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产量水平大豆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构成差异研究
《大豆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产量水平大豆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功能叶SPAD值、冠层叶面积指数(LAI)和光能截获率(LI)的差异,本研究以产量为依据,采用方差分析法将12份大豆品种划分为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比较不同产量水平大豆产量构成因子、SPAD值、LAI及LI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大豆品种SPAD值、LI和LAI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单峰曲线,但生育后期SPAD值、LI、LAI下降速率不同,表现为高产型<中产型<低产型。全生育期平均SPAD值、LI、LAI均表现为高产型>中产型>低产型;(2)不同产量水平大豆品种百粒重和单株荚数无显著差异,而单株粒数表现为高产型>中产型>低产型;(3)高产大豆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和SPAD值、LAI、LI指标范围分别为:百粒重为20.9~25.8 g、单株荚数为30.1~35.7、单株粒数为58.9~70.1,全生育期平均SPAD值、LAI和LI分别为37.4~38.1、3.0~3.1和81.5%~91.2%。研究结果表明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缓慢,SPAD值保持较高水平,群体LAI和LI较高,拥有较高光合物质生产能力是实现高产的主要生理基础。


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模式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三角地区是一块地缘相近、经济和文化联系较紧密的区域,历史以来这里形成了典型的江南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是其中重要内容.从不同角度调研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建设主要包含文化遗产建设、文化展馆建设、历史文化聚落建设、公共空间建设、示范村建设、社会资本投入建设6种模式,其中每种模式各有优点和不足.笔者认为,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与本源相关的几种文化遗产建设模式,同与载体相关的几种公共空间建设模式以及与经济基础相关的社会资本建设模式,必须有机结合在一起,而示范村建设模式往往是这些模式的最佳综合.
关键词: 乡村振兴;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模式


铵态氮肥和腐殖酸协同促进孔雀草对土壤中Cd的去除
《环境科学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升孔雀草(Tagetes patula L.)对镉(Cd)污染土壤的修复潜力,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铵态氮肥和腐殖酸对孔雀草生长以及土壤中Cd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N)与氮肥和腐殖酸联用处理(NHA)可显著提高孔雀草的生物量;与对照(CK)相比,NHA和N处理下孔雀草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提高了2.49倍和1.52倍(肥东土壤),提高了2.28倍和1.74倍(长丰土壤).在孔雀草生长期间,氮肥和腐殖酸能够降低土壤pH值,尤其是NHA处理;NHA处理较CK处理在肥东和长丰土壤上pH值分别降低了0.76和0.84个单位;腐殖酸处理(HA)能显著提高肥东与长丰土壤中DOC的含量.NHA和HA处理能显著促进孔雀草根系生长发育,改善孔雀草的根系形态特征.在肥东和长丰土壤中,与CK相比较,NHA处理土壤有效态Cd含量分别增加了64.1%和53.1%,孔雀草Cd的累积量分别增加了7.17倍和4.15倍;NHA处理的土壤Cd去除率最高,在肥东和长丰土壤上分别达到17.06%和14.08%.本研究表明在强化孔雀草修复重金属Cd污染土壤方面,铵态氮肥和腐殖酸的联用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大豆症青综合危害因子的研究进展
《大豆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大豆症青在黄淮海地区发生较为普遍且呈愈发严重趋势,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大豆症青主要表现为大豆进入成熟期后,部分或全部豆荚未鼓粒或鼓粒不完全,豆荚、叶片和茎秆等一直保持绿色的症状。根据前人报道及调查分析发现,黄淮海地区大豆症青的主要症状类型有无症状整株症青、矮缩症青和部分复合症青3种类型。本文根据不同症状类型分析了导致不同症状大豆症青的危害因子。综合分析认为黄淮海地区大豆症青除部分地区与气候异常或土壤营养失衡有关外,主要是由大豆病毒和虫害协同侵染所致。此外,针对主要危害因子提出大豆症青综合防控技术措施,主要从品种改良、种衣剂拌种、农药化肥优化、土壤改良等方面进行实施。


1983-2019年安徽省夏大豆品种主要性状变化趋势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105份安徽省1983-2019年培育的夏大豆品种进行分析,研究产量、品质和抗病性之间的相关性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普通夏大豆品种有100份,占95.24%,杂交夏大豆有5份,占4.76%.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中变异幅度最大的是有效分枝,全生育期和蛋白质脂肪总量变异幅度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极显著负相关(r=-0.318),与百粒重极显著正相关(r=0.269).蛋白含量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586),与蛋脂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09).百粒重、产量和脂肪含量随年份更替均呈极显著上升,年平均升高量分别为0.06 g、16.59 kg·hm-2和0.02%;全生育期变化不大,株高、有效分枝、蛋白含量和蛋脂总量以年平均0.23 cm、0.03个、0.07%和0.05%呈极显著下降趋势.2007-2019年安徽省审定的64份大豆品种对SMV优势株系SC3和SC7抗性均达到高抗和抗病的分别有3和11份,占比分别为4.69%和17.19%,属于抗病型(高抗+抗病)和中间型(中抗+中感)的品种数分别为28和35份,占比为43.75%和54.69%.显著性分析发现对SMV具有抗病型和中间型的品种其平均产量和蛋脂总量差异不显著.综上可知,在进行高产育种的同时,协同改良品种的抗病性与品质是安徽省大豆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 夏大豆;品种;产量;品质;抗性


