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产杂交大豆'皖杂豆5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大豆杂种优势是提高中国大豆单产的主要途径之一。而选育高产大豆杂交新品种对中国大豆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皖杂豆5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利用‘三系’法选育的大豆杂交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W1101A’,恢复系为‘MR1312’。2017-2018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498.70 kg/hm~2,较对照‘中黄13’平均增产8.49%。2019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460.75 kg/hm~2,较对照‘中黄13’增产6.06%。202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豆20200009。其主要特点是高产优质,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等地区作夏大豆种植。大豆新品种‘皖杂豆5号’的选育和推广对中国大豆单产的增加、国产大豆的振兴和豆农的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豆症青主要危害因子对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大豆症青对大豆产量的具体影响,针对导致大豆症青的主要危害因子,设置不同的处理,筛选鉴定65 份大豆品种(系)的抗性,分析不同大豆症青危害因子对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症青危害因子的抗性程度具有差异,T2 处理的症青敏感品种(系)数最少,有 53 份,占总数的81.54%;T4 处理的症青敏感品种数最多,有58 份,占总数的 89.23%.T4 和T5 复合危害因子处理的平均症青率较对照增加的幅度(263.87%~281.57%)比单个危害因子的幅度大(117.82%~151.58%).大豆症青不同危害因子的处理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与对照相比,7 个主要农艺性状中,主茎节数的5 个处理变化幅度均最小,平均降幅为7.71%,单株症青荚数的变化幅度均最大,平均增幅为 83.52%;从损失率来看,3 个产量相关性状中,百粒质量的5 个处理与对照相比,其损失率均最小,平均损失率为 8.70%,单株粒质量的 5 个处理损失率均最大,平均损失率为52.51%.综上,研究明确了大豆症青不同危害因子的处理对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是显著的,其中对单株粒质量的影响最大.


优化施肥对设施番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长江蔬菜 》 2023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设施番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667 m2基施鸡粪有机肥1100 kg+硫酸钾复合肥(17-17-17)50 kg、追施水溶性肥料(13-7-40)28 kg]相比,优化施肥2[OPT2,667 m2基施商品有机肥300 kg+硫酸钾复合肥(18-6-16)40 kg、追施水溶性肥料(16-6-30)28kg]的番茄茎粗、单株果数和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0.6%、11.2%和7.7%;OPT2处理的番茄可溶糖和VC含量较CK分别显著提高17.9%和30.5%.优化施肥措施的番茄经济效益均有所提高,番茄的纯收益表现为OPT2>OPT1>CK.因此,OPT2可在设施番茄生产中推广和应用.


低硝酱牛肉的品质研究
《食品安全导刊 》 2023
摘要:以牛肉为原料,通过在制作过程中注射香辛料精油改良了传统酱牛肉制作工艺,并对改良工艺制成的低硝酱牛肉的亚硝酸盐含量、蒸煮损失、剪切力、质构特性、水分活度、色泽、菌落总数等品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硝酱牛肉中亚硝酸盐含量为0.081 3 mg·kg~(-1),显著低于普通酱牛肉,蒸煮损失、剪切力、质构特性、水分活度、色泽和菌落总数等品质指标也优于普通酱牛肉,低硝酱牛肉整体感官评价更高。


氮素用量对烟叶根系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烟叶根系发育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法,以云烟87为材料,检测了盆栽烤烟根系发育、农艺性状、化学成分、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结果]施氮量105 kg/hm2处理烟叶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尖数最大,根系平均直径较小.随着施氮量增加,产量和产值增加;施氮量105 kg/hm2中上等烟比例较高、均价较高.施氮量增加,上部叶的烟碱含量增加;施氮量105 kg/hm2处理烟叶的刺激性较小,烟气较为柔和,可用性较好.[结论]施氮量105 kg/hm2能够提升烟叶烟碱含量,有效提高烟叶产质量和品质,是皖南烟区云烟87较优的施氮量.


增施乙烯利对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脱叶催熟效果及产量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为优化长江流域棉区麦/油后直播棉的化学脱叶催熟技术、促进该棉区棉花生产方式的转变,试验于2020年在江苏大丰、江西九江和安徽安庆开展,设1 500、3 000 mL/hm2 50%噻苯·乙烯利单用及分别与1 500、3 000 mL/hm2 40%乙烯利混用共6个处理,同时以清水处理作为对照,探讨50%噻苯·乙烯利与乙烯利配合使用对麦/油后直播棉脱叶率、吐絮率及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试验地点的棉田熟相分别为贪青晚熟、正常熟相和早衰,不同熟相类型棉田对化学脱叶催熟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化学脱叶催熟处理提高了大丰试验点贪青晚熟棉田的脱叶率(药后 14、28 d)和吐絮率(药后28 d),高剂量(3 000 mL/hm2)50%噻苯·乙烯利混用高剂量(3 000 mL/hm2)40%乙烯利的催熟效果和脱叶效果明显,但药后28 d的脱叶率和吐絮率均低于 90%,不能满足机械采收的要求.药后 14 d,仅高剂量 50%噻苯·乙烯利混用高剂量 40%乙烯利可使九江试验点正常熟相棉田的脱叶率和吐絮率显著提高到 90%以上;药后 28 d,单独使用低剂量(1 500 mL/hm2)50%噻苯·乙烯利的脱叶率和吐絮率也分别达到96.1%和97.9%.安庆试验点的早衰棉田自然脱叶和吐絮进程较快,所有处理均未表现出脱叶催熟作用.脱叶催熟处理降低了棉花铃质量,但铃数有增加趋势,因此,各类熟相棉田的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不受影响,除马克隆值降低外,脱叶催熟不影响棉纤维品质.综上所述,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种植模式下,考虑到脱叶催熟效果的稳定性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推荐使用 50%噻苯·乙烯利1 500 mL/hm2进行脱叶催熟;如棉田出现贪青晚熟状况,用3 000 mL/hm2乙烯利配施3 000 mL/hm2噻苯·乙烯利可明显提高脱叶催熟效果.


