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水体溶解性有机质光谱时空分布特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23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是南淝河最大的支流,探究该流域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时空演变机制对于了解其水生生态系统至关重要.该研究结合水体的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采用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方法对测定的三维荧光光谱矩阵进行组分提取,分析该流域特定时段的水体DOM荧光组分及比例,结合荧光参数(荧光指数 FI、自生源指标 BIX以及腐殖化指标 HIX)和紫外-可见光谱吸收特征参数(α254、E2/E3)分析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水体DOM时空特征.实验结果显示:店埠河农业小流域在该特定时段(2020 年 9 月—2021 年 4 月)水体DOM包含 2 个有效的荧光组分,分别为 1 种类腐殖质物质(类富里酸组分)和 1 种类蛋白质物质(低激发类色氨酸组分),两个组分各占比例分别为 53.9%和 46.1%;水体三个荧光参数(FI、BIX、HIX)在不同季节(9 月秋季、1 月冬季和 4 月春季)之间的荧光参数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差异,指明DOM总体上受陆源和内源物质的综合影响,具有强腐殖化、弱自生源特征;紫外-可见光谱吸收特征参数(α254、E2/E3)表明 1 月冬季水体的DOM相对浓度和分子量大小均低于其他两个季节(9 月秋季和 4月春季),而各采样点DOM分子量大小和相对浓度从河流上游到下游均未呈现明显的区域变化趋势.该研究综合流域水体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和紫外-可见光谱吸收特征,示踪了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水体特定时段DOM的组分来源,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从而为该流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店埠河流域 溶解性有机质(DOM) 三维荧光光谱(EEMs)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农业审计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G区高标准农田审计项目为例
《安徽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筑牢"三农"有着压舱石般的重要意义.以G区高标准农田审计项目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目前高标准农田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助推"三农"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审计力量.


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内涵特征、模式解构和关键路径
《农业展望 》 2023
摘要:推进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是脱贫地区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的重要抓手,而理清其内涵特征、模式解构和关键路径是未来有效制定特色产业政策体系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梳理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所具有的联农益贫性、链条脆弱性、路径固定性三大内涵特征,总结凝练了地方政府推进型、内部自然演化型、主体能人驱动型和外部支援植入型4种脱贫地区全产业链发展的典型模式,进而提出做好全产业链县域发展规划、促进全产业链多维联动发展、优化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以及完善全产业链综合配套服务等促进脱贫地区全产业链发展的路径及配套政策等政策建议。同时,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向乡村富民产业演化、突出县域地位作用、由局部向全域转变的三大趋势。


60日龄瓦氏黄颡鱼选育群体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以同一批次繁殖的 60 日龄瓦氏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体长(X1)、全长(X2)、最大体高(X3)、肛门处体高(X4)、尾柄高(X5)、吻-背鳍前端(X6)、背鳍基长(X7)、背鳍后端-脂鳍前端(X8)、脂鳍基长(X9)、脂鳍末端-尾鳍基(X10)、胸鳍前长(X11)、背鳍前长(X12)、腹鳍前长(X13)、臀鳍前长(X14)、尾柄长(X15)、头高(X16)头宽(X17)和体重(Y)共 18 个生物学性状,运用表型值统计、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回归分析,以及生长曲线拟合等方法,研究了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结果表明:18 个生物学指标中,体重的变异系数最大,为 19.10%,说明瓦氏黄颡鱼体重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瓦氏黄颡鱼主要形态性状(X8、X10除外)与体重均呈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其中,X4与体重的相关性最强(0.921);通径分析结果显示 X4、X12对体重的直接作用呈极显著水平(P<0.01),X5对体重的直接作用呈显著水平(P<0.05);X4、X12、X5对体重共同决定系数达 0.919;逐步回归分析剔除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变量,建立了形态性状(X4、X12、X5)与体重(Y)的多元回归方程 Y=﹣5.210 + 3.594X4 + 1.415X12 + 3.308X5(R2 = 0.920);X4 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为 Y=2.410 + 7.161 ln X;X5、X12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分别为 Y = e3.258-1.061/x、Y=e3.816-4.977/x。结果可为瓦氏黄颡鱼选育提供参考。