一种水稻种质资源创制方法的研究
《杂交水稻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结合目标性状和SSR分子辅助标记选择,在BC1F1代筛选出携带目标性状且与轮回亲本遗传相似度高于90%的BC1F1代单株,再通过1次回交和多次自交,建立了一种水稻种质资源创建方法。利用该方法与传统种质创建方法分别创建了携带黑色种皮特征的种质资源Y26和Y25。结果表明,创建Y26工作量较少,Y26种皮的黑色覆盖度较高且株系较稳定。该方法实现了快速高效地导入目标性状,加快了种质资源创新的选育速度,为水稻遗传育种提供了新方法。


氮肥运筹方式对土壤无机氮变化、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氮肥运筹方式对黄淮海南部砂姜黑土区夏玉米生育期间土壤无机氮含量、玉米氮素积累与转运、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该地区玉米合理施肥,实现增产增效和轻简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于2018年在安徽省蒙城县农业科技示范场进行,以庐玉9105为材料,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T1)、常规氮肥一次性基施(T2)、常规氮肥50%基施+50%拔节期追施(T3)、常规氮肥50%基施+50%大喇叭口期追施(T4)、50%常规氮肥+50%控失肥一次性基施(T5)、控失肥减氮25%一次性基施(T6)。T2~T5氮施用量为262.50 kg/hm2,T6为195.00 kg/hm2。系统分析了玉米生育期间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动态变化、玉米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玉米产量、氮素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玉米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及氮肥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常规氮肥一次性基施T2低产低效。拔节期或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通过补充玉米生长中后期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促进了玉米花后氮素积累,减少花前氮素转运,玉米产量、氮肥利用效率(NUE)、吸收效率(NUPE)、农学利用率(NAE)和偏生产力(NPFP)比T2分别增加6.89%~11.11%、18.84%~24.48%、7.15%~9.29%、23.49%~37.88%和6.89%~11.11%。T5处理玉米开花后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高于T2,其有利于耕层土壤氮素持续有效供应,增加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率和转运对籽粒贡献率比T2分别显著减少11.58%和22.16%,玉米产量、NUE、NUPE、NAE和NPFP分别达到9535.15 kg/hm2、36.01%、0.82 kg/kg、14.00kg/kg和36.32 kg/kg,比T2分别显著增加15.00%、27.88%、10.59%、51.14%和15.00%;其效果优于常规氮肥两次施用,经济效益比常规氮肥两次施用增加706.94~1302.08元/hm2。T6与T2玉米产量、效益相当,但NUE、NUPE、NAE和NPFP分别显著增加41.96%、37.41%、38.44%和35.74%,达到氮肥高效,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因此,在黄淮海南部砂姜黑土区,50%常规氮肥与50%控失肥配施,能增产增效,实现一次性施肥轻简化生产。
关键词: 玉米 控失肥 一次性施肥 产量 氮素转运 氮素利用效率


大豆新品系抗SMV鉴定及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出对大豆花叶病毒(SMV)病具有抗性的大豆新品系,以1 108份新选育的大豆品系为材料,人工接种SMV优势株系SC3和SC7,通过调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以考察其抗性,同时分析其亲本来源和抗性。结果显示,有356和326份大豆品系对SMV株系SC3和SC7分别表现高抗,占比为32.13%,29.42%,同时对这2个株系均表现高抗的品系有252份,占22.7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C3和SC7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2和r=0.956)。线性回归结果显示,SC3和SC7发病率与其病情指数呈线性关系,线性关系显著,其发病率可以分别解释其病情指数变异的88.75%,91.47%。从亲本来源可以看到,母本来源于河北育成的品系数最多,有97份;父本来源于国外育成的品系数最多,为85份。抗性分析显示,来源于河北的母本抗性的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其后代品系平均发病率和病指指数也均相对较低。研究结果为SMV病情预测和大豆抗病育种提供了参考。


白茄新品种'皖茄048'
《园艺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茄048’是杂交一代中早熟白茄新品种。商品果白色,果面着色均匀,光泽度好,萼片绿色。果长约32 cm,果径4.5 cm左右,长棒状,果底圆,单果质量250 g左右,平均产量55.5 t·hm-2。耐低温弱光,中抗青枯病。适宜在江淮流域早春和秋延后设施栽培。


水稻恢复系M630稻瘟病抗性改良及其代谢组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改良水稻稻瘟病抗性对水稻生产、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携带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9材料9311-Pi9为供体,水稻优良恢复系M630为受体,将杂交、回交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背景筛选相结合,获得改良恢复系M630-Pi9。主要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分析显示改良后的M630-Pi9及其杂交组合徽两优630-Pi9与M630和徽两优630相比无明显差异。进一步利用安徽省优势混合生理小种进行苗期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改良后的M630-Pi9相对于M630抗性明显增强;稻瘟病抗性自然病圃鉴定结果发现改良后的恢复系及其杂交组合抗性明显增加。为了更好地了解稻瘟病抗性基因对植株发育的代谢机制,对M630-Pi9和M630受稻瘟病病原菌侵染后的植株进行代谢组分析,结果显示与M630相比,M630-Pi9中有212种代谢物合成受到调控,其中155种含量降低,57种含量增加;与细胞壁有关的物质含量明显增加,对生物体具有毒害和免疫作用的生物碱类代谢物含量显著降低,与生物胁迫相关的黄酮类物质受到不同程度的调控。这些数据表明稻瘟病抗性基因Pi9可能通过调控植物体中代谢物质的变化进而抵御病原体的侵害。创制的新恢复系稻瘟病抗性显著提高,对稻瘟病抗性机制研究提供依据,为水稻抗病、高产育种提供新的种质。
关键词: 水稻恢复系 稻瘟病 Pi9基因 抗性改良 代谢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