不同新型磷肥对黄瓜产量、品质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CSCD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新型磷肥对黄瓜产量、品质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遴选适合黄瓜的最优新型磷肥品种,为土壤-黄瓜-新型磷肥匹配提供理论依据。选用不同新型磷肥进行田间栽培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以黄瓜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不施磷肥(CK)、普通磷酸二铵(DAP)、控失活化磷酸二铵(LC-DAP)和聚磷酸铵(APP)。通过田间试验探究不同新型磷肥对黄瓜品质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基于室内培养试验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解析新型磷肥对磷有效性的化学增效机制。结果显示:与DAP处理相比,APP处理中黄瓜产量增加18.5%,黄瓜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高了33.5%和16.7%,硝酸盐含量降低了3.7%。相比DAP处理,LC-DAP与APP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和黄瓜植株磷素累积量(P<0.05),磷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7%和10.9%,磷肥贡献率分别提高了13.6%和13.4%;磷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70.4%和172.9%;磷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18.3%和18.5%,除磷肥吸收利用率外,LC-DAP与APP处理差异不大,APP处理磷肥吸收利用率增幅最大。通过XRD、FT-IR、和XPS等技术得出APP处理残留物的H2PO4-形态磷酸盐含量占比最高,为36.54%,比DAP处理高出15.0%,这表明施用APP可减少难溶性磷酸盐产生。结果表明,与普通磷酸二铵相比,控失活化磷酸二铵和聚磷酸铵均可显著提高黄瓜产量及磷肥利用率,并可改善品质,其中以聚磷酸铵效果最佳。聚磷酸铵可更有效地减少磷肥固定,提高土壤可溶性正磷酸盐含量,从而保障磷肥持续供应。


凉山州去除不适用烟叶技术示范效果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 2023
摘要:为了验证去除不适用烟叶技术的科学性和实际应用效果,解决凉山州烟叶等级结构偏低、部位结构不合理、区域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在凉山州会理县、盐源县、德昌县开展了去除不适用烟叶技术生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采用去除不适用烟叶技术,可有效提升凉山州烟叶等级结构,并且中、上部烟叶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也随之改善.其中,凉山州低海拔烟区宜采用"下部去除 3 片、上部去除 1 片"的去叶方式、中海拔烟区宜采用"下部去除 3 片、上部弃采 1 片"的去叶方式、高海拔烟区宜采用"下部去除 2 片、上部去除 2 片"的去叶方式去除不适用烟叶.
关键词: 烤烟 去除不适用烟叶技术 等级结构 产量 质量 四川凉山


江淮地区玉米品种适宜性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 2023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江淮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以生产中12个主推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从丰产性、稳产性、抗病性及经济性状等角度开展该区域玉米品种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度间和不同玉米品种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产量与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成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品种产量变异系数和产量可持续性指数不同,丰产稳产性品种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小,产量可持续性指数较大,且为抗锈病、抗倒伏品种.综合评价表明,庐玉9105、登海605、蠡玉16和庐玉9104抗锈病、抗倒伏,具有较强的丰产稳产性,适宜在江淮地区种植.


安徽沿江地区露地鲜食玉米适宜播期确定
《中国农业气象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鲜食玉米“彩甜糯100”为材料,设置4月1、16日,5月1、16、31日,6月15、30日,7月15、30日和8月14日共10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鲜食玉米的生育期、产量和产值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露地播种条件下鲜食玉米的适宜播期。结果表明:(1)随播期推迟,鲜食玉米生育期呈长-短-长变化趋势,株高、秸秆鲜重及产量表现为高-低-高,穗粒数呈多-少-多变化趋势。4月1日-5月1日和7月30日播期的鲜食玉米平均产量为20026.56kg·hm-2,显著高于其他播期处理(P<0.05);7月30日播期处理直接销售鲜穗产值为70245.00元·hm-2,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68.66%~123.50%(P<0.05)。(2)5月31日-7月15日播种鲜食玉米,生育期内≥32℃日数占全生育期日数的56.25%~60.26%,高温积热较4月1日-5月1日和7月30日播期处理高47.78%~54.46%;5月31日-7月15日播种鲜食玉米生育进程加快,株高降低,物质积累减少,产量降低。8月14日播种鲜食玉米,受灌浆期低温影响,鲜食玉米无法正常成熟收获。(3)鲜食玉米生育期与播种-吐丝期日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气象因子与鲜食玉米产量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播种-吐丝期>10°C有效积温、降水量、日平均气温和平均气温日较差,吐丝-成熟期降水量、>10°C有效积温以及播种-吐丝期日照时数。鲜食玉米播种-吐丝期>10℃有效积温主要通过调节穗粒数影响产量。安徽省沿江地区春季4月1日-5月1日或夏季7月30日播种鲜食玉米,可延长鲜食玉米生育期,增加鲜食玉米植株物质积累,获得高产。5月31日-7月15日播种鲜食玉米存在潜在高温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