
夏大豆超高产种质MN413创新研究
《大豆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利用当地推广的优良品种皖豆 16号 (MS8118)经等离子处理后的突变高产株系为母本与豫豆 10号有性杂交 ,育成具有特异株型的夏大豆超高产种质MN4 13,有效地把等离子诱变技术应用在大豆育种上 ,在黄淮地区获得 315 .0 8kg/ 667m2 的籽粒产量。其植株形态表现为 :根系特别发达 ,高抗倒伏 ;株形收敛紧凑 ;植株繁茂 ,主茎节数适中 ,有效节数多。其高产栽培的技术核心是 :生育前期抓构健壮苗匀植群体 ;中后期抓生长调节和营养运转 ,促进有效积累提高单产


国审合豆1号大豆新品种选育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合豆 1号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用蒙 84 2 0为母本 ,油 88 8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 1997~ 1999年参加国家黄淮片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 2 390 .6kg/hm2 ,比CK中豆 19增产 8.0 4%。 1999年参加国家黄淮片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2 417.1kg/hm2 ,比CK中豆 19增产 13 .86 %。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均表现抗病、耐旱、抗倒伏、高产稳产。蛋白质含量41.0 5 % ,脂肪含量 2 0 .38% ,生育期 10 0d ,是黄淮地区较理想的夏大豆品种


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三系选育方法的研究
《大豆通报 》 2001
摘要:大豆雄性不育三系选育方法 ;首先测交父本必须是真正纯合的材料 ;选用地域或类型差异显著的父本配制组合 ,更易筛选出强优组合 ;采用分期播种方法 ,能够有效调节纬度差异较大地区父母本花期相遇


夏大豆MN413单产4726kg/hm~2高产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该研究利用具有特异株型的夏大豆高产种质MN413,在黄淮地区 (安徽蒙城 )获得亩产单产 472 6kg/hm2 的籽粒产量。其植株形态表现为 :根系特别发达 ,高抗倒伏 ;株型收敛紧凑 ;植株繁茂 ,主茎节数适中 ,有效节数多。其高产栽培的技术核心是 :生育前期抓壮苗匀植群体 ;中后期抓生长调节和营养运转 ,促进有效积累提高单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