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香椿酸豆奶生产工艺技术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 2012
摘要:以香椿和大豆为原料,研究了香椿酸豆奶生产的关键技术,优化了香椿汁的添加量及发酵条件。结果显示:香椿提取液添加量为5.0%,混合工作发酵剂接种比例为4%,白砂糖8%,乳清粉0.5%,磷酸三钠0.05%,复合稳定剂0.2%,并高压均质2次,生产的酸豆奶色泽淡绿,酸甜适口,无气泡和乳清析出,具有香椿和大豆特有香气和发酵乳香。


稻鸭共生田间实施工程技术
《农技服务 》 2012
摘要:从水稻的栽插、鸭苗的运输、鸭的放养、鸭的饲喂、鸭的日常管理、水田的日常管理、适收成鸭、鸭的销售几个方面阐述了稻鸭共生田间实施工程技术。


液氮保藏菌种对平菇菌丝体和子实体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皖平菇1号为试验材料,对菌种液氮保藏过程中的降温方式、保护剂、解冻3个关键环节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正交试验9个不同的处理中对菌种萌发率影响最小的条件处理组合为不加保护剂直接放入液氮,38~40℃水浴解冻;对菌丝生长速度影响最小的处理组合为-70℃-液氮逐步降温,10%的二甲基亚砜作保护剂,38~40℃水浴解冻;对子实体平均产量影响最小的处理组合为4℃--20℃--70℃分别放置2 h的逐步降温法,10%的蔗糖水溶液作保护剂,38~40℃水浴解冻。保护剂和解冻方式的选择对菌种影响较大,结合成本等其他因素综合考虑,不加保护剂直接将菌种放入液氮,38~40℃水浴快速解冻的处理方式为最佳选择。


冷浸田不同磷源及用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皖南山区冷浸田综合治理和水稻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水稻D优202为材料,在皖南山区冷浸田中设置钙镁磷肥和过磷酸钙2个磷肥品种及3个磷素水平试验。[结果]在冷浸田开沟降渍的条件下,施磷能够在0.05水平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施磷有利于水稻有效分蘖的形成。过量施磷易造成中后期无效分蘖增多,恶化群体结构和质量,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降低,不利于产量的进一步提高。钙镁磷肥能够促进水稻前期分蘖,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明显增加,钙镁磷肥增产效果比过磷酸钙显著。[结论]冷浸田水稻施磷以75 kg/hm2为宜。


不同杀菌剂对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植物检疫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稻粒黑粉病(Rice kernel smut)是一种真菌病害。在离体条件下,采用孢子萌发测定法,测定了嘧菌酯、灭菌唑、拌种灵、多菌灵、咪酰胺和二硫氰基甲烷抑制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同时研究了药剂浸种处理对稻种的安全性以及浸种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嘧菌酯和二硫氰基甲烷对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较高,MIC为0.4μg/mL,多菌灵的抑制活性次之,MIC为0.8μg/mL,其他3种药剂的抑制活性不高,MIC均大于1.6μg/mL。种子安全性试验表明,嘧菌酯在2.0、4.0、8.0μg/mL和多菌灵在4.0、8.0、16.0μg/mL处理3d和7d后,稻种的萌芽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二硫氰基甲烷在4.0和8.0μg/mL处理下,所选稻种的萌芽率显著低于对照,说明该药剂在浸种处理后会影响所选稻种的萌芽,但其在低剂量处理下对稻种的萌芽率影响较小。关于稻粒黑粉病浸种处理的合适农药剂型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基于复合模型理论的害虫测报方法研究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 2012
摘要:本文总结了害虫预测预报四个不同时期(经验预测、实验预测、统计预测及信息预测)常用的预测预报方法;概述了惯性原则下的害虫可预测预报科学依据,借助Logistic方程分析了害虫种群系统发生发展最终呈现混沌性的规律;根据害虫种群混沌系统中非线性及线性共存的特点,提出了害虫预测预报方法中运用复合模型理论的改进设想。
关键词: 预测方法 预测原理 Logistic方程 混沌性 复合模型


中华鳖两个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华鳖2个不同地理种群(淮河群体、台湾群体)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从32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8个引物对2个中华鳖群体37个个体进行扩增,获得77个重复性好且谱带清晰的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47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61.04%;2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59.57%和51.06%。Nei基因多样性分别为0.165 7和0.152 4,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216 4和0.197 7。淮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台湾群体,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83 7。UPGMA聚类分析显示37个个体聚成两个类群。分析结果表明2个中华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贫乏,2个养殖群体经过较多世代的人工选育与繁殖可能形成了趋于稳定的独立遗传结构。


仿野生甲鱼与河蟹混养生产试验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 2012
摘要:为了生产仿野生甲鱼和大规格河蟹,在面积0.14hm2的池塘中开展鳖蟹混养生产试验。放养均重0.5 kg/只的黄河品系中华鳖200只、120只/kg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一齢蟹种6000只。经过1a生态混养,捕捞出售仿野生甲鱼204.7kg、河蟹106kg、青虾70kg、商品鱼167 kg,总产值5.18万元,总投入2.95万元,净利润2.23万元,投入∶产出=1∶1.76。

