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麦稻轮作制下磷肥·钾肥合理分配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讨小麦—水稻轮作制中磷肥、钾肥合理分配技术。[方法]采用田间磷钾分配运筹试验,研究在轮作周期内磷、钾肥总用量不变的前提下,磷钾不同分配比例对小麦、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小麦季、水稻季以及整个轮作周期作物总产量均以处理⑤(小麦季磷钾肥用量分别占轮作周期总用量的70%和30%,水稻季磷钾肥用量分别占轮作周期总用量的30%和70%)产量最高,而麦季不施磷、稻季不施钾的处理②产量最低。小麦季不施用磷肥导致小麦有效穗数大幅度降低是小麦显著减产的主要原因。水稻季不施钾肥使穗粒数降低是水稻显著减产的重要因素。[结论]在保证整个轮作周期磷、钾肥总量一定时,可以将磷肥重施于小麦季,而钾肥可以主要施于水稻季。


安徽鸡传染性贫血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中国兽医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鸡传染性贫血又称蓝翅病、出血性综合征、贫血性皮炎综合征,是由鸡贫血病毒引起的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身淋巴组织萎缩、皮下和肌肉出血为特征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病毒学和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CAV广泛存在于我国各地的部分鸡群中[1-5],是造成我国许多鸡群生产性能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6-8]。为了解鸡传染性贫血在安徽省主要养鸡地区的流行情况,我们对安徽省主要养鸡地区鸡传染性贫血进行了一次血清学调查。


淮北地区夏玉米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中国种业 》 2011
摘要: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饲料及工业原料,是安徽淮北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以夏玉米为主。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全省"玉米振兴计划"的推进,玉米种植面积已占到粮播面积的1/3,总产量比重近40%,在粮食增产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为充分挖掘玉米的增产潜力,大幅度提高单产水平,根据近年宿州市玉米高产创建的实践经验,归纳


高产蛋鸭饲养管理技术
《农技服务 》 2011
摘要:从严格控制体重、随时掌握鸭群动态、产蛋盛期的饲养技术、寒冷季节的管理要点、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采用合理的光照制度和做好鸭病的防治工作等方面将高产蛋鸭的饲养管理技术进行了阐述。


桑枝和蚕沙培养基栽培平菇营养成分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用由桑枝和蚕沙组成的培养基培养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并分析平菇的营养成分,研究以桑枝和蚕沙为生产平菇培养基配料时对平菇营养成分的作用效果,探讨最佳的培养基配方。[方法]以11个不同比例的桑枝和蚕沙等基质组成的培养基生产平菇,并测定平菇的含水量、总干重及灰分、总糖、脂肪、蛋白质含量。[结果]桑枝和蚕沙能明显提高平菇总糖和蛋白质含量,且在其余指标上与玉米芯、棉籽和麦麸的效果相仿。[结论]该研究可以为蚕桑资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为蚕农增收提供科学依据。


南德温杂交三代牛的育肥效果分析
《中国草食动物 》 2011
摘要:为了测定南德温杂交三代牛(F3)的生长性能、育肥效果,特在蚌埠近郊及三县进行了南杂F3牛饲养情况调查与6、12和18月龄生长性能指标测定,并进行了南杂F3牛与本地黄杂牛育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南杂F3牛适应性强,在农家饲养条件下,6月龄的体斜长较当地黄杂牛提高13.06%(P<0.05);12月龄体斜长和后管围分别提高15.52%(P<0.05)和11.39%(P<0.05);6~12月龄和12~18月龄平均日增重比当地黄杂牛分别提高9.30%(P<0.05)和8.48%(P<0.05);6、12和18月龄体重分别提高30.77%(P<0.01)、21.59%(P<0.01)和18.60%(P<0.01)。在相同强度育肥条件下,南杂F3牛日均耗精料2.61 kg,采食粗饲料17.72 kg,平均日增重达1 329.50 g,较当地牛提高17.43%(P<0.01),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及高档肉块比均高于本地牛,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经济效益较饲养本地牛提高70.46%(P<0.01),育肥效果明显。


新时期加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探讨
《现代商业 》 2011
摘要: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通过本文阐述了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新时期如何加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