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绿茶游离氨基酸、儿茶素类及咖啡碱差异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以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制成的绿茶滋味品质和代谢物差异,对广德市6 个白化品种绿茶(奶白茶)和14个黄化品种绿茶(黄金芽茶)进行感官审评和代谢物分析.结果表明,奶白茶滋味鲜爽而收敛性略弱;黄金芽茶滋味收敛性强而鲜度低于奶白茶.游离氨基酸总量以及呈现鲜味、甜味的游离氨基酸在奶白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黄金芽茶,而贡献收敛性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和没食子酸含量以及呈现苦味的咖啡碱含量在奶白茶中显著低于黄金芽茶.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表明导致两种绿茶滋味差异的标志性化合物有 7 种,分别是茶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咖啡碱.味觉活性值(Dot)最高的EGCG在黄金芽茶中的呈味贡献显著高于奶白茶.因此,游离氨基酸、儿茶素类化合物、没食子酸和咖啡碱含量差异导致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绿茶滋味不同.


烘焙对祁门红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中国茶叶加工 》 2023
摘要:以'凫早 2 号'茶树的一芽一叶鲜叶制成的祁门红茶为材料,以无烘焙为对照,60℃条件下烘焙 30 min、60 min、90 min的茶样为研究对象,利用感官审评和挥发性成分检测分析,探究烘焙对祁门红茶香气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焙处理后的茶样香气成分含量呈增加趋势.烘焙 30 min能较好地保持祁门红茶特有的香气特征,提高茶汤滋味品质,随着烘焙时间延长,香气和滋味感官品质逐渐下降.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甲醇、香叶醇、苯乙醛和水杨酸甲酯是区分不同烘焙处理祁门红茶香气变化的主要差异化合物.研究结果可为祁门红茶加工过程中的烘焙工艺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优化施肥对设施番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长江蔬菜 》 2023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设施番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667 m2基施鸡粪有机肥1100 kg+硫酸钾复合肥(17-17-17)50 kg、追施水溶性肥料(13-7-40)28 kg]相比,优化施肥2[OPT2,667 m2基施商品有机肥300 kg+硫酸钾复合肥(18-6-16)40 kg、追施水溶性肥料(16-6-30)28kg]的番茄茎粗、单株果数和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0.6%、11.2%和7.7%;OPT2处理的番茄可溶糖和VC含量较CK分别显著提高17.9%和30.5%.优化施肥措施的番茄经济效益均有所提高,番茄的纯收益表现为OPT2>OPT1>CK.因此,OPT2可在设施番茄生产中推广和应用.


猪圆环病毒3型和4型TaqMan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猪圆环病毒3型(PCV3)和4型(PCV4)的TaqMan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根据Gen Bank已登录的PCV3和PCV4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经优化各反应条件,构建标准曲线,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并利用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采自安徽省的临床样品进行检测,与普通PCR方法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显示,PCV3的标准曲线为Y=–3.534 6 logX+41.11(R2=1.00),PCV4的标准曲线为Y=–3.382 5 logX+40.67(R2=1.00).PCV3和PCV4的检测限分别为49.5和27.1 copies·μL-1.对猪圆环病毒1型(PCV1)和2型(PCV2)、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瘟病毒(CSFV)、伪狂犬病毒(PRV)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无特异性扩增,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1%.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PCV3阳性检出率为40.8%,PCV4阳性检出率为20.4%,混合感染率为19.0%.建立了灵敏、特异,可同时快速、准确鉴别PCV3和PCV4的TaqMan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为PCV3和PCV4的检测和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3型 猪圆环病毒4型 TAQMAN 实时荧光定量PCR


茶多酚对围产后期奶牛生产性能、血清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饲粮添加茶多酚对围产后期奶牛生产性能、血清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36头胎次、预产期相近(产前28 d)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茶多酚1组(TP1)、茶多酚2组(TP2),每组12头。对照组奶牛饲喂基础饲粮,TP1、TP2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每天添加15和30 g/头茶多酚,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试验结束后采集奶牛的奶样和血样,测定乳成分和血清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P1、TP2组乳脂产量显著提高(P<0.05),TP2组乳脂率和总固形物含量显著升高(P<0.05);TP2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此外,TP2组乳脂率和总固形物含量、T-AOC和GSH-Px、SOD、CAT活性均显著高于TP1组(P<0.05)。【结论】饲粮添加茶多酚能够提高围产后期奶牛产后乳脂产量、乳脂率和总固形物含量,血清T-AOC及SOD、CAT和GSH-Px活性升高。本试验中,添加30 g/头茶多酚效果最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