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杂交水稻机械化混播制种技术研究进展(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7
摘要:杂交水稻种植已在全球推广应用,而杂交水稻制种成本偏高、程序繁琐已成为杂交水稻发展的一个瓶颈。笔者从水稻资源创制、品种选育、混播制种技术研究和成本效益分析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杂交水稻机械化混播制种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可机械化混播制种组合"新混优6号"的混播制种技术进行研究,包括除草剂苯达松的用药时期和用药量、父母本的混合比例和不同播种方式比较试验等混播制种技术进行研究和验证,说明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成熟可行,是杂交水稻生产技术发展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机械化制种 稃色标记基因 苯达松 研究进展


沿江稻——麦两熟模式下水稻机械化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 2017
摘要:因为密播及秧龄的限制,常规毯苗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差、秧龄弹性小,机插植伤重,大田前期生长势弱,中期由于密度过大而导致群体质量差、后期早衰,因而产量难以突破人工育插高产水平,限制杂交水稻高产潜力发挥。安徽粮丰水稻项目组探索出钵苗机插新途径,研发的钵苗机插平衡栽培技术,攻克了传统毯苗机插水稻的"3个不平衡"问题,实现了稻麦两熟模式下水稻机插单产突破"吨粮"的超高产水平。本文从种子处理、播种育苗、大田整地、精准机插、精确施肥、浅湿交替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沿江稻—麦两熟模式下水稻机械化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以期为水稻高产提供参考。


澳洲白绵羊与小尾寒羊杂交F1代生产性能分析
《畜牧与兽医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2个品种杂交F1后代的生产性能,通过引进的国外肉用品种澳洲白绵羊与小尾寒羊进行杂交。试验分2组,分别是小尾寒羊×小尾寒羊组(寒×寒)和澳洲白羊×小尾寒羊组(澳×寒)。在相同舍饲条件下,对两组组合的繁殖性能和杂交的F1后代公母羊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澳×寒杂交组合母羊繁殖性能低于寒×寒组,但F1羔羊成活率高于寒×寒组;澳×寒杂交组合F1后代公母羊初生重、3月龄、6月龄体重和胸围、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高于寒×寒组(P<0.01),12月龄屠宰体重、胴体重、骨重、屠宰率和净肉率均显著高于寒×寒组(P<0.01或P<0.05)。因此,可以得知用澳洲白绵羊杂交小尾寒羊后,仍保持较高的产羔率,F1后代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明显提高,养殖效益显著。


杂交水稻种子纯度检测方法综述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准确、快速、经济的检测方法监控杂交水稻纯度对于保障我国水稻安全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用于杂交水稻纯度检测的各种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总体来讲,我国杂交水稻纯度鉴定方法的发展趋势是由鉴定周期长向鉴定周期短,由鉴定程序复杂向简单,由成本高向成本低的方向发展。根据各种检测方法的特点,认为DNA分子标记技术和设计育种鉴定方法有较大发展空间,能满足准确、快速、经济的要求;实时荧光PCR技术具有美好的前景。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种子纯度 检测 实时荧光PCR DNA分子标计 设计育种


籼型光温敏两系不育系H153S的选育及应用
《中国稻米 》 2016
摘要:光温敏核不育系转育起点温度的高低是决定两系杂交水稻制种能否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选育起点温度较低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可以显著提高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纯度。本课题组利用系谱选育法,将播始历期较短、不育起点温度较高、农艺性状较好的两系不育系中间材料7HS006与播始历期较长、育性转换温度较低的绿102S进行杂交,选育出籼型两系不育系H153S,该不育系的不育起点温度较低,育性稳定,可繁性、农艺性状较好。H153S将在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和推广中起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玉米不同单倍体诱导系之间杂交组合诱导效果的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3个具有一定亲缘、性状差异的诱导系Stock6改良系、高诱1号和MT041组配成3个诱导系杂交组合:Stock6改良系×高诱1号、Stock6改良系×MT041和高诱1号×MT041,开展其植株生长势(株高)、综合抗性、散粉量、诱导率研究。结果表明,3个诱导系杂交组合在植株生长势(株高)、综合抗性和散粉量等方面均具有超亲的优势;诱导系杂交组合:Stock6改良系×高诱1号和高诱1号×MT041在单倍体诱导率上同样具有超亲的优势;进一步验证表明这二个诱导系杂交组合具有较为稳定的单倍体诱导能力,可作为大规模单倍体育种中诱导花粉源。


复合天然抗氧化剂对鳊脂肪的抗氧化效果
《淡水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得一种能够有效抑制鳊(Parabramis pekinensis)脂肪氧化的复合天然抗氧化剂,试验中将VE、茶多酚、虾青素、迷迭香提取物、葡萄籽提取物、人参提取物和芦丁提取物进行复合,并研究复合天然抗氧化剂对鳊脂肪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组分筛选试验设计的8组复合天然抗氧化剂中,迷迭香提取物、人参提取物和VE组成的复合天然抗氧化剂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效果(下文将迷迭香提取物、人参提取物和VE组成的复合天然抗氧化剂简称为目标抗氧化剂);试验对目标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目标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效果显著优于组分筛选试验中的其他组合(P<0.05),并将目标抗氧化剂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A、BHT、TBHQ)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目标抗氧化剂与这3种人工合成抗氧化剂抗氧化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
关键词: 鳊(Parabramis pekinensis) 脂肪 天然抗氧化剂 复合 抗氧化


杂交鲌F1苗种繁殖与饲养效益对比
《养殖与饲料 》 2016
摘要:长江水系翘嘴红鲌(♀)和团头鲂(♂)浦江1号生产杂交鲌F1,二者杂交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受精率、孵化率分别为83.71%和62.52%。对杂交鲌F1及其父母本的可量可数性状分析比较,杂交鲌F1表现为中间型,有偏母本现象。对比养殖试验显示杂交鲌F1饲料转化效率高,饵料系数比翘嘴红鲌低16%;杂交鲌F1鱼种单产达到718.50 kg/666.67 m~2,单位利润达到0.36万元/666.67 m~2;而长江水系翘嘴红鲌鱼种单产为520.50 kg/666.67 m~2,单位利润0.23万元/666.67 m~2。杂交鲌F1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生产性能显著优于其母本长江水系翘嘴红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