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Hybrid(模糊匹配)
122条记录
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2310SA的特征特性及繁殖技术

杂交水稻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310SA是含有BT型核质互作不育基因和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新型粳稻雄性不育系,表现出育性稳定不育、米质优良、可恢复性良好、配合力较强等特点。选择适宜繁殖的光温条件、最佳扬花期、构建高产群体、巧用"九二○"和及时赶粉等综合技术,可实现2310SA高产繁殖。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粳稻不育系 2310SA 特征特性 繁殖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定向改良杂交稻协优57

杂交水稻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协优57是一个产量高、适应性强的杂交稻组合,但由于其父母本直链淀粉含量高,导致杂交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蒸煮食味品质较差。利用PCR-Acc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协优57的亲本057和协青早A的Wx基因进行改良,研究改良前、后各亲本及其杂交组合的蒸煮食味品质等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单亲改良的GT型杂交组合的直链淀粉含量由原组合的26%分别降到19.3%和19.2%,但均一性较差。双亲改良的TT纯合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协A(TT)/057(TT),不仅直链淀粉含量降到中等偏低水平(12.5%),而且均一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蒸煮食味品质明显改善。在成功利用分子标记对直链淀粉含量进行辅助选择改良的基础上,结合田间选育的手段,同时改良了不育系穗小粒少的缺陷,既保持了原组合的优良特性,又提升了米质和产量潜力。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协优57 品质 直链淀粉含量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杂交水稻研究现状与强优势杂交种培育进展

杂交水稻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安徽省是中国最重要的水稻生产区之一。回顾了安徽杂交水稻发展的历程和研究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术策略,介绍了强优势水稻杂交种培育取得的进展。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强优势 育种 安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水稻新组合混制1号制种田苯达松残留分析

杂交水稻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已建立的苯达松、6-OH-苯达松和8-OH-苯达松高效液相色谱同柱分析方法,对杂交水稻混制1号混播制种田苯达松最终残留和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育系稻谷和稻秆、制种田土样中苯达松残留量均低于最低检测浓度。但是,恢复系稻谷和稻秆中苯达松残留量较大(稻谷10.36~11.71mg/kg,稻秆3.07~3.53mg/kg),这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威胁。苯达松在土壤中的消解速度较快,降解半衰期为4.43~7.29d。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混制1号 混播制种 苯达松 残留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地区稻田基础土壤肥力与水稻合理施用技术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江淮地区杂交中籼稻生产中由于重氮轻磷钾,养分运筹不合理等现象,在江淮地区5个不同地点通过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江淮地区稻田的基础地力、农民习惯施肥以及专家推荐施肥与产量的关系,为提高稻农的施肥水平,为安徽省江淮地区稻区制定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江淮地区稻田基础地力、施肥增产幅度、肥料贡献率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江淮地区农民习惯施肥肥料结构水稻生产具有氮磷钾数量不足、比例不适、不同区域差异较大的特点。专家推荐施肥在减少氮用量,采用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增加磷钾肥用量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能协调养分平衡,适时满足水稻高产对养分的需求,提高肥料的效益和利用率,达到以对高产高效的目的。根据此田间试验结果,安徽省江淮地区推荐水稻9000~9750kg/hm2产量水平的氮磷钾用量:氮肥(N)150~180kg/hm2,磷肥(P2O5)60~90kg/hm2,钾肥(K2O)75~105kg/hm2。在氮肥运筹上氮肥总量的40%~50%作基肥,20%~30%作分蘖肥,20%~30%作穗肥施用,磷肥全部做基肥,钾肥60%作基肥,40%作拔节肥。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农民习惯施肥 氮肥管理 地力贡献率 肥料贡献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杂交中籼稻新组合Ⅱ优52

杂交水稻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Ⅱ优52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Ⅱ-32A与强优恢复系OM052配组选育而成的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安徽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一季中稻栽培,2007年2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品审07010621)。

关键词: 杂交水稻 Ⅱ优52 高产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中籼新组合协优52高产制种技术

杂交水稻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协优52(协青早A/OM052)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早熟、高产、抗病能力强、适应性较广等特点,2006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根据协优52父母本的特征特性及多年制种实践,总结了协优52的高产制种技术。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协优52 制种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杂交组合F_2群体中总戊聚糖含量的分布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讨小麦杂交组合F2群体总戊聚糖含量的分布特点。[方法]以小麦杂交组合郑麦9405/皖麦19F2代随机群体为试材,分析335个单株籽粒的全麦粉总戊聚糖(TP)含量。[结果]双亲郑麦9405和皖麦19的总戊聚糖含量分别为7.55%和8.80%,F2代群体的全麦粉总戊聚糖含量平均值为7.04%,总戊聚糖含量高于亲本皖麦19(8.80%)的单株占5.7%,低于亲本郑麦9405(7.55%)的单株占65.4%,介于双亲之间的单株占29.0%。其中,总戊聚糖含量高于9.00%的有11株,占3.3%,高于9.50%的有3株,占0.9%;低于5.00%的有14株,占4.2%,低于4.50%的有4株,占1.2%。[结论]在具有不同总戊聚糖含量亲本的杂交组合后代群体中,能够筛选出高、低总戊聚糖含量的育种材料。

关键词: 小麦 杂交组合 F2 总戊聚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蚕春用品种黄·山×平·湖的组配及推广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家蚕春用品种黄.山×平.湖的组配及推广,为家蚕品种资源引进、改良和利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引进品种资源的系统研究,在基本掌握其生物学、经济性状和利用价值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最后测定配合力。[结果]经配合力测定,组配成春用杂交组合黄.山×平.湖全茧量2.269 g,茧层量0.509 g,茧层率23.58%,茧丝长1 323 m,解舒率86.71%,净度93.8分,纤度3.011 D,符合国家审定标准,通过安徽省认定。该品种强健好养、抗逆性强、茧形大、丝质优、稳产丰产,受蚕农、丝厂欢迎,迅速在安徽省主要蚕区推广应用。[结论]引进了品种资源,丰富了家蚕基因库;通过育种手段实现了种质创新;组配成适合当地生态条件和饲养水平的实用品种,加快了育种速度,降低了育种成本。

关键词: 品种资源 引进 黄.山 平.湖 杂交 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耐储藏杂交水稻新品系储藏优1号农艺性状及耐储藏特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明利用云恢290的耐储藏基因选育的耐储藏杂交水稻新品系储藏优1号的耐储藏特性。[方法]将该品系与对照Ⅱ优838及汕优63的农艺性状进行调查比较,并采用加速老化试验比较其与籼稻、粳稻及杂交水稻材料的耐储藏特性。[结果]该品系农艺性状优异,人工加速老化后发芽率明显高于其他材料。[结论]储藏优1号有较好的耐储藏特性,适于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 耐储藏 杂交水稻 新品系 储藏优1号 人工加速老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