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芝麻与大豆间作套种增效技术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 2011
摘要:目的:建立较优的芝麻与大豆间作套种的配比模式。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6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18个小区,小区畦宽1.8m、沟宽0.5m,面积为18m2。6种处理(芝麻∶大豆)分别为T1(3行芝麻、3行大豆)、T2(2行芝麻、4行大豆)、T3(2行芝麻、6行大豆)、T4(4行芝麻、2行大豆、T5(CK,16行大豆)、T6(CK2、6行芝麻)。结果:初步得出了最优配比即3行大豆//3行芝麻处理,产值和土地当量比(LER)最高,分别为13117.2元/hm2和1.06;大豆产量1377 kg/hm2,芝麻产量591.6 kg/hm2;较单作大豆、芝麻收益增加6.92%、4.77%。结论:该研究为芝麻与大豆间作的最佳种植配比提供理论依据。
黄淮海南部主栽大豆品种及栽培技术概述
《园艺与种苗 》 2011
摘要:[目的]推广黄淮海南部适宜栽培的大豆品种。[方法]对主栽品种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阐述。[结果]概述了适宜这一地区的大豆田间栽培技术措施。[结论]为优质高产大豆的推广和栽培提供帮助。
大豆南繁育种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南繁是大豆育种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从播前准备、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大豆南繁工作的经验和注意事项,以供南繁工作者参考。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 A及其保持系种子和花药的蛋白质组初步研究
《种子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 931 A及其同型保持系W 931 B的种子和花药蛋白质组进行比较性研究,探讨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发生的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SDS-PAGE与LC-MS/MS联用方法。结果:发现不育系W 931 A与其保持系W 931 B种子的蛋白质SDS-PAGE电泳图谱基本没有差异带,二胞花粉期花药SDS-PAGE图谱间有3条差异带。结论:雄性不育基因表达具有时空和器官特异性,与育性有关的蛋白主要在花药中表达。对差异表达的蛋白如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NBS-LRR疾病抵抗蛋白质的同源物、ATP合成酶b亚基、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类锌指蛋白等进行功能分析,推测不育系W 931 A的雄性不育可能与淀粉合成受抑制,能量代谢紊乱和细胞凋亡有关。
关键词: 大豆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 差异蛋白质组学 凝胶电泳 串联质谱
不同大豆品种豆乳的凝聚特性研究
《大豆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全国不同地区的67个大豆品种为原料,研究了不同品种豆乳的凝聚特性,并分析了大豆理化成分与豆乳的凝聚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豆乳的氯化钙凝聚特性受大豆中多种化学组分的影响。可溶性蛋白、P、豆乳总固形物含量越高的品种,凝固速度越慢,凝乳所需要的Ca2+浓度也越高;蛋白质组成中11S/7S比值越大,豆乳凝固越早,凝乳也越快;滴定酸度与豆乳完全凝固所需的Ca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279,P<0.05),与豆乳上清液中不沉淀的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253,P<0.05);脂肪、百粒重等在豆乳凝乳过程中作用不明显。上述结果随大豆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
空间搭载对夏大豆品种的诱变效应
《大豆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空间搭载的夏大豆品种(系)合豆3号、蒙91-413和蒙9609-1的当代种子出苗率,及其SP1、SP2的性状变异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空间搭载后,各品种(系)的出苗率均比对照降低,其中合豆3号降幅达显著水平;合豆3号的结荚高度显著大于对照,有效分枝数显著少于对照;蒙9609-1、蒙91-413的单株无效荚数比对照显著增加,其它性状与对照没有明显偏离。在合豆3号的SP1群体中发现1个单株的多个性状发生变异,且在后代株系内无明显分离。在合豆3号SP2群体中获得矮秆、双茎、窄叶等变异植株共计236株,变异率为2.74%。蒙91-413的SP2群体中发现稀绒毛、晚熟、矮秆等变异植株共计66株,变异率为0.59%。还在合豆3号的SP2群体中,发现2个株系在叶形、成熟荚色、生育期多个性状上同时发生变异。
杂交夏大豆制种必备的几个因素分析
《大豆科技 》 2010
摘要:杂交优势的利用是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杂交制种产量过低是制约杂交大豆推广的瓶颈。杂交大豆生产受种植区域、杂交亲本、气象条件和栽培措施四大因素的影响,只有同时满足各种条件,才能获得较好的制种效果。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KY遗传图谱的加密及其应用效果
《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物基因组研究,包括基因或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图位克隆以及物理图谱构建等,首先必须建立具有丰富标记信息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由科丰1号和南农1138-2杂交组合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KY已经构建了4张大豆遗传连锁图谱,但由于遗传信息和标记数目不够充分,在基因和QTL作图时仍然存在精确度和准确度问题。为增加NJRIKY图谱密度,本研究在967对SSR引物中获得了401个多态性SSR标记。结合其他分子数据,使用作图软件Mapmaker/Exp3.0b,获得一张含有553个遗传标记,25个连锁群,总长2071.6cM,平均图距3.70cM的新遗传连锁图谱,其中SSR标记316个,RFLP标记197个,EST标记39个,形态标记1个。连锁群上大于20cM的标记间隔由原来42个减少到2个。原图谱的3个SMV抗性基因定位于D1b连锁群末端的开放区间上且仅与一个RFLP标记连锁,利用加密图谱对Rsc-3、Rsc-7、Rsc-9、Rsc-13、Rsa、Rn1和Rn3等7个SMV抗性基因重定位,全部位于D1b连锁群,与相邻分子标记距离均小于6cM,其中Rsc-9、Rn1、Rsa的距离小于1cM,Rsc-13与EST标记GMKF168a共分离。对本群体农艺性状进行QTL重定位,获得8个性状相关的42个主效QTL,其中20个QTL遗传贡献率大于10%,与原图谱比较,新定位的各QTL的标记区间明显缩短,与相邻标记的连锁更加紧密。
固态发酵菜籽粕替代日粮中豆粕饲喂肉鸭对生长性能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固态发酵菜籽粕替代日粮中豆粕对肉鸭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从而确定替代豆粕的适宜比例。试验选用1280只15日龄健康樱桃谷SM3肉鸭,采用单因素4水平4重复随机设计(每个重复80只),4个处理组中固态发酵菜籽粕等氮替代日粮中10.5%豆粕的比例分别为0、1/3、2/3和3/3。结果表明,各替代组前期(15~30日龄)、全期(15~45日龄)的日增重、日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后期(30~45日龄)日采食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1/3替代组的芽孢杆菌数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各试验组的空肠段pH值和肝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固态发酵菜籽粕可以等营养完全替代日粮中的豆粕,同时1/3替代日粮中豆粕对促进肉鸭肠道内芽孢杆菌生长作用显著。
关键词: 菜籽粕 固态发酵 豆粕 生长性能 肠道微生物 肠道pH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