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1983-2019年安徽省夏大豆品种主要性状变化趋势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大刚 1 ; 陈圣男 1 ; 于国宜 2 ; 李杰坤 1 ; 韩千笑 3 ; 吴倩 1 ; 胡国玉 1 ; 黄志平 1 ;

作者机构: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作物品质改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2.安徽农垦龙亢农场

3.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夏大豆;品种;产量;品质;抗性

期刊名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ISSN: 1007-9084

年卷期: 2021 年 43 卷 003 期

页码: 510-51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通过对105份安徽省1983-2019年培育的夏大豆品种进行分析,研究产量、品质和抗病性之间的相关性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普通夏大豆品种有100份,占95.24%,杂交夏大豆有5份,占4.76%.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中变异幅度最大的是有效分枝,全生育期和蛋白质脂肪总量变异幅度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极显著负相关(r=-0.318),与百粒重极显著正相关(r=0.269).蛋白含量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586),与蛋脂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09).百粒重、产量和脂肪含量随年份更替均呈极显著上升,年平均升高量分别为0.06 g、16.59 kg·hm-2和0.02%;全生育期变化不大,株高、有效分枝、蛋白含量和蛋脂总量以年平均0.23 cm、0.03个、0.07%和0.05%呈极显著下降趋势.2007-2019年安徽省审定的64份大豆品种对SMV优势株系SC3和SC7抗性均达到高抗和抗病的分别有3和11份,占比分别为4.69%和17.19%,属于抗病型(高抗+抗病)和中间型(中抗+中感)的品种数分别为28和35份,占比为43.75%和54.69%.显著性分析发现对SMV具有抗病型和中间型的品种其平均产量和蛋脂总量差异不显著.综上可知,在进行高产育种的同时,协同改良品种的抗病性与品质是安徽省大豆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